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菲菲
考点概述
梳理论证思路,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要求在熟悉文本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进而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最后辨明论点、论证结构与思路、论证方法等。论证思路就是将文章论证结构进一步具体化,例如开篇提出了什么观点或论题,然后通过哪些论证法展开论证,最后归纳概括,归纳中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等。论述类文本结构模式,主要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等。考查点为:要辨识观点句与支撑句;要辨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要具体分析全文的论证层次,分析分论点之间的层次关系。
解题技法
一、分析论证结构
论述文的论证结构主要有四种,分析时应首先找到论点,再辨明作者是如何论证论点、从哪些方面证明论点的,然后考虑各段落、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若是分析局部多个段落或某一段落的论证结构,可以运用划分段落间或段落中复句间的关系的方法,或抓住过渡段或过渡句整理前后内容的方法来厘清该局部语段的结构。
二、梳理论证思路
论证思路就是将文章的论证结构进一步具体化。解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表述论述文的论证思路时,可以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或者“从……到……”一类表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
2.概括层意时,注意运用能显示论述文特征的词语进行概括,如“分析”“论证”“证明”“提出”“揭示”等。
3.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中间本论部分还应考虑从哪几个方面论证及先后次序问题。
4.尤其要注意对文章开头、结尾内容的表述。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枯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进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摘编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静》)
材料二:
在人类历史的起点,质朴淳厚的民风没有遭到破坏,个个都衣禽兽之皮,人人都食草木之实,寒则求衣,饥则觅食,大家怡然自得地拍着肚皮四处游走吟唱。当时,人们的思想澄澈而透明,人们的心灵恬淡而平静。历史进入了文明社会以后,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随着个人情欲的激活,对财富的贪婪搅扰了内心的平静,对权势的追逐损害了思想的澄明。我们成天只是关心银行存款的增减,只是看重官场地位的沉浮,只是注意社会名声的大小,完全沉湎于尘世的物欲之中,涉世越深,机心越重,精神成天焦灼不安,思想因而也闭塞不明,不仅观物难得其正,行事也有违其常。只有重新回到历史的原初之思,重新恢复思想的澄明和心灵的宁静,我们才能洞察世事和明察万物,才能守护生命的真性并与“道”同体。
从自然界蓬勃生长的万物中不难看出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它们无一不是从“无”到“有”,又从“有”返“无”。大海潮生潮落,百草花开花谢,人类社会也如同大自然一样,大地上草木枯荣相继,世界各国也都是盛衰更迭,没有一朵花儿能够常开不败,也没有一个国家是长盛不衰的。
一个人在故乡生故乡长,成人后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和难舍的亲人,独个儿去外乡闯荡天下、建功立业,等到白发皤然、牙齿脱尽之后,不管是一事无成还是名满天下,又总是希望能重归故土。出塞征战的将军盼望能生入玉门关,身在异国的游子希望能埋骨桑梓地,一曲“少小离家老大回”能引起人们广泛的共鸣,我们常把这形象地称为“叶落归根”。
岂止人老“重归故土”,岂止树木“叶落归根”,世上纷纷纭纭的万类万物莫不“各归其根”——起初从哪里来最后又回到哪里去。这里“各归其根”的“根”就是“静”。 “静”是纷纭万物共有的根源与本性,返本归根就是复归于“静”,复归于“静”也就是回归于各自的本性——平静的池塘水波不兴,顽童投进一块石子后便荡起涟漪,涟漪一圈圈慢慢扩大又慢慢消失而重归于平静;深山的松树与幽篁一片寂静,一阵疾风激起松涛掀动竹林,疾风过后又仍是“山静如太古”;晴朗的天空突然间阴云密布,转眼就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要不了多久又还是雨过天晴、风和日丽。
而有人认为,事物运动变化是永恒的,因此复归于静并不需要。果真如此,要是唐山大地震一直不停止,富士山的火山一直在爆发,那景象该是多么叫人恐怖;要是天空一直电闪雷鸣,要是1998年的暴雨一直不停地下着,地球上所有的人类都将成为鱼鳖。人类社会也是一样,要是一个民族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就将枯竭;要是一个国家长期处于震荡运动之中,这个国家就会逐渐衰弱或分裂瓦解。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任何人如果一直精神躁动而不能恢复虚静的状态,不管是从政还是治学抑或经商都将一事无成。万物回归自己的本性叫作“复命”,“复命”是事物变化之中不变的法则,了解和认识该法则叫作“明”。假如不了解这一法则而轻举妄动就必定要招灾惹祸,假如事物不能回归自己的本性——复归于静,其结果会令人毛骨悚然。
