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名句默写

2023-04-29 00:44:03金立忠
《学习方法报》语文高考版 2023年20期
关键词:五岳名句考题

金立忠

本期复习任务

考点概述

高考名篇名句默写题,要考的自然是有名气的篇目和这些篇目中又有名气的句子。什么样的句子才算有名气的句子呢?朱自清在《论标语口号》中说:“格言也罢,名言也罢,作用其实都在指示人们行动,向着某一些目的。”所谓名句,就是名气较大,经常被人们拿来使用的句子。到底哪些句子容易被人们拿来使用,经常在默写中出现呢?

1.含有一定哲理,能给人启发的句子

在古代的名家名篇中,有不少句子富含哲理,能给人某些启示,启迪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找到正确的做法,所以常被人们提起。这些句子也就成了高考中的常客。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能启示人们,要注意跳出“是非”看“是非”。

2.一些著名的观点,被人们所公认,经常被拿来当座右铭的句子

随着岁月的沉积,人们发现,古人的一些观点、提法仿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于是就经常吟咏,并且照做。这样的句子也会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也就逐渐走进了高考的殿堂。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就常常被人们拿来自我勉励。

3.一些写法独特、构思巧妙、耐人寻味的句子

在古典诗文中经常有一些写法独特,构思精巧,道出千百年来人类共同感受与心声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往往被人们喜爱,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于是这样的句子也就常常被高考命题人想起。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因写出了对沙漠黄昏的独特感受而被人们喜爱。辛弃疾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几乎成了怀才不遇、渴望有机会建功立业者的永恒之问。

4.向更深、更精、更具体方向发展

随着高考的深入,高考内容有了向更深、更精、更具体方向发展的迹象。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题“《庄子·逍遥游》中说,到郊野去的人,只带一日之粮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的人,则需要‘_________________;而去往千里之外的人,就必须‘_________________”考查到了作者在某一事物上的具体主张。(2)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到了徐公,先是仔细观察,感觉自己没有徐公美,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认定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考查到了人物的具体行为和心理。第(3)小题“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题考查的是一种文化现象。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2)题“《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第3题“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大了对文化现象的考查。2023年新高考Ⅰ卷第(3)题“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很好。”考查了诗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解题技法

名句默写题,考查的是背诵积累。根据高考题型的变化,只是简单地背下课文,记住名句,理解不透彻,不能灵活应用,也不会轻易拿分。

如《荀子·劝学》中说,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奔跑,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因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道考题中,如果我们不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不明白作者前面列举的事例是为了证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个结论,即便是课文背诵得再熟,恐怕也不知道这里应该填哪一句话。

再如,韩愈在《师说》中主张从师无贵贱,无长幼。他的年龄比我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年龄比我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道题也需要我们在背诵时明白,作者从年龄长于我、幼于我两个方面比较论述。理解了这点,填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就顺理成章了。

以上题目提示我们,在平时背诵积累时,一定要认真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行文思路、写作技巧。在一些具有因果、承接、对比关系,以及对人物行为有重要影响的细节、心理描写等等的地方,尤其要格外注意。

近年来的高考默写题,多次出现“文化现象”方面的考题。比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就考查了花与鸟对举出现的句子。这就提示我们,在遇到“文化现象”时要格外注意。例如: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体现了我国古代以钟鼎、青雀黄龙代表等级富贵的习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答这个题就需要对古代贵族吃饭时“鸣钟列鼎”,用“青雀黄龙”图案标示身份这些文化现象有所了解。

除了上面所说的近年来的考题变化需要特别注意以外,对于那些常用常见的句子依旧不能掉以轻心。在考场上,还要特别注意审题,努力排除题中的隐雷陷阱。所谓的“隐雷陷阱”就是一些古汉语知识。这些地方往往和现在不一样,稍不注意,就会犯“以今答古”的错误。第一就是“通假字”。在答案中,经常出现含通假字的句子,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句话中“生”就通“性”,是天性的意思,默写时稍不注意就会误写为“性”。

再有就是古今异义。有些汉字,古代和现在常用义有了很大变化,如果不了解,按现在意思写,就容易写错。还以上面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为例,其中的“假”在古代是“假借”的意思,现在这个意思已经不常用了。如果不了解这层意义,恐怕这个字写出来很困难。这里只是简单列出两点提示大家。其余像同音字、生僻字、文言虚词、古代汉字的特殊语法、词语特殊用法等都是大家需要注意之处,千万不要只顾着背,因不了解这些特殊知识导致写错而丢分。

典例剖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以粗俗的乡野音乐来反衬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干给出了“乡野音乐”和“反衬琵琶女技艺高超”等内容,暗示了要默写的语句能体现乡村音乐的粗野。注重思考“粗俗的乡野音乐”这句话在诗歌中指代的具体内容,同时思考“反衬”的意思。

【答案】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2)《逍遥游》中点明列子虽能御风而行,但仍然达不到逍遥游境界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干给出了“列子虽能御风而行”“仍然达不到逍遥游境界”等内容,《逍遥游》中“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中的“免乎行”呼应了“御风而行”,而达不到的原因是“犹有所待者也”。

【答案】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3)“五岳”指我国境内的五座大山,也是诗词中的常客,请写出一句和“五岳”相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道题是“文化型”考题。要解答这道题,首先得知道“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知道这一点,再写出和它们有关的诗句即可。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望岳》中的句子等。

【答案】

示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猜你喜欢
五岳名句考题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五岳独尊
五岳独尊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
特别的考题
学生天地(2017年4期)2017-05-17 05:48:29
介休城内五岳庙及山门戏楼考略
中华戏曲(2016年1期)2016-09-26 08:48:39
五岳
《论语》中的名句(二)
学生天地(2016年24期)2016-05-17 05: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