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庵抗战歌曲的艺术特色分析

2023-04-29 13:54:46唐贤美
当代音乐 2023年12期

唐贤美

[摘 要] 刘雪庵是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长期从事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事业,为中国音乐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抗战歌曲,本文以《长城谣》为立足点,研究其抗战歌曲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刘雪庵;抗战歌曲;长城谣

[中图分类号]J6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3)12-0143-03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如今,硝烟散去,但在战火中诞生的那些旋律,至今仍然带给我们力量。“为了向国外宣传介绍中国的抗战情况和抗战歌曲,1939年秋天,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国际宣传处特意约请音乐家李抱忱先生编辑了一本英文版的《中国抗战歌曲集/CHINAS PATRIOTS SING》”。这本书共收录12首歌曲,均为中国抗战初期广为传唱的抗战歌曲,包括《国旗歌》(杜庭修曲)、《义勇军进行曲》(聂耳曲)、《自卫》(赵元任曲)、《救国军歌》(冼星海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孟波曲)、《长城谣》(刘雪庵曲)、《大刀进行曲》(麦新曲)、《游击队歌》(贺绿汀曲)、《抗敌歌》(黄自曲)等。本文以抗战歌曲《长城谣》为立足点,研究作曲家刘雪庵抗战歌曲的艺术特色。

一、刘雪庵戏剧性的音乐人生

刘雪庵(1905—1985年),中国近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出生于四川铜梁县(现铜梁区,隶属于重庆市),家庭富裕,从小学习笛、萧等乐器。20岁考入成都私立美专学习钢琴、小提琴及作曲。后因在家乡宣传进步话剧、举办音乐会等,受到铜梁当局追查,逃往上海,并转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黄自学习作曲、指挥,与贺绿汀、江定仙、陈田鹤称为“黄自四大弟子”。1936年毕业后从事音乐报刊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先后担任上海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上海《新夜报》音乐周刊等报刊的编辑和撰稿人。1938年起在武汉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文化宣传运动,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编辑出版音乐刊物《战地》,并赴重庆担任中央训练团音乐干部训练班教员。1941年后从事艺术教育工作。

刘雪庵的音乐创作分为求学时期、抗战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个阶段,求学时期创作的作品如《枫桥夜泊》《踏雪寻梅》《采莲谣》等以抒情为主,旋律优美。抗战时期创作的作品如《出发》《上前线》《离家》《长城谣》《满江红》《海军军歌》等以传播爱国主义精神为主,此外还为电影、话剧配乐,如为历史剧《屈原》和为电影《中华儿女》《保家乡》等配乐的插曲。这时期创作的歌曲,内容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人民抗战斗志。巅峰之作当属《长城谣》,这首家喻户晓的歌谣,被定为“时代强音”加以传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创作了诸如《社会主义幸福长》《新青年进行曲》等作品。

1936年,导演万沛霖约请刘雪庵为三星牌牙膏拍摄歌舞性广告片谱写曲调,并邀请编剧黄嘉谟加以填词,刘雪庵用创作的具有探戈曲风的纯器乐曲交上,但导演未经刘雪庵同意,让编导填写了歌词,也就是《何日君再来》,成为刘雪庵坎坷命运的开端。1939年,中国香港电影《孤岛天堂》上映,影片讲述了在上海沦为孤岛后,一群爱国青年不甘做亡国奴,拼死跟汉奸斗争,最后凭借聪明机智将汉奸一网打尽并加入游击队抗战杀敌的故事。电影将《何日君再来》选为插曲,歌曲韵味十足,一度成为经典流行歌曲,后经日本歌星翻唱并收入唱片。抗战中期,《何日君再来》被有心人配上有政治意味的歌词四处传唱,更有人指是刘雪庵为汉奸所创作。刘雪庵因这首移花接木的歌曲饱受了人间磨难。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好转。

