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淑玲
摘 要:小麦种植产业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现代化科技进程中,各行各业都根据现代科学对所在领域实施技术改良,并相应推广开来,行业的科技蕴含量和科学化程度影响全国人民的经济水平。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应该以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对小麦种植实施管理,使用先进的小麦种植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并以此来增加小麦的产量,保证小麦的质量。本文根据现代小麦种植业现状,阐述小麦种植技术的改良方法和推广策略,旨在为小麦种植者提供一些指导,以达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小麦种植技术;产业结构;农业生产者;种植示范基地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小麦是我国最普遍的农作物之一,不仅关系着农民的收入水平,更与我国粮食结构、粮食产量息息相关。改良小麦种植技术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将小麦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分析,对改良小麦种植技术有着巨大的作用。
1小麦种植技术的改进方法
1.1小麦土壤改良技术
适宜的生长环境是生产高质量小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种植小麦前,应挑选优良合适的耕地用于种植,并对耕地深翻整顿,以调整耕地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
一是选地。在农作物中,小麦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力比较强,对土质一般没有要求,但如果要将小麦的质量与产量加以改良,则需要选择相对平坦、排水条件相对较高的地块,也就是说小麦的生长对于地理地势的要求相对严格。在选地之前,小麦生产者应当对种植小麦的土地加以调查,调查土地以往的种植历史,按照科学的小麦种植法,不可以连作,应休耕或与其他农作物交替种植,比如玉米。通过休耕或者轮作来控制耕地中的营养物质,在根源上解决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对于土地营养的需求。除此之外,要根据种植小麦所在地来选择种植小麦土地的整体地势,关注光照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足够的光照可以加快小麦幼苗的发育,进而影响其产量和质量[1]。
二是精细的整地深翻过程。种植小麦的土地在整地时需要实行深翻,使播种前的土壤维持松软状态,这样能让土壤的水肥保持能力有所强化,抗旱保墒。深翻过程中,将秸秆、有机肥料直接掩埋在土壤表层下,让其发酵、自然降解,以此增强土壤的有机肥力。同时,深度翻耕能加强土壤的透气效果,让深埋在土层中的养分与空气充分融合,使微生物更加活跃,以此完成耕地的保墒能力强化。在深耕完成后,要做好土地的平整,土壤如果过于疏松,则需要平压,以此增强耕地的层次感,让耕地更为紧实。在小麦播种发芽后,小麦根系能深入扎根,不仅抗旱,而且抗倒伏。
1.2小麦选种播种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繁荣,小麦种子的培养技术越发成熟,多样化的小麦种子流入市场,农业生产者在选种时要特别注意,应当根据所在地的纬度差异,考虑具体情况,选择适宜当地气候的种子。
在筛选小麦种子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小麦种子的质量。小麦种子成色的好坏直接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情况,农业生产者应挑选健康、饱满、颗粒大的种子用于播种。第二,小麦种子的消毒与保存。在选种完毕后,要对种子进行消毒,现代集约化生产中,种子的消毒工作是利用消毒设备来完成的。如果小麦种植的体量较小或者不具备相应条件,可以用石灰水对小麦种子消毒。这一过程必不可少,通常小麦种子上会携带病菌和害虫,消毒可以预防黑穗病、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多种病害,强化小麦种子的存活率和发芽率,进而增加其产量。消毒后,小麦种子应进行特殊保存,以免小麦种子在播种前二次感染病菌,低温可以起到特殊保存的效果。第三,小麦种子播种前几天,看天气情况应当将小麦种子统一晾晒,充分考虑温度、阳光等制约因素,以此强化小麦种子的通透性,强化种子的吸水能力,提高种子的存活率[2]。
农业生产者在小麦播种前,要对当地的温度实时测量。一般来讲,小麦播种时外界的自然温度平均应在25℃以下,地表温度要在5℃左右,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小麦的高质、高产。同时,播种的质量对小麦的出芽率也有影响。所谓播种质量,就是要根据筛选出的小麦种子、所选土地的土壤成色和当地的自然气候,做到因地制宜,科学控制播种深度、宽度、种距等,小麦生长的密度会干扰光合作用,进而影响产量。
1.3小麦种植管理技术
