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1. B 2. D 3. B 4. C
5. B 6. A 7. B 8. B 9. D 10. C 11. C 12. B 13. A
14. C 15. D
16. (1)校长:蒋介石。作用: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2)战争:北伐战争。主要原因:北伐军正确的作战方针;国共两党齐心协力;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等。(任答两点即可)
(3)原因: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党内思想异常混乱,一些同志和不坚定分子离开党的队伍。
(4)变化:由合作到分裂。
17. (1)方针: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战略转变:放弃攻打中心城市,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2)经验:建立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民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3)开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革命新道路。
18. (1)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共同影响:使两党得到了共同发展。启示: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决定性因素:符合国情。
(3)原因:遵义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新的领导。
(4)原因:学会团结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与国情相结合;勇于纠正自身错误等。
第六单元
1. A 2. D 3. B 4. A
5. C 6. B 7. A 8. C 9. D 10. C 11. D 12. B 13. C
14. D 15. D
16. (1)①根本原因:民族危机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②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深感民族责任重大;③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希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④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对红军作战失利,蒋介石削减东北军、西北军军费,乘机取消被消灭部队的番号,张、杨对此深感不满;⑤直接原因: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亲赴西安督战,致使张、杨处于抗日不能,“剿共”不愿,苦谏无效的境地。(任答两点即可)
(2)原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因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等。(任答两点即可)
(4)感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等。(言之有理即可)
17. (1)评价:抗战比较努力。事例:台儿庄战役。
(2)状况:迅速从敌我争夺区到敌后、从山区到平原。战法: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任答两点即可)意义:有利于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3)原因: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因素:国际反法西斯势力的配合与支持。
18. (1)①九一八事变;②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③南京大屠杀;④百团大战。
(2)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3)意义:给美英继续贯彻其“先欧后亚”的军事战略提供了支持;是东亚和太平洋战场能够从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的重要因素。
致作者
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作者向我报投稿的作品一经采用,如无特别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本报拥有其在报纸、网络的刊载权、出版权,以及稿件的编辑、复制、发行等权利;同时,本报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费用。本报刊发的作品与图片,因未能联络到原作者,未能及时发放的,敬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