刘雪庵一生致力于发展音乐事业,曾因创作抗日名曲《长城谣》等作品名声大噪,又因创作了被有心人曲解的《何日君再来》而跌落谷底;也因自费创办并发行的音乐刊物《战歌》广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人生前半生顺遂、成功、辉煌,人生后半生历经磨难。刘雪庵先生的音乐作品经过岁月的洗礼、淘汰后保存下来的仍数不胜数。他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创作了大量的音乐艺术作品,培养了许多专业音乐人才,丰富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宝库。

二、抗战歌曲《长城谣》的创作技法

《长城谣》创作于1937年,潘孑农作词,刘雪庵作曲,原是为电影《关山万里》创作的插曲,后因淞沪抗战未拍成电影,插曲保留下来,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战歌曲。这首歌曲叙述的是人民因为战争被迫四处流亡的苦难,激发了全国同胞同仇敌忾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这首歌曲的艺术表现形式见表1。

从音乐的整体表现手法来看,该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乐段由两个长度各4小节的方整型乐句构成,平行句法,采用同头换尾的发展手法。a乐句为主题材料,a1乐句进行了旋律加花,调式为F宫五声调式,两个乐句的落音都为首调的“dol”,强调主音和调性。此乐段的音域在一个十度以内,以三度跳进为主,情绪平稳柔和,音乐形象哀愁、悲愤交加。歌词“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唱出了人民的苦难。B乐段由新主题b乐句和变化再现的a乐句构成,对比句法,方整结构。b乐句由a乐句自由模进而来,以二度级进和三度跳进为主,a2乐句变化重复主题a乐句,起到强化音乐主题的效果。B乐段的音域在一个八度以内,音乐形象慷慨激昂。经过4小节的间奏,乐段重复一次,结束于主和弦。不难看出,整首歌曲四个乐句采用“起承转合”的原则,由呈示、巩固、对比展开、再现结束的结构构成,音乐主题发展运用了重复与模进派生的手法。

从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法来看,第一,主题旋律方面。见谱例1,整首歌曲的音乐旋律线条呈波浪形,以二度级进和三度小跳为主,将人民的苦难之情娓娓道来,兼顾四度、六度跳进,表现面临大灾大祸的凄苦和愤懑。第二,调式调性方面。此曲的调性为F宫五声调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整首歌曲旋律的音域在一个八度以内,五声音阶,没有偏音,a、a1、a2三句的落音都在主音f音上,调性明确,音乐铿锵有力。第一段歌词以叙述性为主,满含悲愤之情,曲调平稳、朴实。第二段歌词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仇恨,富于号召性。曲调在最后部分的处理,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驱逐侵略者、保卫家园的坚定决心。歌词中“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长城不仅有文化、军事的意义,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这首歌唱出了中华儿女对故乡的眷恋热爱,唱出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唱出了保家卫国团结抗敌的决心。第三,音域音区方面。《长城谣》介于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之间,整首歌曲的音域从d-f1,在一个十度以内。既适合专业演唱又能作为群众歌唱的歌曲,既可以独唱又能合唱,符合当时人民广泛传唱的特点,可以看出作曲家精湛的作曲技术。第四,节奏速度方面。此歌曲的速度为中速稍慢,充满激情地演唱。节拍为4/4拍,节奏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起承合三句的落音为二分音符、附点二分音乐。音乐主题材料的经典节奏形态为:X [ZZ(Z]XX[ZZ)] X X / X·[ZZ(Z]X[ZZ)]  X-,在全曲共出现10次,整首歌曲的节奏节拍风格统一。第五,和声曲式方面。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在网上搜到的钢琴伴奏谱中,用西洋大小调编配的钢琴伴奏,和声语汇主要为主-下属、下属-主、属-主的进行。每一句的旋律音都是从属和弦音结束于主和弦音,借鉴了西方调式中的和声功能逻辑,可以看出作曲家的和声性思维。

