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解读】
淞沪会战(1937年8—11月) ,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
淞沪会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7年8—9月),为中方攻守阶段。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军调集兵力,在浏河口、吴淞口等处登陆,在飞机、坦克、火炮的掩护下,轮番向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奋勇抗战,一次次打退日军的进攻,此阶段发生了宝山保卫战、四行仓库阵地守卫战。
第二阶段(1937年9—11月初),为防御对峙阶段。9月中旬,日军援兵陆续开到,中国方面因无制空和制海权,在进攻敌据点、抗击敌登陆和逐地争夺战中损失惨重,被迫转入防御,预筑阵地,与日军形成对峙,日军逐渐掌握战场的主动权。10月底和11月初,中国军队虽处于被动地位,一再后撤,但仍控制上海。
第三阶段(1937年11月),撤退阶段。11月5日拂晓,日军在杭州湾金山卫突然登陆,包抄淞沪中国军队防线南方的背后,蒋介石作出应变处置,却未能退敌。11月8日晚,蒋介石下令所有部队撤出上海战斗,分两路退向南京、苏州、嘉兴以西地区。
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注意依据示意图中中国军队防御阵地、日军登陆地点及进攻方向、两军对峙线、中国驻军撤退方向等标识,把握淞沪会战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