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锋
摘 要:现阶段,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小麦的需求量不断提高。小麦作为大众生活中的主要粮食之一,栽培的技术直接对后期的产量以及面粉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栽培技术进行充分了解,提高种植效益。本文主要对影响优质小麦种植效益的因素进行分析,说明小麦栽培技术的原则和意义,并提出提升种植效益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优质小麦;栽培技术;种植效益
小麦作为面粉的原材料,是我国种植面积相对较大的粮食作物。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一直是工作的重点内容。只有实现上述目标,才能提升种植效益。因此,为有效推动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满足大众的生活需求,需要对优质小麦的栽培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升级,明确影响小麦质量的因素,以此对种植流程进行优化,从而达到提高种植效益的目标。
1 影响小麦种植效益的因素
影响小麦种植效益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内部遗传品质。影响小麦的质量以及产量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便是内部的品质。小麦自身的品质以及遗传特性直接对成活情况以及后期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为有效提高小麦的品质,相关技术人员在进行选种的过程中,需要对当地的环境情况进行明确,选择遗传特性能够适应种植地区的品种,以此确保在后续种植的过程中提高小麦的成活率。其次,外部环境。小麦的生长受到外部的土壤、光照、水源等方面的影响,外部环境的情况不仅会对小麦的成长情况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对种植效益产生影响。因此,相关技术人员在种植方案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对外部的自然环境进行充分考虑,以此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以及良好的品质。后续的维护以及灌溉施肥等工作都需要结合当地的情况进行调整,以此为小麦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栽培技术。小麦的种植效益除上述两方面的影响因素,栽培的技术也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小麦在生长的过程中对于灌溉和施肥的要求较高,不同成长阶段对管理的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对此,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小麦的成长阶段以及需求,对相关工作进行调整,选择满足小麦成长需求的栽培技术[1]。
2 小麦栽培技术的原则和意义
在进行优质小麦栽培的过程中,种植人员要对小麦的品质进行充分考虑,实现产量和质量同步增长的目标。部分种植人员一味追求小麦产量,忽视小麦的质量问题,导致对后续工作造成较大困难。如果一味追求质量而忽视产量,长期在这种理念下工作,极易导致粮食短缺问题,无法满足大众对粮食的需求,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小麦的栽培工作中,种植人员需要树立合理的栽培理念,保证小麦的品质和产量。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由于小麦栽培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树立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和工作原则,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才能促进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将先进的技术手段运用到优质小麦的培育工作中,遵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种植理念,能够有效提升小麦的质量和产量,以满足大众对粮食的需求。对优质小麦栽培技术的不断优化调整,能够进一步增加我国粮食作物的产量,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时,为粮食出口提供支持,为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3 提升小麦种植效益的措施
3.1 前期准备
在进行小麦栽培的过程中,为有效提高优质小麦的种植效益,需要对前期准备工作加大重视。由于小麦的品种会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以及品质等多个方面,相关人员在进行选种的过程中,要注重保证品种的优质,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选择相适应的品种。对于地理环境来说,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各地区的地质条件存在一定差异,所选择的小麦品种也应有所区别。我国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为气温较高,雨热同期。在该种气候条件下应尽可能选择半冬性的小麦品种。该品种能够有效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对小麦的存活率以及品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北方地区的气温相对较低,在进行选种的过程中,要保证所选择的品种具有较强的抗寒性,以防止气温过低导致小麦的存活率下降。同时,还需要对当地的土质情况进行考虑。不同条件的土壤情况所使用的品种也不同。对土壤肥力差且含水量较低的地区来说,所选择的小麦品种应具备较强的抗旱性,能够适应贫瘠的土壤环境。对于土壤肥沃、含水量较高的地区来说,应选择抗倒耐肥的品种。同时,在该地区进行栽培的过程中,需要对所选择小麦品种的发芽情况进行关注。由于含水量丰富的地区极易出现霉变现象,为保证小麦的健康成长,需要选择抗性较好的品种。不仅如此,品种的选择还需要对当地的种植制度以及自然灾害进行全面考虑。种植制度和自然灾害会影响小麦的生长情况以及病虫害的防治情况。因此,在选种的过程中,需要对当地小麦的生产时间进行考虑,保证小麦的成长与当地的种植制度相符,同时能够对自然灾害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2]。
