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
静泉深流,如林清玄的散文,轻柔舒缓的笔触却总能带给人们鼓舞人心的力量,空谷传响,久久回荡,不能平静。林清玄的散文立意总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善于从身边的小事小物写起,运用自己独到的情思,透露生命的玄机,《忘情花的滋味》这篇文章也是如此。
文章虽然短小,但却颇有章法。文章的题目是《忘情花的滋味》,在文中写到了花的三重滋味,一重观花之味,一重食花之味,一重忘情之味。观花之味,食花之味,都是形而下的身体感官的直观体察和感受,忘情之味是形而上的精神体味,文章由花及人,由浅入深,讨论生命的哲思,耐人寻味。
既然观花与食花都是为写人生之味作铺垫,那么食花的情节是否可以删去?而且文章多次写到食花的故事,能不能只保留我和妻子食花的故事,删去父亲教我们食花的情节?答案当然是不能。
作者写观花所用笔墨不多,但却写出了昙花盛放时的美妙姿态。“每一朵都是一幅春天的风景”,“远观的昙花就不同了,它像是池里的睡莲在夜间醒来,一步一步走到人们的前庭后院”“爬到昙花枝上,弯下腰,吐露出白色的芬芳。”作者把昙花比作莲花来写,作者本身很爱用莲花的意象,莲花是佛教的圣花,象征着纯洁、智慧、坚韧,也象征着顿悟、平静和完美。作者亲近佛教思想,以圣花比昙花可见对昙花的喜爱和珍视,也在暗写昙花如莲花般带给他生命的智慧,为后文作铺垫。昙花虽美,也是一现。有荣就有枯,有开就有败,有生就有灭。花如此人亦如此,美好和幻灭接踵而至,怎么不教人思量生命的意义?昙花如忘情一般自开自灭,但我们不是圣人,不能忘情,那我们该如何在情的羁绊中走向更加阔远的天地呢?这是不可回避的思考,因此观花是引子,是在引出问题,带出思考。
如何面对生命的悲寂感、幻灭感?食花的部分蕴藏着答案。我和妻子商量着如何吃那些昙花,我们泡水而饮,闻到了昙花独有的香气,遥远,幽渺,神秘。宠辱偕忘的我们似乎在喉舌间永远留住了昙花的味道。此时的昙花虽死犹存,食花的部分犹如神来之笔,冲淡了读者的悲情,让昙花不只一现,也可永存。
那么能不能删去父亲教我们食花的情节,只保留我和妻子食花的情节呢?答案自然也是不能。一方面在父亲的调教下,我成了一个“食花怪客”,这就解释了食花情节的合理性。另一方面,父亲更为多样的吃法丰富了昙花的滋味,或是炒猪肉时的滑润、清淡,或是炖鸡时的清香鲜活,或是炸饼时的香脆,都赋予了昙花更多可能。
昙花一现,任是无情也动人,而我们凡人却是因有情而有生命的灵性。昙花忘情是因为无情,而我们若想忘情只能藏情,将情感转存在另一个生命的角落让它沉潜,让它褪色。我们既要立足当下,品味盛放的美味,也可以在“凋萎了以后,再把那些纠结牵缠的情经过煎、炒、煮、炸的锻炼,然后一口一口吞入腹里,并将它埋到心底最深处,等到另一个开放的时刻。”
相关链接
作家简介
林清玄,当代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菩提十书》《清净之莲》《桃花心木》等,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创作特点
林清玄的散文立意往往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正如他曾说过文章要“向内探索,向外追寻”。他的散文创作通常起源于平常之物,在优化文字语言的同时,意蕴也会得到系统性展现,透露出生命的玄机,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怦然心动的感受。林清玄散文的语言清新隽永,语言形式灵活,在艺术传达过程中具有非常浓厚的意境特点。
(供稿 山西 常 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