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文题展示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点拨
话题要求非常明确,要能针对已有观点另发新见。为了让议论更具针对性,就得抓住两个焦点:一是“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二个突出一个“新”字。也就是说,既要从社会发展、人的观念变化、信息更替等角度来讲如何看待学习问题,又要以思辨的眼光来审视:随着时代变化,怎样学习才更适合当今发展。
佳作展示一
“劝学”新说
北京市丰台第二中学 李 洋
两千多年前,荀子提出:“学不可以已。”处于信息时代的每个人似乎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口头禅,学习似乎已无须再劝。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今仍有人认为学习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是谋生的手段,成其事后可弃之。此论当然不可取。
荀子在《劝学》中说道:“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可见学以成人,即通过学习能修身成人。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并非与生俱来。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顽石尚需雕琢才能成为美玉,更何况人呢?我们阅读过的每一本书,跋涉过的每一处山水,经历过的每一件事情,都可能溢着芳香,熏陶着灵魂。《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董卿备受观众喜爱,人们喜欢的不是她的美貌,而是她坚持阅读、学习涵养出的谦恭优雅。只有在一次次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才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修养,才能成为真正成熟完备的人。如果学习不能修身,仅为个人私欲,则难以成人。高铁“霸座男”学习多年,获博士学位,却在火车上霸占别人的座位,还对前来劝阻的乘务员各种胡搅蛮缠,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学亦为达人。荀子又曰:“学恶乎始?恶乎终?……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为学者无私奉献,可达他人。孔夫子一生好学,广招弟子,传播仁与礼,使世人染上道德光辉;叶嘉莹先生学而不辍,坚持教学,讲解古典诗词,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钱学森潜心学习,一心钻研,振兴民族科技,让国人拥有国之重器……其实,他们皆凡人,但他们学以达人、学以为国的“圣人”情怀值得当今学子思考和学习。
当然,学以成人、学以达人二者之间并不是绝对分开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钟南山院士饱读医书,将学识付诸实践。2003年,他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2020年,84岁的他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再次临危受命,成为“最美逆行者”。为学多年,成为医生对于他来说不再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为国为民的大爱。正如《人民日报》所言,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他必将激励更多青年学子勤奋好学,勇于担当。
学以谋生无可厚非,但仅限于此则显得狭隘。学以成人,学以达人,学以为国,以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才不愧于新时代学子之称号,才是新时代学子应有之精神!
【点评】
本文围绕学习的目的展开论述,主要从学以成人、学以达人两个方面展开论证,其内容充实、层次清晰。在分析事理时,综合运用引证、例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说理较为充分。同时,写作中体现出一定的辩证思考,如学习与成人、圣人与凡人间的关系均含有辩证认识;全文多次引用荀子和孔子之语,与题目中的“劝学”相呼应,且多处列举现实中的例子与“新”相照应,不仅寓意深刻,而且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佳作展示二
“劝学”新说
浙江省矾山高级中学 曾锦辰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的本意是让人们学会借助外物来达到目的,实现发展。但是“善假于物”的前提应在于“适可而止”,讲究“善假”。
人类经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淘汰过程,逐渐学会通过外物来“增强”自己的能力,通过学习具备各种技能,装上了“上天入地”的本事。“假”意为借助,实际上它相当于一副拐杖,让刚刚开始走路的人学会用它走路,可如果把拐杖彻底当成腿,那结果便可想而知了。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现代人对“假”的程度逐渐失去了把握。小到作为学生的我们,对于借助外物过于“狂热”,颇有“手机在手,天下我有”的架势,一味利用手机查找各种“答案”,从未想过变“它有”为“我有”。拥有了“准确答案”,却离开了大脑的思考。大到如今这科技发达的社会,人们开始使用各类机器,但与其说是使用,不如说是“替代”——机器替代了人们的手、眼、腿,甚至于“替代”了人们的大脑。人类在茫茫发展路上,不停地探索,终于学会借助外物来发展自己,可现在却因为过于依赖外物而被绊倒在了发展的路上。
这么一说,难道“搜索系统”与“科技机器”都是糟粕吗?当然不是!它们的存在正体现了人类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才能不断帮助人类发展。只是人类现在改变了发展的初衷,发展应当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而不是机器技术“代替”人类发展,这正是人们要适当“善假于物”的原因。
我们要懂得方式与目的的区别,才能知道如何“善假”。我们借助游泳圈学会了游泳,最终是让游泳技能成为我们的肌肉记忆,平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危急时实现自救;我们借助“网络系统”搜索到更多知识,是便于知识梳理,最终成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在需要时调取运用。荀子有言“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灾乃作”,忘记了出发的目的,就不晓得“借助”背后学习的意义。
我们还要懂得借助与提升的区别,才能实现从“假”到“有”的转变。“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不能只看到利用了外物达到目的,更应看到的是第一个懂得借助车马与造出船的人的思考。时代发展,车、马、船终不会永恒,它们会被新的器物替代,但人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永远不能被替代。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赞同荀子“善假于物”的观点,但我们更要明白“假”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我们成长,而不是替代我们成长,所以善假于物,讲究适可而止。只有不断借助外物提升人自身的能力,人类才可以发展愈盛。
【点评】
作为学生,在科技洪流的冲击之下,不免有依赖科技而迷失学习目的的情况,作者开篇定论,将荀子的“善假于物”进行深一步阐发,提出适可而止的要求。又将人类发展史与今天人们的行为形成对照,指出依赖性逐渐摧毁了人们学习的目的——提升自己。最后又结合现实事例,分析了如何去借助的策略。全文关注时代焦点,理性分析“假”的意义,紧扣学习者的角色提出对策,其论证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