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颖
临床中所得的验光结果一般都有一个前提,即所验配光度是镜眼距为12mm~14mm的框架眼镜矫正时的结果。基于此,验配接触镜时,需把框架眼镜的处方换算为接触镜的处方光度,即进行角膜顶点距离换算。具体的换算公式是:
其中Fe是有效屈光度,F是框架眼镜验光的光度,d是镜眼距离。
如一位-15.00D的高度近视患者验光时用试镜架做主觉验光,用一片-14.00D和一片-1.00D的球镜试戴镜组合。由于镜片比较厚重,试戴架戴上后,镜眼距离大,-14.00D的镜片放在试镜架靠内一侧,距离角膜14mm,-1.00D的镜片放在试镜架靠外一侧,因为前面的镜片比较厚,所以这片试戴镜距离角膜约17mm,笔者将此称为组合A(高度数靠近角膜)。如果按-15.00D配装眼镜,此时戴镜后镜眼距离变为12mm。先用有效屈光度的公式计算试镜架在镜眼距离为12mm的位置,上述试镜架镜片组合的有效屈光度是多少?(见图1)
图1 不同光度的摆放顺序不同,有效屈光度不同
● 如组合A所示,-14.00D的镜片放在试镜架靠内一侧,距离角膜14mm,如把距离变为12mm,即把F=-14,d=(14-12)mm=0.002m代入公式1。
计算结果是-13.62D,即在这个距离上的有效屈光度是-13.62D。-1.00D的镜片放在试镜架靠外一侧,距离角膜17mm,如把距离同样变为12mm,即把F=-1,d=(17-12)mm=0.005m代入公式1中,计算结果是-1.00D。
可得组合A在12mm处的有效屈光度是(-13.62)+(-1.00)=-14.62D。
如果反过来把-1.00D的镜片放在试镜架靠内一侧,距离角膜14mm,-14.00D的镜片放在试镜架靠外一侧,距离角膜17mm,称此组合为B(低度数靠近角膜)。按-15.00D做配装眼镜,此时戴镜后镜眼距离变为12mm。用有效屈光度的公式再计算镜眼距离为12mm位置组合B的有效屈光度。
● 如组合B所示,-1.00D的镜片放在试镜架靠内一侧,距离角膜14mm,如把距离变为12mm,即把F=-1,d=(14-12)mm=0.002m代入上述的公式:
计算结果是-1.00D。-14.00D的镜片放在试镜架靠外一侧,距离角膜17mm,如把距离同样变为12mm,即把F=-14,d=(17-12)mm=0.005m代入上述公式中,计算结果是-13.08D。
可得组合B在12mm处的有效屈光度是(-1.00)+(-13.08)=-14.08D。
组合A和组合B因为镜片摆放顺序的不同,二者的有效屈光度也不同。如果屈光度不高时,这种影响不大,但是如果是高度近视/远视时,影响非常明显。在这个例子中,当按组合A的试戴镜摆放,高度数靠近角膜,12mm的有效屈光度是-14.62D;但定制的12mm镜眼距离的配装眼镜是-15.00D,会过矫正0.38D;当按组合B的试戴镜摆放方式,低度数靠近角膜,12mm的有效屈光度是-14.08D;但定制的12mm镜眼距离的配装眼镜是-15.00D,会过矫正0.92D。
可见,当近视屈光度越高,试戴时镜眼距离越大,配装镜会比试戴镜近视过矫正越多。如果是正镜情况,会得到相反的结论:当远视屈光度越高,试戴时镜眼距离越大,配装镜会比试戴镜远视欠矫正越多。
如果使用综合验光仪,内部镜片组的镜眼距离更大,这种差异可能还会更明显。临床实践中应该注意这一问题:因为试镜架的镜眼距离常常都比配装眼镜大一些,高度近视试镜的光度可以略欠矫,但高度远视试镜的光度可以略过矫正些。要想精确量化这一细微变化,可按本文的方法自行计算。
总之,正透镜对眼的有效屈光度视其到眼的距离增加而增加,到眼的距离减少而减少。负透镜对眼的有效屈光度视其到眼的距离增加而减少,到眼的距离减少而增加。在对高度屈光不正验光时,光度高的试戴镜应该放置在靠角膜的一侧,镜眼距离应该尽量减少。此外,需注意,选择质量好的试镜架,可避免试镜时镜架下滑,镜眼距离增加,从而增大配镜误差。
作者单位: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美视美景视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