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复习讲解

2023-04-29 00:44:03刘晓哲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党的领导依法治国

刘晓哲

重难突破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战略任务,科学阐明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内在关系,鲜明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属性,科学回答了当代中国发展什么样的民主政治、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重大问题,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遵循。

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要素,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下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的重大政治判断:

①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一方面,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这也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和要求。中国共产党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后,党的所有主张皆体现人民意志,并通过法定程序使其成为国家意志,从而有效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另一方面,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执行宪法法律,又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坚实基础。一方面,人民当家作主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实基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历史和实践证明,只要人民在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真正享有当家作主的地位,能够切实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就会真心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另一方面,人民当家作主是坚持依法治国的坚实基础。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只有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监督法律的实施,确保良法善治落到实处,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才能扎实推进。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坚强保障。一方面,依法治国为坚持党的领导提供坚强法治保障。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另一方面,依法治国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坚强法治保障。实践证明,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必须有制度化、法律化的手段为保障。社会主义法治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从而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原因

①坚持三者有机统一,是我国政治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立起了适合我国国情、植根于我国土壤的政治制度。其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从性质、目标、路径等方面完整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定海神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的巨大成就,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具有特殊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而这种优势和伟力最根本的源泉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三者有机统一。

②坚持三者有机统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关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紧紧围绕基本方针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保证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才能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让人民当家作主落地生根;才能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③坚持三者有机统一,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成效显著。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同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仍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才能确保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变色”,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始终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才能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

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举措

①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首先,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其次,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最后,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人民当家作主:首先,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其次,要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最后,要坚持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生命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情处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③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更加全面广泛地谋划和推进依法治国:要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加快健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确保宪法法律全面有效实施;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健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做好党内法规制定工作,推动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知识拓展

正确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深刻阐述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关系,也深刻揭示了坚持党的领导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互作用,必须把加强党的领导与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统一起来。

第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和我们今天的一切成就。一方面,党的领导就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另一方面,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切实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

第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是不是民主和优越,不能只看表面上全民直选等热热闹闹的民主形式,而要从本质上看人民的意志是否得到充分体现,人民根本利益是否得到充分保障。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宪法规定的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可靠制度保障。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下,我国人民既在选举时有民主投票的权利,也在日常国家政治生活中有持续参与的权利,享有广泛的选举民主、参与民主和协商民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这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第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作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国家机关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合理分工又相互协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这就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必须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地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四,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作用,必须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落实这一重要举措和要求,实际工作中要着重抓好以下5个重要环节。一是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工作,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三是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更好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四是加强和改进与人大代表特别是人民群众的联系,使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五是加强和改进人大自身工作,完善各级人大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和议事程序。

典例剖析

1.(改编)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中提出,必须坚持实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确保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领导立法——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和法律

②保证执法——党与执法机关以宪法和法律作为准则,共同行使行政执法权

③支持司法——党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④带头守法——党引导公民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先锋模范,增强法律意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

参考答案及解析:A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依法执政,没有行政执法权,行使行政执法权的主体是行政机关,②错误;党引导党员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先锋模范,增强法律意识,④错误;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2.(改编)截至2023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第四批10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增设完成,我国基层立法联系点总数达到32个,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民众可以就近到基层立法联系点就立法工作提出意见建议。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义在于()

①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切实践行了司法为民的理念

②能够让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立法过程,提高立法质量

③推进立法精细化,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政治权利

④构建双向互动的立法模式,使立法更好地反映民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

参考答案及解析:C 材料反映的是人大坚持民主立法,司法为民的主体是司法机关,①与题意无关;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材料未涉及,③排除;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3.(2023·广东模拟)2023年1月,全国人大环资委经研究认为,为落实党中央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决策部署,建议将可再生能源法修改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切实保障群众权益。这表明()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拥有最高立法权

②中国共产党通过勇于自我革命提高执政能力

③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④党的主张需要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参考答案及解析: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最高立法权,①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共产党通过勇于自我革命提高执政能力,②排除;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猜你喜欢
人民代表大会党的领导依法治国
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
公民与法治(2023年2期)2023-03-31 03:17:50
坚持党的领导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
天津人大(2017年12期)2018-01-26 08:55:38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43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西宁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谁最早提出人民代表大会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