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锐
本次展会的仪器设备区火爆异常。一方面,作为今年眼镜行业的第一展,参展、参观人数明显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大众专业验配意识的提升,设备升级被许多企业经营者视作竞争力的一种体现。
一直以来,中小眼镜零售门店在使用仪器设备时面临繁、难、差、贵的四大痛点。即步骤繁杂,在传统验光中,客观验光与主观验光分步进行,需要多台设备完成,操作步骤繁杂;操作难,设备的使用对于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准依赖性较强,一旦人员流失,难以继续开展相关服务;精度差,易受环境、操作人员熟练程度等多种因素干扰,导致设备性能无法完全发挥;成本贵,有些设备对场地要求高,且设备的购置费用不低。今年展出的仪器新品,更像是仪器设备厂商针对这四大痛点所给出的优化解决方案。
先进的仪器设备终需回归到实际运用中,简单便携的操作、详细易懂的结果,能够帮助操作人员更充分地运用仪器设备的功能,保证高质量的验光水平,详细传达顾客的眼部信息,也是为镜片镜架产品做好充分的前端服务。
针对零售企业验配的诉求,各大参展商纷纷推出了“自助式仪器”“傻瓜式仪器”,通过提高自动化在整个验光流程中的占比,更直观、详细的数据分析,进一步降低了操作者的使用门槛。
蔡司i.Profiler plus四合一自动验光仪包括波前像差、自动验光、ATLAS角膜地形图测量以及角膜曲率测量功能,测量过程完全自动化,同时搭载易于使用的触摸屏控制面板,只需约60秒即可完成双眼测量,还能分析双眼瞳孔孔径,呈现眼睛的光度分布;Topcon SOLOS全自动镜片测量仪具有全范围的光谱仪,能自动定位每只镜片,检测镜片类型,对镜片进行全面测量,能将测量结果导入Topcon的CV-5000S数字投影仪或Chronos双眼屈光系统;浙江爱至曈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BWFOM波前验光仪采用自适应光学技术,将低阶、高阶像差分离,内置视标,排除环境和人为干扰,将验光结果精确至0.05D,通过智能软件的引导,缩短验光时长,为零售企业节约了时间成本。
目前,我国眼镜零售从业者大部分仍然来自社会招聘,因此,更简明、更易用、更人性化的仪器对于提升行业整体专业素养也有着重要意义。
场景和人群细分成为今年仪器设备拓展使用场景和功能的主要方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操作控制和数据输出,更多涉及到用户体验、数据互动、智能化。北京鹰瞳明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多种设备终端下沉到家庭,让消费者在家中便能自主使用视觉训练仪器,提高用户的使用便捷性;根据住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上海润尔健康管理公司的弱视近视综合治疗仪采用锂电池供电,既保证了仪器工作的稳定性,又便于住校、旅游等多场景使用;爱络博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睫壮机智能眼健康训练仪配有在线检测功能,系统能够通过用户当次以及往期数据的检测结果,智能分析、设置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使其更符合用户需求和使用习惯,提高用户依从性;此类创新产品的出现,拓宽了光学仪器设备的应用场景,使仪器不再是专业眼镜店和视光中心、眼科医院的专属,学校、社区,甚至是家庭,都可采购更加智能化、轻便化的小型仪器,以针对性地满足不同需求。太原中北新缘科技中心(有限公司)的FA-100全自动电脑验光仪采用可旋转屏幕设计,使人机位置选择更加灵活,进一步扩充了仪器的使用场景。
整合多种功能是满足不同场景需求、缩减成本和提质增效的必要手段。如果只使用单一功能的仪器设备,需要多次换位操作,不仅费时费力、耗钱占地,还可能对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整合多种功能的仪器设备不仅可以在同一设备上完成多项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提升客户体验,还可以减少设备占用空间和使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可旋转的屏幕设计看似是很小的细节,其实代表了当下仪器设备厂商微创新的方向:为门店节省场地,降本增效,逐一解决痛点。
如宁波明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出了集屈光测量、角膜曲率检测以及角膜地形图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自动检眼仪VX105,通过功能集成,实现自动化操作和集成数据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中小零售门店的购置成本;爱络博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VS视力筛查仪和上海湖碧驰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的CDC-1视力表投影仪则提供了自带暗室、距离调节等功能,减少设备占用空间和维护成本;天津市索维电子技术有限公司SW-9000生物测量仪可以对眼轴及IOL实现高精度测量及计算,一次测量中可获得8组数据。
一边是应用场景的拆分,一边是功能的集成,厂商优化仪器设备的两大方向体现出了未来眼健康诊疗发展的两大思路:一是对于基础筛查、诊疗工作进行合理分工,从学校、社区到视光中心、医院,进行分级转诊,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二是一站式解决与智能互联,过往各种不同类型的检查输出标准不一,仅统计、记录此类数据都会耗费从业者大量的时间,而随着专业化仪器的集成度越来越高,输出的结果也越来越统一,患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详尽、易用的检测结果。
仪器设备正处于 “简”与“详”、“分”与“合”的融合与碰撞中,在针对繁、难、差、贵四大痛点进行微创新的同时,以“瞄准全人群,服务全行业”为目标,提供更全面系统的设备解决方案或将成为未来仪器设备发展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