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之渔
课文讲解
写消息独出机杼,让新闻个性飞扬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写作个性
新闻视点巧切入
《别了,“不列颠尼亚”》视角巧妙,没有写交接仪式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以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为切入点,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文章以现场时间为经,以历史时间为纬,别具匠心,通过对新闻现场场景、过程、人物行为的精细描述,将读者带入现场。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具体、清楚。这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场景刻画视觉化
《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新闻的视觉化表达、情景真实性以及读者感官体验度方面堪称经典。作者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场景,让读者仿佛回到现场亲身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在现场目击中,作者以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采访现场捕捉到了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再现。如文中“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两处用笔写出下雨的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实写,在这里作交代对“告别”仪式的氛围起到了点染的作用;至于“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则将“新”与“旧”、“撤离”与“交接”、“终结”与“新生”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中还多次以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比如写港督府告别仪式时,补充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55年建成……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写广场告别仪式时,加入“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降下了米字旗”,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画面感极强,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语言耐人寻味
这篇文章语言庄重,却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义,耐人寻味。文章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字面上看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一语双关,意味深长。结尾“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短短十三個字,包含着无穷的意蕴,“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拓展阅读
再谒焦裕禄(节选)
魏建平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焦裕禄精神并高度重视弘扬焦裕禄精神:早在13岁时就被焦裕禄事迹深深感动,泣不成声;在福州任市委书记时就写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直抒胸臆;200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兰考瞻仰焦裕禄烈士纪念碑,参观了焦裕禄事迹展,并召开座谈会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在2014年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把联系点定到了兰考,两次到兰考指导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强调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新时代,我们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弘扬焦裕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人民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永远听党话、坚定跟党走,一生为党分忧、为党添彩,做出无愧于时代、无负于人民的光辉业绩。最后,谨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表达对焦裕禄精神的崇敬和做焦裕禄式好党员好干部的笃定信念。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摘自2023年4月16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