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妍琳
Part 1 你知道吗?生活不易,熊熊叹气
小明:熊猫妈妈可达100千克,初生宝宝才100克左右,它能照顾好宝宝吗?
金学林:与人类婴儿发育相比,熊猫新生幼崽属于早产儿,发育不完全,没有熊猫妈妈照顾,它们无法生存。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有的熊猫妈妈育幼经验不足或缺乏奶水,会导致幼崽因挤压受伤、吃不到奶水死亡。
饲养员和科研人员承担起部分“母亲”职能,每天为幼崽量体重、体温、体长,确保它们正常生长发育。如果判断出幼崽没有吃到足够奶水,要添加人工奶或提前挤取的熊猫奶。还会给幼崽人工按摩,帮助其排便排尿,以防它们排泄不畅。
小明:有的熊猫因先天或后天原因身体残疾,它们怎样生活和生存?
金学林:残疾熊猫同样也会得到关怀和照顾。比如,营养不良或因疾病而发育缓慢的熊猫被称为“僵猫”,它们胆小、动作迟缓、易病。科研人员会给它们定期体检、制定特殊膳食配方、进行专门训练,还会开展科研工作,探寻它们“僵化”的原因。如果熊猫有肢体残疾、眼睛失明及牙齿磨损严重的状况,饲养员会给予特殊照顾,给牙齿不好的熊猫制作“竹叶小明:参观大熊猫时它总在睡觉,能不能叫醒它?稀饭”,给肢体残疾的熊猫人工喂食。也会通过手术改善它们的健康状况,比如给断肢熊猫安装假肢、给白内障熊猫更换晶体、给牙齿磨损严重的熊猫装人工牙齿等。
Part 2 你知道吗?圈养是为了“熊猫自由”
小明:人工饲养的熊猫除了吃和睡还做什么?
金学林:生活单调的动物会出现“刻板行为”,如原地打转、不停摇头、啃咬异物等。饲养员会安装攀爬架、放置玩具,让幼体熊猫一起戏耍、打斗,丰富它们的生活。亚成年、成年雄性熊猫会参与“钓猫”,饲养员用竹竿吊着苹果,让熊猫站起来走动,增强它们的后肢力量,提升它们的爬跨和本交能力。
小明:野化训练如何展开?怎样监测熊猫的野外生存状态?
金学林:早期,科研人员将野化放归的熊猫送到模拟野外的园子,穿上仿大熊猫的服装,涂抹熊猫尿液来投食,逐渐过渡到让它们自寻食物。适应后,给熊猫佩戴无线电项圈,将其释放到半野生场所,让其学习野外生存本领。之后,把怀孕的熊猫放到半野外待产。“张想”出生于卧龙核桃坪野化圈,出生后跟着母亲学会了采食野生食物,寻找水源和隐蔽所,懂得躲避天敌和危险。可见,从出生就接受野化培训效果最好。
野化培训场地都有监控,放归地也有红外相机,科研人员会野外跟踪了解熊猫的生存状况。在放归前,科研人员会评估放归地,了解当地食物资源状况、熊猫种群结构、有无对熊猫构成严重威胁的天敌、人为活动是否干扰熊猫生活等。
小明:圈养熊猫生活惬意,为什么要进行野化训练?
金学林:圈养熊猫是拯救濒危物种的措施。对于野外种群稀少、缺乏安全生存环境的物种,需要建立人工种群,用科学手段扩大其人工种群,再进行野化放归,使野生种群恢复壮大。野化放归,是圈养熊猫的终极目标。
Part 3 你知道吗?你的爱,熊猫承受不来
金学林:动物也有“应激”反应,当它们受到外界不良刺激,身体会分泌大量皮质醇激素,在短时间内调动身体各项机能保证生命安全。
向熟睡的熊猫喊叫、扔东西会导致它们应激,长此以往它们会机体紊乱、免疫力下降,有生命危险。
爱就不能伤害,在观赏熊猫时要尊重其天性,不要干扰熊猫正常生活,更不要随便投喂。
小明:大熊猫生存面临哪些挑战?我们怎样保护珍稀物种?
金学林:气候变化和其他因素都可能破坏熊猫的栖息地,给它们的生存带来威胁。使问题进一步恶化的是熊猫栖息地的碎片化,目前大熊猫共有约30 个孤立小种群,其中18 个小种群的大熊猫数量不超过10 只。圈养熊猫存在近亲繁殖和种群退化的问题。另外,气候变化导致烈性传染病发生频繁,犬细小、犬瘟热等多次在圈养种群中发生。
青少年可以普及珍稀动物保护知识,让更多人支持大熊猫保护事业,也可以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和公益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