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昱凌
所谓“文字讨好症”,是指人们在线上聊天时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词汇,习惯性在一句话末尾加上各类语气助词的行为,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让它看起来“更舒适”。换言之,就是使用活泼的文字来加强语气效果,传递出文字以外的信息,很大程度上避免文字聊天时“词不达意”的误会。
这一行为通常发生在职场沟通场景,且在不同的工作场合下分化出了不同的效用,譬如与同事交流时和气“好办事”、跟合作伙伴社交时拉近距离、在请教前辈或领导时表达感谢与谦和……可以说,“文字讨好症”是一种职场人展现亲和友善工作态度的方式,也是职场中讲究礼貌和分寸的体现。
从根本上来讲,“文字讨好症”是互联网时代下人们交流的产物。根据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论”,我们身处的舞台布景已经变了,每个人的社会角色却没有发生变化,人们为了还原互动的本意和维持对外的形象,难免会对手中的剧本做出随机应变和临时创作。不同于面对面交谈,线上的文字聊天无法看到对方的表情神态和肢体语言,情绪表达往往不够完整,显得有些生硬。一句话,语气或理解不同,便有可能产生歧义。而在聊天打字中仔细斟酌,加入“呢”“啦”“哈”“哟”等语气词能更好地传达当时的语气音调,明示自己愉悦的心情和积极的态度,以帮助对方更精确地解读文字内容,让沟通更加顺畅,减少社交难度。
全媒派曾经针对出现“文字讨好症”的原因,做了一次读者调研。在232份的调研数据中,有26.89%的受访者选择了“表达对特定聊天对象的尊重”的选项,17.98%的人选择了“长期职场压力形成了表达习惯”的选项,13.97%的人则认为是“受身边人聊天方式的影响”。可见,“文字讨好症”之所以能在现代网民中引起共鸣,本质在于其能够规避线上聊天带来的冷漠与疏离,有意通过语气词和符号使言语“升温”,让特定聊天对象产生被信任感和被尊重感。它既是一种自我姿态的宣告,也是职场生活中通用的沟通技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认为,“文字讨好症”是一种友好的社交礼仪方式,在无法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是给彼此尊重的表现。但也有人认为,这会影响展现真实的自我。
要不要进行“文字讨好”,权利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并不想添加所谓的语气词修饰,但受到周围人影响,为了表现出合群或尊重,选择说违心的话,大可不必。同时,我们也要警惕过度在意是否“讨好”所带来的文字异化,进而实现职场沟通的本质价值——通过有效传递信息和促进合作来实现工作目标。
首先,注重真实和真诚的沟通。关键在于共情,并使用适当的沟通礼仪,如有意识地努力传递清晰、直接的信息,认真倾听,即使出现争执仍保持礼貌和克制等;其次,考虑友好和尊重的表达。根据具体情境和对方习惯增加沟通的温度与亲和力,注重建立真实、基于互信的职场人际关系。需要注意的是,适度使用语气助词和标点符号可以增添沟通的和谐氛围,但过度依赖辅助词语可能会导致语言表达不准确和模糊,甚至产生误解。
归根结底,“文字讨好症”只是人们用来清晰表达情绪、想法和礼貌的一种社交礼仪,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无时无刻地“讨好”他人。不要让“讨好”成为束缚你的枷锁,也不要把适度的社交礼仪过度化,只有回归沟通本质,在职场中做好工作,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才是正确的社交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