农业生产者要细心照料处于每一个生长阶段的小麦,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小麦的生长成熟周期一般为230~270d。为便于栽培管理,将整个生长过程划分为11个生育期,即“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孕穗、开花、灌浆、成熟”,以及三个阶段,即种苗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
在种苗阶段,最关键的是对小麦苗的培育,以此夯实小麦高质、高产的基础。小麦苗的培育会经历苗齐、苗壮、苗全三个过程,需要农业生产者在小麦出苗之后对小麦苗细心观察,根据小麦苗的具体生产状况做间苗、定苗等工作,把众多小麦苗中的弱苗拔除,以免其与强苗争夺营养。在观察中如果发现小麦出现缺苗、断垄等情况,要在间苗的时候一起将小麦苗补齐,实时为小麦苗的生长创造有利环境。杂草也应当是农业生产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小麦苗的生长过程中,要做到定期除草,将垄亩间的杂草、灌木清理干净,同时对小麦生长区域的土壤实施优化处理,为小麦的稳定成长提供助力[3]。
在小麦的成长阶段,要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细心照料。在北方,小麦成长期普遍缺水,需要农业生产者对小麦田进行冬灌处理,这样不仅能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求,还可以防止土壤冻害,帮助小麦顺利度过冬季。处于拔节期的小麦苗生长迅猛,但生长速度快并不一定是好现象,如果长势过快,农业生产者应及时采取压制措施,以免倒伏,这时通常会使用药物来控制小麦的生长速度。小麦度过拔节期后,应及时灌溉施肥,确保其成长过程中有足够的养分基础。接下来,小麦的生长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问题,则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将土地肥力做出调整,营造适宜生长的自然环境。成熟期的小麦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及时收割,防止小麦烂在地里,造成损失。
1.4病虫害防治技术
病虫害的防治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农业生产者除传统的经验以外,应当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小麦种植防病虫害方面的学习。小麦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有很多种,其中包括黑穗病、白粉病、赤霉病、锈病等。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利用科学的防范机制可以有效预防病虫害,即便小麦不慎感染,也有相应的治理措施。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病虫害[4]:
赤霉病:一种真菌型病害,典型的由气候造成的小麦疾病。如果在小麦的灌浆期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农业生产者应提前做好准备,受阴雨天气影响,空气中会积攒大量病菌,小麦感染这类疾病的概率被大幅度增加,严重时会造成小麦整穗腐烂,产量遭受损失。
白粉病:以侵蚀小麦叶片和叶鞘为显见症状,主要呈白色霉斑状,表面有白色粉末,一振即散。对于该病害的防治,时间是关键,宜早不宜晚,发病初期用药效果显著,一旦到了后期则很难治理。嘧菌酯、醚菌酯效果显著,建议使用。
锈病:小麦锈病最为常见,是一种通过气流传播的植物病害。该类病害严重限制小麦产量稳定,因其具有传播距离远的重要特点,农业生产者应勤与周边农户交流,当某家农田里出现锈病时,应立即对自家农田展开预防农药的喷洒。
蚜虫:蚜虫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非常常见,小麦的叶片、穗部汁液对其吸引力相当高,蚜虫的若虫与成虫经常大量聚集于上述部位,不仅汲取小麦成长的养分,也严重影响了光合作用,致使小麦减产。面对蚜虫,可以利用天敌将其消灭,再配合农药的使用,治理相对容易。
吸浆虫:一种具有毁灭性质的害虫,幼虫危害小麦花器、籽实、麦粒,潜伏在小麦内部,以麦粒的汁液为食,造成小麦空壳。一般会在小麦拔节期到孕穗期通过药物来防治。
金针虫:比起吸浆虫,金针虫所带来的破坏是根本性破坏,它会在土下直接食用小麦种子、幼芽,造成小麦缺苗断垄,最可怕的是有可能全田毁种。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者在播种前期的选种环节更加仔细,对土壤改良时使用部分农药做预防措施。
2小麦种植技术改进推广策略
2.1明确目标,扩大宣传力度
小麦种植技术改进推广过程中,应构建完备的改进推广体系,有组织有结构地将改良后的小麦种植技术推广开来。扩大对新技术的宣传力度和范围,全面做到集约化生产,创建完整的生产体系,并加强小麦技术推广的管理工作。
在现代社会,传统农业者始终对新科学技术有偏见,不愿意接受先进的科学指导,尤其是在落后偏远的地区,农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蕴含量十分低,这对小麦的种植技术改良是巨大的问题。因此,必须改变小麦种植的原始结构,将小麦种植新技术进行广泛宣传,改变传统农业者心中的落后观念。针对落后地区的这一固有问题,当地政府可以分派专业的小麦种植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做科学技术宣讲并针对小麦种植做技术指导,号召个体农户到表现先进积极的村子进行学习和成果观摩,定期组织培训,以“一带多”的方式,由点到面的将小麦种植技术扩散开来,全面推进小麦种植技术改革,使科学化生产理念深入人心。创建特色的小麦生产作业线,将小麦种植作业流程标准化、科学化、权威化,以“先改带动后改”的模式,引发农业生产者的自发意识,主动对小麦种植技术改良[5]。