此外,在正式种植之前,还需要对种子进行前期处理工作。该项工作的实施情况不仅会对小麦的种植效益产生影响,还与后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一定关联。病虫害问题是小麦生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栽培技术的难点。在选种的过程中对种子进行有效处理,能够减轻后期的影响。前期处理包括精选、晒种、浸种催芽等流程。在精选过程中,主要对小麦的种子进行筛选,挑出破损或有病虫的种子,以此保证种子的高质量,为后期的存活率奠定基础。晒种主要是为了减少种子内部的水分,以提高后期的发芽率。在浸种催芽的过程中,将种子浸泡在营养水中,以人工干预的方式将种子的出苗期进行提前,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
在前期准备工作中,还需要对种植所在地的耕地进行有效处理,以此提高优质小麦的种植效益。对耕地的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工作内容:第一,整理耕地。该项工作内容的实施时间主要在小麦种植之前。通过人工旋耕的方式,对土壤的结构进行改变。对耕地进行翻整,以此将土地中存在的垃圾进行清理,为后期小麦的种植提供良好的土地环境。同时,对耕地的处理还能对上一茬农作物进行有效处理。对秸秆进行科学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的肥力,为小麦的成长提供营养支持。第二,施肥。该项工作主要是提高土壤的肥力。在对耕地进行有效的处理之后,部分地区由于受到当地环境的限制,土地的肥力无法满足小麦成长的需求。对此,相关人员通过施用有机肥和复合肥来提高土壤的肥力,对土壤的整体质量以及酸碱情况进行改变,从而满足小麦的生长需求。推行秸秆还田的方式能够提高土壤内部的有机物含量,与复合肥料进行搭配,提高土壤中氮、磷、钾元素的含量。在施肥工作中,需要遵循适量的原则,过度使用肥料改变土壤的酸碱度,容易造成土壤中酸性超标的问题,也会对小麦的质量和产量产生影响。
3.2 过程管理
小麦栽培过程中,科学的播种技术以及播种规划都能直接影响小麦的种植效益以及生产质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在小麦种植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但是,近年来,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度和气候条件发生改变,小麦播种的时机以及技术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对此,相关技术人员在进行小麦栽培工作中,需要对当前环境的变化进行充分掌握,明确现阶段的环境特点对小麦的发芽率和成活率的影响,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因素对播种的时机和所选择的技术进行调整。在北方气候较冷的地区种植小麦,要选择冬小麦,种植时间在秋收以后。同时种植的深度也要进行适当增加,以此提高土壤对小麦的保护,降低寒冷的气候条件对小麦的影响。对于播种的密度也要重点关注。在地形复杂的山区进行播种时,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情况,对密度进行调整,以此为小麦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3]。播种结束后,小麦成长过程中的管理也十分重要。施肥是保证小麦成长的关键因素,在施肥工作中,需要对当地的土壤环境进行分析,防止在小麦成长过程中出现土壤酸碱度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另外,要保证土壤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小麦的湿面筋含量与蛋白质含量都与后续的施肥和灌溉存在联系。在工作中应确保二者之间的平衡,根据长期的种植经验和各阶段的需求,对施肥和灌溉的数量进行调整。种植人员对当地的气候条件也要进行充分了解,在确保土壤中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及时灌溉,满足小麦成长过程中对于水分的需求。在春季麦苗返青阶段,需要加大对保温工作的关注力度,将生长温度控制在适合小麦生长的区间。
在冬前管理阶段,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为查苗补栽。在工作中想要保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需要加强对小麦成长各阶段的控制。在播种结束以后需要对种子出苗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根据当前的各方面信息,对后续的施肥、灌溉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工作人员需要对小麦各阶段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掌握。加强补苗工作,以防止出现苗木稀疏的情况,对小麦的产量造成影响。另一方面,需要进行化学调控。在小麦种植管理过程中,需要对麦田进行叶面喷雾工作。通常情况下,使用化学调控的方式,以此保证小麦的顺利发展。化学药剂的选择十分重要,除草工作中也需要运用化学药剂。在除草工作中需要对除草时间进行有效规划,在苗木成长的初期阶段,如果小麦的生长能力较弱,可根据适当的比例进行调配,随后喷洒除草剂,以达到清理杂草的目的。