三、刘雪庵抗战歌曲的艺术特色

自“九一八事变”爆发以来,许多爱国主义者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抵御外敌”,这一时期刘雪庵创作了大量的抗敌歌曲,如《长城谣》《巾帼英雄》《捷报》《前线曲》《离家》等,后两首与《松花江上》(张寒晖曲)组成“流亡三部曲”。以《长城谣》为立足点,分析《前线去》《捷报》等其他抗战歌曲,总结出抗战歌曲的几个艺术特点。第一,民族性。刘雪庵从小接触民间音乐,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熏陶,在作品中娴熟精湛地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的传统技法。他的音乐作品大都运用民族五声调式,五声调式中主要运用三度小跳和二度级进的旋律特点让音乐旋律充满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具有强烈的中国古典音乐韵味,如《长城谣》就是一首F宫五声调式的歌谣。他的《红豆词》《满江红》《枫桥夜泊》等皆是采用中国古典诗词作词,配上民族五声调式的艺术歌曲。第二,群众性。刘雪庵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抗战歌曲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他的音乐创作大多以生活为题材,生动地反映出人民大众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例如,《衷心曲》《飘零的落花》等都是结合现实生活和环境所创作的。他的群众歌曲,音域符合群众传唱的自然人声音域范围,既适合专业演唱又适合人民大众传唱。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艺术和生活结合才能成为经典。歌曲创作要符合人民的需要,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第三,结合性。刘雪庵在上海国立音专师从黄自系统地学习了西方作曲技法,他的《中国组曲》《飞雁》等钢琴作品都是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入西方和声理论和技法,将作品转换成具有民族音调的钢琴语言。“借鉴西方和声理论与技法的同时,吸取了我国民间音乐的多声思维与实践特点,从而形成了中西多声思维的碰撞与融汇”。

结 语

本文通过分析刘雪庵抗战歌曲《长城谣》的创作技法,进而讨论刘雪庵抗战歌曲的艺术特色。作曲家创作抗战歌[HJ3.5mm]曲的目的是传播和传唱,以影响民众和社会。音乐不像文化、电影、话剧等艺术形式,它在传播知识、思想方面,不受物质条件的局限,也不受时空、文化程度的限制,使得民众传唱度很高,起到了其他文艺形式所不能起到的重要作用。黄自谈及音乐对人类生活的作用时曾说“一个国家……要团结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尤非借重音乐的力量不可。因为我们要团结整个民族,促其奋发向上,卓然自立,以教育、政治、文学、哲理各项着手,总觉得普及不易,感人难深。如能利用乐歌来教,自然可以情智兼包,雅俗共赏,口唱心念,永不遗忘”。自“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歌曲在上海、广州等地广泛传播开来。“七七事变”后,抗日救亡的群众歌咏运动进一步发展。刘雪庵在这时期创作的抗战歌曲近百首,他的《中国组曲》在国际音乐节影响较大,为抗战电影《中华儿女》和为历史剧《屈原》等所作的主题曲、插曲在抗日救亡的群众运动中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纵观刘雪庵的一生,由于时势变化和被人诬陷,导致他遭受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如今,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保留下来的都是大众挑选过的、可听性强的音乐作品。他尊重中国民族音乐传统,并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向延生.李抱忱与英文版《中国抗战歌曲集》[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4):49-53.

[2]徐湘.试析刘雪庵先生抗战歌曲《长城谣》之音乐特色——兼谈两段体歌曲的艺术魅力[J].中国音乐,2004(4):117-120.

[3]宫寒冬,陈友强.析刘雪庵作品《长城谣》与《何日君再来》[J].艺术教育,2020(8):71-74.

[4]刘康华.新中国70年音乐创作中的中西多声思维碰撞与融汇[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1(1):3-20+30.

[5]郑大华.论抗战歌曲对“中华民族”的书写[J].抗日战争研究,2023(1):55-56+159.

(责任编辑:王肖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