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配置技术在城市空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2023-04-29 09:52:14韩璐毅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3年2期

韩璐毅

摘要:为了提升城市空气污染治理的有效性,提出园林植物配置在城市空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对城市空气污染物开展采样测试,从中取得了城市空气污染物在不同时间段下的浓度值变化规律;选取六种园林植物对城市空气污染物质实行净化分析和吸附量分析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扁桃厦小叶榕的综合净化能力较强,应大量种植在城市各个区域中。采用分区处理方法对其余污染浓度较高的区域实行植物配置处理,实现城市空气不同污染程度下的空气污染治理。

关键词:园林植物配置技术;城市空气污染;污染治理厦应用;净化分析;吸附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X94 文献标志码:A

前言

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形下导致经济结构出现不合理的问题,经常引发各个城市出现雾霾的现象。城市空气雾霾污染对中国的生产结构、人们生活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同时因为城市空气污染治理的周期性较长、难度系数较大、复杂性较高,所以在治理城市空气污染时要均衡多方面因素。园林植物配置技术是现如今城市空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在无形中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降低空气雾霾污染天气发生的次数。曹凌燕提出演化博弈视角下的城市空气污染地方治理研究方法。孙新丽等提出大气污染防治综合决策支持技术平台典型城市应用研究方法。王毓铮等提出珠三角典型城市大气污染减排措施的PM2.5改善评估研究方法。上述三种方法在城市空气污染治理应用中,没有对不同的污染物质实行净化分析及吸附量分析,导致三种方法存在城市空气污染治理效果差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园林植物配置技术在城市空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方法。

1城市空气污染物质来源、分类及危害分析

城市空气污染中存在大气颗粒物,简称为“尘”。是城市空气中的固体与液态颗粒物质的总和。城市空气中的颗粒物主要由地面与土壤的扬尘组合而成,扬尘中包含硅酸盐、铝、钙、铁等物质,各个颗粒的粒径大小在1 um,经空气中的扬尘组合而成的颗粒物均属于天然形成;与天然形成相反的是,工业在开展工业生产、工业燃烧时,所生成的颗粒物均为人为形成,也包含工业在制造过程中所产生出的粉尘、汽车交通运行的尾气等,不论是天然形成的颗粒物还是人为形成的颗粒物都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颗粒物成分逐渐增多后,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容易出现致癌、肺部感染等问题。由于交通工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渐崛起,人们早已对交通工具产生依赖,在这种依赖下,交通车辆使用过多,导致车辆排放的汽车尾气对城市空气造成影响,致使空气污染严重。

根据城市空气颗粒物的动力学直径分析,将城市空气中的颗粒物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分别是:

(1)TSP悬浮颗粒物,该类型的颗粒物粒径大小为:Dp≤100 um;式中,Dp为粒径。

(2)可吸入颗粒物,即PM10,其颗粒物的直径大小为:Dp≤10 um。

(3)细颗粒物,即PM2.5,它的颗粒物直径大小为:Dp≤2.5 um。

人体吸入过多的可吸入颗粒物后,该颗粒物质会直接到达人体的肺部,吸入量过多会导致人体出现不良的健康反应,导致人体出现呼吸不畅的现象,严重的话还会对肺部组织产生破坏影响。可吸人颗粒物含量过高时,就会生成为雾霾,雾霾会对人类的活动造成阻碍,而城市中的植物生态系统、气温变化等也会因为空气颗粒物产生影响。

2植物材料的选择与方法

2.1城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值测试

2.1.1植物采样

本次实验测试以城市空气中的PM2.5物质为主,获取的空气为城市中心的道路,共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以西北走向为主,对主干道的植物种类实行采集;以东西走向为主,对次干道的植物种类开展采集;以南北走向为主,采集支路道路的植物种类。基于设定的条件及采集原理,对城市道路不同走向的植物类型实行采集。

主干道西北走向道路宽度为45 m,采样的植物类型为:乔灌木、乔灌;次干道东西走向道路宽度为42 m,采集的植物类型为乔灌草;支路南北走向道路宽度为35 m,采集的植物类型为乔灌。

2.1.2设立观测点

将乔灌草、乔灌分别设立在城市道路中,设置种植的道路周边环境中不存在污染源,也没有较大的建筑物。分别在道路每10 m、20 m、30 m、40 m处设立观测点,路边0m位置用作对照点,并筛选出2个样点用作观测点。

2.1.3观测方法

测试过程中,选取某北方城市为研究对象,该城市坚持城区绿地和各类裸露土地覆盖措施到位,绿化多采用乔灌草、乔灌以及乔草的近自然配置方式,避免过度人工干预。测定该城市空气污染物质,在城市各个道路中设立采样区和观测区两种,且采样区中具备4个采样点,其测定的高度在2m,再在观测区的观测点中设立2个平行样点。城市道路空气物质与空气颗粒物相结合后,采用设立的采样设备对城市空气物质采样,设置采样时间为1h,空气颗粒物的采样流速为130 L/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