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锄头的主人是新中国第一位农业劳模陈双田(原汤溪县城关乡汤溪村人)。他与锄头有着不解之缘,一年中足有300天时间与锄头作伴。
1950年春,汤溪遇上了春荒。陈双田带领大家打开地主家的粮仓,没收了多余的近七吨粮食分给贫雇农,缓解了燃眉之急。他还找到农村会的干部商议度荒的办法。“自力更生,锄头底下出黄金。”开荒的想法一提出,贫雇农们欢呼雀跃。陈双田扛起锄头带头开荒,全村几百把“锄头”纷纷响应,一场春季大生产运动就此展开。在大家眼中,陈双田就是广大农民的带头人,他这把锄头举得越高,挥舞得越有劲,就越能带动身边的上百把锄头。
有一次,陈双田到县城参加会议,会议一结束,他就急匆匆地来到车站,打算赶回去参加下午的劳动。但中午时段的最后一班车已开走了。为了能在下午出工前赶回村里,陈双田一路小跑到火车站乘车。因汤溪无站点,他就在蒋堂站下车,再步行回村。走了十多里路的他,顾不上喘口气,一到家便背上锄头与社员们一道出工。
1975年10月,陈双田被任命为中共金华县委副书记。他不习惯坐办公室,他的办公室还是在田间地头,办公用品仍然是锄头和扁担。农村哪里有问题需要解决,他就身背挎包满头大汗地出现在那里,一边帮着锄地,一边了解情况…… (摘自“金华文化”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