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
李叔同是我国艺坛百年难得一见的通才、奇才,也是接续南山律宗传承的大德高僧,令人仰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人文纪录片《一代大师李叔同》通过生命线、精神线“双线”交融的叙事美学,带领观众重回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通过李叔同悲欣交集的一生,感时局迭变、家国安澜。
一、精巧编排生命线,清晰呈现人生轨迹
纪录片《一代大师李叔同》共分四集,分别选取李叔同成长、留学、执教、出家四段人生历程加以刻画,主创团队用一组组翔实的史料,展现了李叔同“凡事认真,勇猛精进”的一生,诠释了“大师”应有的造诣与担当。
第一集《朱门公子》中,观众看到的是一名工诗词、擅书法、精金石、通音律的翩翩才子。观众看到青年李叔同深厚的儒学底蕴和优渥的家庭环境,也看到礼法教条牢牢束缚着他的手脚,令他迫切地期待摆脱纲常名教、拥抱变革。
第二集《艺海先驱》中,经历丧母之痛的李叔同只身前往日本留学。1906年年末,在东京美术学校就读的李叔同,与同学创办文艺社团“春柳社”,本着“以美淑世”的理想,将西洋画、西方音乐理论等外国文艺元素引进我国,于“改良戏曲,转移风气”的求索中,拉开我国话剧的百年大幕。
第三集《杏坛名士》中,李叔同脱下锦衣洋装,换上棉袍布鞋,成为深受学生爱戴的教书先生,培养了漫画家丰子恺、音乐教育家刘质平等艺术人才。作别讲坛时,李叔同留下一曲《送别》,长亭古道,传唱百年。
第四集《南山孤臣》讲述李叔同皈依佛门的故事。法号“弘一”的他精研南山律宗,开创“弘体”书法。国难当头之际,他发出“念佛不忘救国”的号召,宣誓“巍巍中华,势必迎来全民族抗日战争最后之胜利”。
二、精心构筑精神线,立体揭示心路历程心系家国的李叔同,会在青春时感喟“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也会在迟暮之年脱口“云何色殷红,殉道应流血”。为了立体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主创团队以李叔同出生成长的“津门”为起点,从大师的手稿、诗词、信件等史料中采撷大量素材,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穿插片中,全面回顾了大师60余年的心路历程。
1898年秋,戊戌变法失败后,李叔同痛切叹息“北方事已无可为”,继而远走沪上。为凸显现实世界的严酷与人物内心的焦灼,主创团队将实拍情景与三维动画结合,构筑了一幅火光冲天的景象。灼灼烈焰,似在吞噬稚拙的变法维新运动,又似在焚灭封建纲常的桎梏,映红了李叔同迈出家门的身影,展现了人物告别旧我的决绝。
1901年年初,在北上探亲的途中,李叔同目睹了八国联军侵华后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状,发出“路途所经,庐舍大半烧毁。抵津城,而城墙已拆去,十无二三矣……”的哀叹。经过对人物心境的揣摩,主创团队采用降格的摄影手法,以强烈对比,传递爱国青年的满腔悲愤。
全民抗战爆发后,李叔同虽身处空门,却心系国家,对公众讲学时,多次号召“救亡”。为表现时代背景,主创团队在夜间拍摄这一幕场景,寓意中华民族正处于危难时刻,通过前景处一簇熊熊燃烧的篝火,代指弘一大师心底不曾熄灭的希望。
同时,全片还运用了8K超高清投影、微距探针镜头、航拍穿越机等特殊拍摄手段,打造丰富细腻的镜头语言,生动诠释李叔同不屈的民族气节,让观众从中探究一代大师的人生历程和精神境界。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