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文本:探究作者的观点态度

2023-04-29 00:44:03牛菲菲
《学习方法报》语文高考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中城市乡土农民工

牛菲菲

考点概述

探究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则指在文本论述中所表现出的对具体事物、现象或问题的主观倾向——或赞成或反对, 或喜爱或厌恶,或褒扬或贬抑, 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要求考生在对文本核心内容进行筛选、梳理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归纳;着眼于作者的身份立场,立足文本所呈现的时代特征,对文中论述内容分门别类,明晰其本质及内在联系;在对文本正确辨析的基础上,选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想要阐明的观点和态度。

解题技法

一是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概括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态度;二是着眼于文中论述的某一内容,在筛选整合文段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所隐含的作者观点加以辨析和概括;三是比较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他人观点,从而明确作者的观点态度;四是分析比较其他论述语料与作者观点的异同。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乡土中国》)

材料二:

近10年来,80、90后出生的农二代开始成为进城务工的主力军。他们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出现一系列显著的代际性变化,如在社会特征上体现出很强的入城不回村倾向。

在迁移模式上,农二代不仅如农一代那样,一如既往地离土出村,而且更多选择跨省份流动、前往东部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务工经商。基于2003~2012年数据的研究发现,农二代前往东部省份务工的概率高出农一代大约10%;农二代明显偏好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比例高达54.9%,农一代在地级以上城市务工的比例则仅为26%。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比重仍在持续上升,2015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66.3%;在跨省份流动农民工中,80%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省份内流动农民工则有54.6%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

农二代对在城市家庭生活的重视以及对加强子女教育的期望提高。农二代举家迁移比重上升,2010~2014年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举家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和占比都在不断增长,2014年,举家外出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比例达到21.27%。农二代发生“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的概率显著高于农一代。有研究表明,在长三角等地区,改善子女教育是农民工选择家庭迁移的首要动机。

在城里购房与在乡下建房呈此涨彼落之势。根据2016年农民工监测报告,进城农民工的购房比例在不断提高,当年购房者占农民工总数的17.8%,其中购买商品房的为16.5%。农二代购房意愿也比本地农业户籍居民高出很多。一些买不起房的家庭甚至在县城租房陪读。与农一代出外打工挣钱、孩子留守乡村的模式相比,农二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减低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

相关研究表明,农二代对城市的融入意愿显著高于农一代,他们普遍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农二代在休闲娱乐方式上越来越多元化,并乐于通过商场、公园等城市公共设施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在过年等节庆与仪式,或者说这类乡土社会的文化与社会关系汇聚的场合,农二代却更少“在场”,不少人在春节期间返乡也很多住在县城或乡镇的酒店,再开车回到村里,并且不会选择长时间停留。

作为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批离开村庄的人群,他们的“出村不回村”,正在令乡土中国日益变为回不去的“故土”——乡村制度、传统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以及以“礼治秩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价值规范都在这一场村庄转型中面临严重的冲击与挑战。

(摘编自《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

考点题

1.请依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农二代”入城不回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要回归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作答。依据材料二“农二代明显偏好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比例高达54.9%”“80%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省份内流动农民工则有54.6%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可知,大中城市对农二代更具吸引力,因为大中城市就业面更广,就业收入更高。依据材料二“农二代对在城市家庭生活的重视以及对加强子女教育的期望提高”“改善子女教育是农民工选择家庭迁移的首要动机”可知,农二代更重视子女教育,这也是大中城市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依据材料二“农二代发生‘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的概率显著高于农一代”“农二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减低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可知,农二代避免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这也是农二代重视家庭生活,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入城不回村的原因。依据材料二“农二代对城市的融入意愿显著高于农一代,他们普遍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可知,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休闲娱乐方式更趋多元化,这也是农二代入城不回村的原因。

【答案】①经济(就业)因素,大中城市更具吸引力;②重视家庭生活,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③重视子女教育,避免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④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休闲娱乐方式更趋多元化。

2.材料一文末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结合材料一,说说作者这么说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所问句子的含意,然后回归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作答。依据材料可知,“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主要是指“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有机的团结”的聚集、彼此的熟悉性和信任性的特征,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产生的“流弊”则是指这些意识和特征与现代生活不符或对立的地方,可依据这些特征一一分析。第一,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和不流动性,就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性和流动性冲突,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第二,依据原文“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可知,乡土社会尊崇的礼俗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是不符的;第三,依据原文“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可知,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

【答案】①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②乡土社会尊崇的礼俗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③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

其他题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在乡土社会中,基层人口是不流动的。

B.在西洋人眼中,中国人天生讲信用,有契约精神,这在很多神话故事中都能得到印证。

C.与农一代不同,近十年来农二代选择跨省份流动,前往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务工经商。

D.越来越多的农二代在城里购房而不太愿意在乡下建房,其购房意愿高于本地农业户籍居民。

解析

A.“基层人口是不流动的”表述绝对,依据原文“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可知,基层人口基本上是稳定的,流动性不大,但也有特殊情况下的流动。B.“这在很多神话故事中都能得到印证”说法错误,依据原文“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可知,是通过“类于神话的故事”体现中国人讲信用的程度,并不是在很多神话故事中都能得到印证。C.“与农一代不同”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在迁移模式上,农二代不仅如农一代那样,一如既往地离土出村,而且更多选择跨省份流动、前往东部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务工经商”可知,不能笼统说“与农一代不同”。

【答案】D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在论证“土”是乡下人的命根时,运用了对比论证法,这样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B.材料一中,作者以遇见过的研究语言的朋友所说的情况,论证了乡土社会流动性小的特性。

C.材料二在说明具体问题时,善于用数据说话,这样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材料二在解释农二代有很强的入城不回村的倾向时,层层递进,使文章富有深度。

解析

D.“层层递进”说法错误,材料二在提出农二代有很强的入城不回村的倾向后,首先在迁移模式上指出农二代和农一代的不同;其次指出农二代对在城市家庭生活的重视以及对加强子女教育的期望提高,与农一代不同;再次指出农二代对城市的融入意愿显著高于农一代。材料是从不同的三个角度展开阐述的,应属于并列结构,不是层层递进。

【答案】D

5.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

A.安土重迁,落叶归根     B.空口无凭,字据为证

C.聚族而居,世代相传     D.鸡犬相闻,蛩音辨人

解析

依据材料一可知,“乡土社会”特征主要是不流动、“有机的团结”的聚集、彼此的熟悉性和信任性。A.体现不流动性;C.体现聚集性;D.体现熟悉性,都符合论点。B.是体现不信任性,与论点不符。

【答案】B

猜你喜欢
大中城市乡土农民工
亲近乡土
科教新报(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11-27 17:22:19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乡土中国
2017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指数
36个大中城市的硬实力
36个大中城市四新发展潜力报告
36个大中城市2016数据快报
芬芳乡土行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