2.2加强小麦产业结构管理
在对小麦产业结构构建管理体系时,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小麦种植业的专有特点,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对小麦改良技术实施应用,条件允许下可以施行封闭制管理模式,以促进小麦种植技术改良后在该地域的发酵。同时,在管理过程中,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让农业生态系统自行运转,产生良性循环,相应地构建小麦种植产业的种植链,让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得到切实可靠的保障。
对小麦种植的生产作业环节要构建完整的监督体系,及时发现种植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从根本上杜绝不规范操作现象,合理使用田间管理手段,对小麦种植的每一个环节做出科学性指导工作。强化产业结构在小麦种植当中的地位,各乡镇应成立小麦产业和相关产业联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整个产业实施规划,形成全链条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合理协调各单位、各部门间的关系,从而优化小麦种植产业的组织结构,并对小麦产品赋值,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最优分配。
2.3强化小麦种植技术服务
为有效提升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小麦种植技术的改良服务工作必不可少。应构建专业的小麦种植技术服务系统,成立专门的单位部门,对小麦种植的每一个环节实施技术服务,从播种到收割,每当农业生产者有需要时,都能及时根据当时的生产环节实行技术指导工作。
成立专门的小麦种子培育存储基地,对小麦种子做统一管理。根据农业生产时间,由专业人员利用科学设备提前筛选出颗粒饱满、质量相对较重的种子,并消毒晾晒,同时分析外界气候干湿和温度方面的情况,将种子统一存储,播种前统一分配,以此将种子的存活率和发芽率强化到最高。
在乡镇成立规范化的农药、肥料管理单位,并派遣工作人员下乡,对成长中的小麦观察预测,为农业生产者喷洒农药、给土地追肥做科学性指导工作。农药何时喷,在什么方位喷,针对什么样的病害、虫害喷,都要统一管理,并且按照现实情况随时提醒小麦种植者对当前的小麦施肥、喷药计划做出调整,预防病虫害的出现,预防土地土壤贫瘠,防止小麦降质且减产。
小麦成熟后,应组建专业人员对小麦统一收割,多利用科学设备,将小麦的收割时间控制在统一的范畴,实施机械化收割,防止天气变化造成麦子烂在田间。在完成小麦收割后,辅助农业工作者及时将小麦秸秆归田,让土地良性循环。
2.4构建标准化小麦种植示范基地
为将小麦种植改良技术进一步大范围推广应用,各地政府应积极组织构建小麦种植培养示范基地,将高产量、高质量的种植效果展现在小麦种植者眼前,完成小麦种植技术改良标准的实际教学工作。
一方面,根据地理地势等自然环境因素,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选择一块优秀的试验田,构建基地,并严格按照小麦种植的改良技术标准种植小麦。同时,将各个生长发育时期的小麦存样制作成标本,以供参观学习,详细记录小麦种植过程中的准确信息,包括土壤条件、雨水条件、灌溉条件、施肥除草条件、病虫害治理措施等,为参观学习的农户提供详细数据支撑,用实际成果证明小麦改良技术的优秀之处,发挥小麦种植培养示范基地的优势。
另一方面,充分使用现代化科技打造小麦种植技术持续改良团队,从小麦选地、选种开始,到成熟、收割、入库保存,全程测量,计算好数据信息,持续不断地完善小麦种植技术的科学性和科技蕴含量。
综上所述,改进并推广小麦种植技术,对促进农民经济收入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在小麦收获的最终结果当中。因此,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科学的技术指导作为参考,选地整地、选种播种、施肥除草、灌溉抗旱,直至最后的收割环节都坚持改良,持续不断地完善小麦种植技术,以此来提升国内小麦种植业的整体收益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春梅.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对策及发展前景[J].现代农业科技,2020(17):31+33.
[2]李冬艳.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及技术推广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07):128-129.
[3]杨军.加强小麦种植技术推广的意义及途径[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12):98-99.
[4]黄晓,李文超.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意义及建议[J].乡村科技,2019(34):94-95.
[5]杰恩思古丽·居马西.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分析[J].新农业,2019(2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