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艳
近年来“盲盒经济”逐渐兴起,凤凰网《文化风向标》发布盲盒报告,把2019 年称为中国的“盲盒元年”,并预测市场规模到2025 年将扩张到250 亿甚至更高。
为什么盲盒“老少通吃”、想停下来不容易呢?
其实,盲盒经济的秘密就在于隐藏其中的心理学,包括经济心理学、社交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市场心理学等。尤其是社交心理学,使很多少年儿童欲罢不能、频频“剁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这个心理学盲盒,看看盲盒经济如何吸引少年儿童“买买买”吧!
好奇心和惊喜感会使人分泌“快乐激素”
盲盒最鲜明的特点在于“盲”,也就是不确定性。很多人享受打开盲盒那一瞬间的好奇和惊喜,而如果这次没有抽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寄希望于下一次。这种心理为什么能一直持续呢?这是因为,惊喜会使我们的身体分泌大量多巴胺,而多巴胺也被称为“快乐激素”,它会使我们感到兴奋、开心,压力得到释放,同时也会使人们有饥渴感、期待感、更不满足。
在“隐藏款”“限量款”中悦纳自我
有的少年儿童乐此不疲地收集隐藏款或限量款,这源于渴望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心理,即展示盲盒时被夸赞、被羡慕。而且,获得与众不同的款式、花小钱买到超值盲盒,也满足了人们追求个性、猎奇、不服输的心理。这些心理上的满足,本质上是悦纳自我的需要,体现了当代少年儿童的价值观特点,即更看重自我感受、更重视自我价值。
盲盒是少年儿童的社交媒介
在少年儿童的圈子里,盲盒是聊天的热门话题。彼此之间交换盲盒、分享盲盒时会形成一个个朋友圈或社群,在这些圈群里,大家有共同的兴趣和话题。也许你们并不是同学,也不是同龄人,甚至没见过面,但是因为同一个爱好,你们在线下或线上成了好友。尤其是一些线上社交平台,与盲盒有关的用户就有几十万,“晒盲盒”“拆盲盒”“盲盒抽奖”成为热点。同样的兴趣爱好增加了陌生人之间的互动,这种社交打破时空界限,满足了少年儿童从众趋同心理和虚拟体验感。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产生上瘾行为需要6 个要素—— 目标、反馈、进步、挑战、悬疑、社交。盲盒这一消费形式恰好具备上述要素:想买盲盒是目标,看到盲盒里的物品是及时反馈,不断收集喜欢的盲盒是获得进步,抽到“限量款”“隐藏款”是新的挑战,打开盲盒之前的不确定性是悬疑,通过盲盒结交朋友是社交。
因此,如果你想享受潮玩乐趣而又不被盲盒“黏住”,就必须了解盲盒背后的心理学,改变或切断上瘾链条。比如,即使买盲盒也不去攀比是否有“限量款”,或者把盲盒社交转为其他社交。同时,要在生活中找到可以替代的要素,满足正常的心理需要。例如,运动会分泌多巴胺,养成运动的好习惯同样可以使人感到快乐;课外活动中尝试一下小发明,同样可以满足好奇心;多参加集体生活和志愿服务,也会得到认同感与归属感;经常保持微笑,也能产生悦己感;生活中多参加社团活动,也可以拓展朋友圈。掌握这些盲盒里的小秘密,我们就能理智地享受新潮流。(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如果同学们只喜欢一系列盲盒中的某一款或几款形象,不妨考虑直接在二手平台上购买喜欢的款式,切莫过度消费。
小编“抽娃”
有话说:小编也有喜欢的盲盒!比如“百变胖虎”,工作后,我直接“端盒”。但是在学生时期,我只在过节、考高分后、放假第一天这种特殊的日子里奖励自己抽盲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