当我们的精神变得浮躁,当我们的思想已不澄明,当我们的心灵失去恬静,我们就非得下一番致虚守静的功夫不可。水静才能鉴物,人静才能明理。洞明万事之“常”就不温不凉、不偏不倚,则无所不容、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就无不周遍,无不周遍也就同乎天地、合于自然,同乎天地、合于自然也就通于大“道”,而体乎“道”且能行乎“道”的人就能长久。这样,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残,终身就能免于危险。(参见原第十六章)
(摘编自戴建业《戴建业精读老子》第六章,有删改)
考点题
1.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论证特点的题须积累论证手法的作用。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正反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让人印象深刻,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比喻论证:将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引用论证:引用名言或引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和大众性,使论证更加有力。因果论证: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理论论证: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答案】①道理论证,引用朱熹的诗歌(引证法)来论证“人在生活中可领略趣味”,用物理定律来论证“人要得静必须内心空灵”。②类比论证,将人领略生活中的趣味与喝茶的人一口一口地细啜而领略其中风味作类比,强调其需要用心才能领略。③对比论证,将渴汉喝茶与会喝茶的人细啜作对比,强调了领略趣味需要用心;将心灵的沉寂与物界的不沉寂作对比,强调心境要空灵。④因果论证,用“一般人的生活枯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论证了趣味对于人的重要性。
2.归谬法是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二第五段,说一说作者归谬论证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抓审题,题干中已经解释归谬法的思路,解题时只需要根据题干的提示“首先”“然后”“从而”分析其假设,引申、推论,从而得出荒谬的结论,最后阐明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答案】①首先假设对方的观点“复归于‘静并不需要”是正确的;②然后从这一论点加以引申、推论,用“唐山大地震”不停止、“富士山的火山”一直爆发,“天空一直电闪雷鸣”、“暴雨一直不停地下着”,人类社会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人一直处于精神躁动而不能恢复虚静的状态来加以论证;③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即以上行为会导致恐怖的景象、人类成为鱼鳖、民族生命力枯竭、国家逐渐衰弱或分裂瓦解、人一事无成的令人毛骨悚然之状,用这些荒谬的结论反面论证对方观点“复归于‘静并不需要”的错误性。
其他题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人的生活枯燥,不仅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更是因为他们不会假想这所有的一切。
B.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随着个人情欲的激活,人们的内心就不再平静,思想也不再澄明,最终观物难得其正,行事有违其常。
C.只要我们回到衣禽兽之皮,食草木之实,拍着肚皮四处游走吟唱的历史起点,就能守护生命的真性并与“道”同体。
D.要达到体乎道且行乎道的状态,就必须从洞明万事之“常”,人要达到洞明万事之“常”的状态,就必须致虚守静。
解析
A项中强加因果,“更是因为他们不会假想这所有的一切”并不是“一般人的生活枯燥”的原因。B项中缺少时间限定,应加上“进入了文明社会以后”。C项表述错把必要条件改为充分条件,且要达到“守护生命的真性并与‘道同体”的条件是“重新恢复思想的澄明和心灵的宁静”。
【答案】D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朱光潜的观点里,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和物界喧嘈,是因为你的心境愈空灵。
B.人类社会也如同大自然中生长的万物一样,符合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
C.一个人的“落叶归根”,无关他的财富地位,而是内心中对“各归其根”的期盼。
D.朱光潜认为“静”是指心界的空灵,而戴建业认为“静”是回归于各自的本性。
解析
戴建业认为“静”是纷纭万物共有的根源与本性,而“回归于各自的本性”是“复归于‘静”,是个动作,而不是“静”的含义。
【答案】D
5.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接近朱光潜“忙中静趣”观点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D.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解析
选项中的诗句应该满足“忙”“静”两个条件,A项强调了“人境”的喧闹,也强调了“无车马喧”的内心之静,满足条件。其他三项只是强调了环境的静,不符合朱光潜“忙中静趣”的观点。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