赵音
知识归纳
一、秦的统一与巩固
1. 秦灭六国
(1)原因:①统一大业,顺应人民愿望;②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富兵强;③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于用人;④长平之战,赢得绝对优势。
(2)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秦王嬴政(秦始皇)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历史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2. 制度创新: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内容
①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②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③在地方上,建立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2)优势: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管辖,中央政府直接听命于皇帝,所有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大大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3.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二、秦末农民大起义
1. 秦的暴政: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法律严苛;秦二世更加残暴。
2.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起义军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但最终失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 秦朝灭亡及楚汉之争
(1)概况: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歼灭秦军主力;刘邦率军直抵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2)项羽和刘邦进行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 汉高祖——建立汉朝,休养生息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休养生息政策
①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②措施: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③影响: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2. 汉文帝、汉景帝——以德化民,“文景之治”
(1)措施: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结果: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 措施
(1)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2)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经济上
①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②影响: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很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4)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2. 意义: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五、东汉的兴衰
1. “兴”
(1)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2)“光武中兴”
①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②局面: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 “衰”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①形成: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形成,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②影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2)黄巾起义: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六、凿空与交流
1. 张骞通西域
(1)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2)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 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①背景: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②路线: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
③交流: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④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上航线
①从山东沿岸出发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
②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今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3)“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4)丝路精神的核心: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3. 对西域的管理
(1)设置机构: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东汉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开辟通往西亚的路线;班勇出使西域。
七、创新与传承
1. 两汉的科技和史学成就
2. 宗教
(1)道教
①概况: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②相关建筑:四川成都青城山。
(2)佛教
①产生: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②教义: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断除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主张众生平等。
③传入中国: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④得到传播的原因: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得到统治阶级的扶持。
⑤对中国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⑥相关建筑:河南洛阳白马寺。
易错警示
1.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 商鞅变法时确立县制;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建立郡县制。
4. 秦朝投降的对象是刘邦而不是项羽。
5. 狭义上的西域指的是今新疆地区,而非西藏;汉武帝于公元前87年逝世,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的不是汉武帝。
6.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并没有发明造纸术。
7.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是道教的创始人;东汉时期的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