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宏伟
很多孩子在动物园看到大熊猫,都会惊呼:好可爱!但是你知道吗?大熊猫不仅长得萌,还很特殊呢。
大熊猫曾经生活在第四纪冰川时期,能够经历无数次劫里逃生,足见它有很强的“求生欲”。也正因如此,大熊猫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大家想要搞清楚大熊猫的生态、行为、生殖、发育、生长,帮助它继续繁衍生息,自由地成长。
嗨,大熊猫,你好!
第一次在野外见到大熊猫,我太激动了!
2004 年3 月,当时在读博士的我来到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惊喜地与大熊猫相遇了。与我激动的心情不同,它们的心思完全用在了“打架”上,大吼,打斗,争抢成为“美女”大熊猫“男朋友”的机会。
而我呢,从在课堂、书本中学习大熊猫知识,到走进四川的自然保护区采集大熊猫粪便、寻找大熊猫足迹,直到见到真正的大熊猫,足足用了6 年。
“野人”生活,充实每一天
大熊猫在野外的家,总是在树林茂密、人迹罕至的山里。为了研究大熊猫,我们一直重复着“进山、出山、进山、出山”这样的科考生活。每次在山里待一两个月后才下山,老乡都会笑着说:“野人”下山了。
在海拔2800 米的山上,我們住在用几根柱子、一圈彩布条和牛毛毡盖搭建的监测站,还把它分成两个“房间”,一个房间用于休息,另一个房间用于样品、数据整理。
在这里,冬天最艰难。白天,我们踩着没过膝盖的白雪寻找大熊猫的足迹;晚上,没有电和取暖设备,我们睡觉时铺两层棉被,盖三层棉被,戴着只露出两个鼻孔的棉帽子。就这样,早晨醒来时,靠近鼻孔的被子还会结上一层冰。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我们开展扎扎实实的科研工作,充实又快乐。每天,我们到野外监测大熊猫,收集样品,采集数据,然后回来整理存样。慢慢积累越来越多的竹子样品、粪便样品、研究数据、现场照片,不断思考问题,设计解决方案……科学研究就是这样,看似简单又不简单。
危险时刻
在追寻大熊猫足迹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
有一次,在蜂桶寨自然保护区,我和向导两个人突然发现我们身边就是悬崖。天越来越黑,什么都看不清,怎么办?我们发现身边有运木头的滑槽,就捡起小石子扔下去,听见小石子一直在滚动,说明前面有路,就这样试探着前行,直到凌晨1 点钟才安全下山。
还有一次,在佛坪自然保护区考察时,我小心翼翼地在树林中行走,眼看着距离大熊猫越来越近,或许是我脚下踩树叶的声音让大熊猫感觉到了危险,它猛地向我冲过来。情急之下,我爬上了旁边一个大树杈。
大熊猫围着树杈走来走去,向我大声吼叫。没有其他办法,我也拼命地对着它吼,没想到,它竟然真的跑开了。
乐观坚韧,我的老师胡锦矗先生
对科研保持乐观、坚韧的态度,对知识永葆渴望,源于我的老师胡锦矗先生。
胡锦矗先生是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他带领我们开展了一次又一次野外考察。
在他70 多岁时,我们一起去野外,需要爬到3000 多米的山上。潮湿闷热的8 月,他带头攀爬,草丛里的蚂蟥叮到了我们的腿上。途中休息时,胡先生一边清理蚂蟥一边数:一条、两条、三条……还边数边开玩笑:“我高血压,蚂蟥吸走一点血更好。”
2011 年,我们需要上山考察大熊猫野外放归环境,80 多岁的胡先生坚持一步一步地从山脚爬到山顶。当时我既感动又感慨:他的人生啊,也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伞护”生物多样性
每一个物种都有生存的权利。
对大熊猫的保护,我们采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方式。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是就地保护;动物园、大熊猫繁育基地和研究中心则属于迁地保护。现在,如何让圈养的大熊猫能够到野外生存下来、顺利繁育小宝宝长大,是我们保护大熊猫的重要方向。
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野生大熊猫种群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1114 只增加到了1864 只。同时,在大熊猫的“伞护效应”下,川金丝猴、黑熊、小熊猫和珙桐、红豆杉等8000 多种伴生珍稀动植物也有了更好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保护大熊猫,期待你的加入
正在蓬勃成长的少年们,除了好好学习、锻炼身体,还要多亲近自然,在鸟语花香中呼吸清新空气,阅读大自然这本书。大熊猫这个物种非常可爱,希望你们也能加入保护大熊猫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