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娟
主题阐释
“观察与批判”为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人文主题,本单元安排了鲁迅的《祝福》、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蒲松龄的《促织》、卡夫卡的《变形记》等几篇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比较持久的知觉。它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观察中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一切科学实验,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批判”是廣义的辩证性思考,是以批判思维为主,指的是主体的思维活动。批判基于明确对象和他人意见,是反思和新见解,如各种学术批判。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社会现实复杂多样,人间世相千姿百态。人世间还有网暴、杀熟、诈骗、套路等不良或违法现象。
对于上述材料,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的你或许已经有所耳闻目睹并且予以关注。请以“观察与批判”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法引路
片段呈现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科学回答,是理论的维度,也是实践的伟力。新时代这十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在摆脱贫困的村庄,在奔腾东去的长江,在黄土高原的窑洞,在南海之滨的改革开放最前沿,在每一个举重若轻的战略决策里,每一次风雨无阻的跋涉中……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到领航中国的巍巍巨轮,正是因为我们党不断回答好中国、世界、人民、时代的重大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一路披荆斩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字里行间,有一份胸怀历史伟业的担当,一份惕厉自省的笃行。对“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科学方法”的深刻洞察,是从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得出的结论;“长征走过的道路,不仅翻越了千山万水,而且翻越了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的错误思想障碍”;是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的丰富实践中收获的启迪,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写法取经
旁征博引,视野宏阔。在论证过程中,作者能够联系历史,结合现实,既有习近平总书记、恩格斯等人的名言金句,又有大量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胸怀担当、惕厉自省的事例,视野宏阔,气势宏大,说服力强。
片段呈现二
有人说,如果没有高贵的理想,灵魂就会“失重”。马克思以“货币拜物教”为喻,批判披上神秘面纱的金钱造就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揭示的正是理想缺失的某种状态。今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代葛朗台”“空心病”“冷漠症”“炫富”,照见的同样是某种灵魂“失重”。当诗和远方淡出视野,当理想与信念不再栖居心灵,一些人就会被庸俗的“成功学”裹挟,开始在名利上沉迷,在物质上放纵。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越是往更高追求发展,越需要挣脱物质的羁绊,在自我超越中达成自我实现。即使劳动力可以成为商品,劳动者依然需要发展自身的价值。就算一时蒙受了不公平的境遇,仍要勉力战胜心魔,在纷繁世相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唯有这种价值与精神的追求,才能使我们超越现实、克服庸常。“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矣。”在相当意义上说,是理想信念支撑我们去战胜困难、直面艰险。那些在坎坷崎岖中有所建树的人,往往靠的就是理想信念。
写法取经
关注社会,联系现实。第一段,作者旁征博引各种社会的不良现象,观察有宽度、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