小麦的收获时间需要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来确定。小麦完全成熟后,枝干具有弹性且呈现暗青色,并且有一定的光泽。在小麦收获后需要进行收仓、晾晒、麦秆处理等一系列工作。科学有效的处理能够保证小麦的质量。如果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不同,为避免出现杂交的问题,在小麦收获的过程中需要对不同品种的小麦进行分类,按照不同品种进行后续工作。对于麦秆的处理,过去主要采用焚烧的方式。该种方式难以充分发挥秸秆自身的价值,还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改善上述问题,种植人员可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进行处理,以此提高土壤的肥力,为后续的小麦种植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4]。
3.3 病虫害防治
小麦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病虫害的影响,造成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对种植人员的经济收益造成损害。在小麦种植工作中,为减少病虫害的影响,种植人员需要对小麦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类型进行充分了解,并根据不同种类的特征,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此降低对小麦成长的损害。主要的病虫害类型和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蚜虫。该种动物是小麦成长过程中的常见害虫之一,一旦出现该害虫,叶面会出现斑点,不断老化,导致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降低。为减少蚜虫对小麦成长造成损害,种植人员可选择早熟型小麦品种。在小麦接近成熟期后,蚜虫就无法对小麦造成危害。同时,也可在种植区域内放置蚜虫的天敌,对蚜虫进行有效处理。
纹枯病。该种疾病威胁着小麦成长的各个阶段,所呈现的发病特征也存在差异。发病时主要危害的部位为小麦茎秆基部和叶鞘部位,后期会扩展到叶面位置。小麦拔节期是该种疾病多发时期,主要表现为发病位置出现云形斑,小麦最终缺水坏死。针对该种疾病,采用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两种方式。对于农业防治来说,选择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小麦品种,在播种工作中避免出现连耕连作的问题。对药剂防治来说,在发病率达到20%左右时,需要立即开展防治工作,在返青起身期和抽穗期进行防治,采用药剂喷雾的方法进行防治。在小麦返青14d以后,可以运用50%井冈霉素进行虫害防治。
锈病。该种病害中最严重的为条锈病。锈病发生后,具有较强的传播性,发生范围较广,且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小麦感染后,在叶面和茎秆的位置会出现夏孢子堆,会随着风传播到周围的麦田中。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锈病会迅速侵害小麦,造成小麦的质量和产量降低。对于锈病的防治,可以对小麦播种的时间和灌溉的频率进行调整。在锈病发病率达到1.5%左右时,使用粉锈宁乳剂进行防治。
白粉病。该种病害主要在20℃的气温下发生,在生长情况较弱和抗病性较弱的小麦中较为常见。一旦发病,叶面上会呈现灰白色霉点,且病情严重时会形成白粉状霉斑。对于该种病害的防治,不仅要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同时还需要在收割结束后做好中耕工作,消除病菌源。在小麦的成长阶段做好施肥和灌溉工作,以此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5]。
赤霉病。该种病害是气候类疾病,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一旦出现连续的降雨天气,气候条件潮湿,就会引发赤霉病。该种病害的防治关键是对小麦种子进行严格的筛查,在满足播种环境的情况下尽早播种,并适当施加钾肥和磷肥,以此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对疾病的源头进行清理,在播种过程中精耕细作,清理前期种植作物的残留物,以此减少病源寄主。在齐穗期和始花期进行药剂防治,该时期是病虫害多发期,种植人员可根据田间病虫害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并与日常的施肥进行有效配合,适当增施尿素等肥料,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综上所述,优质小麦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有效帮助种植人员根据种植区域特点选择合理的小麦品种,加强对前期准备、过程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小麦的质量和产量,满足市场对小麦的需求。对栽培技术的优化,能够提升小麦的种植效益,推动种植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大国.优质高产小麦栽培技术的运用[J].农村实用技术,2022(12):107-108.
[2]李莹.河南省优质强筋小麦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2022(28):43-44.
[3]张舰.优质小麦栽培技术与提升种植效益的措施探讨[J].智慧农业导刊,2022,2(08):61-63.
[4]李超伟.优质高产小麦栽培技术的运用[J].南方农业,2022,16(04):48-50.
[5]张雯霞.优质小麦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分析[J].种子科技,2021,39(2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