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另一种乡愁

2023-04-29 08:20:34方华敏
《学习方法报》写作·高一 2023年21期
关键词:消寒白梅棉线

方华敏

初识梅,是在画上。

每年除夕,老屋厅堂的正墙早早就换上了匾额和字画。这古旧的字画与门楣新贴的春联相映,透着玄幻的前世色彩。然而这匾额和字画每年只能“显身”半月,待正月十五过后,外公就取下卷好包藏,来年春节再挂,循环往复。我那时还小,踮脚凝望画上的朵朵小花,思忖那花儿笑盈盈地开在枯老的枝干上,怎么总也不凋落呢?长大后,才知这画是有名的《九九消寒图》。图中有诗云:“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哦,原来在描述民俗中的“画九”呀!说是旧时的闺中女画素梅一枝,枝上共有白梅八十一朵,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从冬至起,每天用红笔将一朵白梅描红,待到白梅红遍,就出了“九”,九尽春来。真是奇了,那时的女孩儿虽然身处寒冬,却是日日与洋溢春意的花儿相视,看似寻常的细微,也是有意义的品赏,应为梅花最有美感的记载了。

在我的童年,无论是画里静止的梅,还是院梗上凌寒的梅,都开在我的心里。

外婆的针线活儿做得极好。她在我的浅色衬衣前胸处,绣一簇粉的梅,带着一团团喜气,仿佛要从衣裳上跳跃下来,惹得小伙伴忙用小手摩挲,痴痴羡慕,怜惜不已。夜晚,一灯如豆,外婆纺线织布。雪白的棉线从她手中均匀地抽出,细细袅袅;棉线穿梭在她织机的经纬里,像是把早春的希望也织进光洁的线条里。我每天聆听织布纺线的声音,吱吱哑哑,声声寒霜意,丝丝梅花香。外婆用粗布温暖我,换钱养活我,粗布成衣上绣出好看的梅花,保存她对一棵棉的感恩。她说,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从我童稚起,外婆的纺机一直织成我离乡的明月光。

待我离开故乡定居南京,一年一度的梅花之约,俨然成为既定的仪式,怀旧而亲切。悠悠穿行梅林,细碎的花瓣寥寥地落在脸上,抬头细看,朵朵含苞的梅尖上也噙着盈盈的雨露,泪珠样的就是不肯落下,纯净透明得像回不去的少年,含了粉色香的乡愁。触梅思旧,故乡《九九消寒图》中描红的梅,细腻也好,精致也罢,却只是锁在老屋里的山水,只可想象不能触摸。儿时衣裳、书包上的簇簇梅花,楚楚盛开在岁月深处也好,鲜活灵动也罢,它却只是一幅疏朗的水墨,墨色晕开染成墨梅,才能丰神绰约,梅魂隐现。此时斜斜的一枝梅红,仿佛从纺机吱吱哑哑的声音里漾出,细针密线地把我织进童年的月夜。

当我走过南京梅花山长长的神道和蜿蜒的陵前路,那尽头便是连着儿时的春天。“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梅花花开烂漫,又有多少随一夕风雨,洒落石阶。“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正是眼前这般情景?

梅花于我,是他乡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

梅花于我,是另外一种乡愁。

(选自《东海岸》,有删改)

读美文·话写作

文章以标题“梅花,另一种乡愁”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统领全文,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写了识梅、绣梅、赏梅三件事。在作者笔下,梅花如同亲人、故乡一样,亲切可感,成为作者遥寄思念、乡愁的载体,寄托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童年生活浓浓的思念之情。文章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耐人寻味。

猜你喜欢
消寒白梅棉线
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艺术创作与文化流变
古今农业(2022年2期)2022-08-15 01:40:54
九九消寒图
紫禁城(2020年7期)2020-07-25 02:40:30
棉线钓“鱼”
学生天地(2019年35期)2019-08-25 08:58:16
白梅
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8
烧不断的棉线
九九消寒,踏雪寻梅
《王冕 墨梅白梅》
中华诗词(2017年12期)2017-04-18 09:03:23
烧不断的棉线
莫愁(2016年24期)2016-11-22 03:15:34
白梅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