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三和”教育模式建构与实践探究

2023-04-29 09:05:25王娜
当代音乐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教育

王娜

[摘 要] 在党和国家要求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背景下,人和街小学坚持把美育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通过和美课程——和而生美、和声课堂——以和培美、和力评价——和中蕴美的“三和”教育模式的建构,推进美育创新。以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能力为目标,聚焦“和声课堂”教学改革,开设包含国家课程、校本化社团课程和活动课程、校外比赛课程的“四维一体”课程,实施融合多元的素质测评,实现以和育美,引导孩子在聆音鉴美过程中形成和美特质。学校被评为全国非遗与课程融合创建工程示范校、重庆市艺术教育示范校,连续开展9年参与人数为3 000余人的全校性迎新春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获全市最高综合性荣誉“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三和”教育模式的建构,以和育美的实践探究最终达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 “三和”教育;以和育美;美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3)12-0058-03

一、案例背景

进入新时代,美育得到国家空前的重视。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为新时代学校音乐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

人和街小学作为一所大城市的完全小学,受巴渝文化滋养,以“生命三和”为教育哲学,构建基于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为指向的“人和育人”理念大体系;以文化育人、课程育人、协同育人为课程观,构建基于学校、家庭、社会课程大平台;以学生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为质量观,构建基于全面育人质量的课堂教学改革大阵地;以科学管理、现代治理的人本管理理论,建立基于多元协同机制的标准、技术、数据的教育评价大系统。

由哲学三问和教育本质的探讨,提出“生命三和”教育观,进而确定全面、和谐、个性的育人方向,构建人和文化,浸润学生心灵,营造和韵校园,构建六质课程群,打造和声课堂,研制标准,改进评价,培养和谐中国、和平世界的“人和六质”少年,形成“生命三和”的教育观和以“人和为魂,和谐育人”为核心的“人和教育”办学特色。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和德、和健、和雅、和理、和美、和融”六大特质的“人和少年”,音乐课程是和美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实施以和美课程——和而生美、和声课堂——以和培美、和力评价——和中蕴美的“三和”为特征的教育模式建构和实践探究,引导孩子聆音鉴美,以和育美,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二、案例做法

(一)和美课程——和而生美

蔡元培先生说:“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塑造全面完整的人,也正是美育的宗旨。”“人和教育”将三级课程进行整合,将“课程群”概念引入课程体系开发,形成“人和六质”六大课程群。其中,和美课程中包含了音乐课程,我们这样理解“和美”:我与艺和,美由心生。在多元与和谐的美育课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培育和美少年。

1.社团特色化

人和街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注重特色化的做法在于精心组织和而生美的音乐社团课程:和之声合唱、和之韵舞蹈、和之灵戏剧、和之音器乐四大人和艺术品牌。其中,和之声合唱团演唱以地方“和文化”的校园原创歌曲《两条江在身边》《清风白鹤》等为代表作;和之韵舞蹈团表演的经典“和粹”川剧和现代舞相结合的《巴韵蜀风》;和之灵戏剧团演绎校园“和德”文化剧《人·鹤》和国粹京剧《智取威虎山》;和之音器乐团演奏“和乐”竖笛合奏民族风格乐曲《大鱼》,在市区级艺术节展演中亮相。用人和艺术作品,让学生懂得“和谐”“和善”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使命感,充分实现美育育人文化功能。

2.活动全员化

坚持课内与课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开展主题式的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如班级合唱、校园集体舞、人和好声音、顶尖舞者进校园、戏剧进校园等群体性艺术活动,注重活动参与对象的全员化。

一年一度的迎新春综合实践活动是艺术课程的主题式代表活动之一,活动将音乐与美术课程进行学科融合,以“尚美人和,一起向未来”“民族大团结,和美伴成长”“百年辉煌,逐梦未来”等为主题交流展演,以班级歌表演为展示形式,手工制作主题饰品道具装扮,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促进课程发展和课堂质量的提高。以艺载德、以艺促智,设立文明加油站,做有德之人。全员参与,全过程育人,全学科参与,全面验收,实现艺术学科发展均衡。

3.过程优质化

着眼培养“和美”人和少年,人和街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坚持“四位一体”推进模式:一是音乐课中学——国家课程。遵循学生审美发展规律,开展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二是音乐课外练——社团课程。为美育工作不断注入“源头”的活水,既是对国家课程的延伸补充,也能开阔的学生艺术视野。三是音乐活动展——实践课程。学生在班级合唱、校园集体舞、戏剧进校园等主题式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展示才华。四是校外比赛验——赛事课程。以“1+1”的专项特长为目标,培养输送各级各类比赛突出人才。

(二)和声课堂——以和培美

为了让“和文化”深度融入美育,学校积极开展了“人和教育”之“和声课堂”音乐教学改革探索,在“和”中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

和声是音乐中的概念,和声思想强调尊重课堂上富有差异的声音,是尊重差异、寻求共识、人人发展的课堂。“和声课堂”,是“人和文化”转化为培育学生审美精神和素养的重要载体。

依托和声课堂的育人观,学校积极开展年度季式赛课活动,以赛促研,以赛代培。第一阶段,将和声课堂质量标准作为评价依据,将歌唱与表现课、欣赏与审美课、编创与综合课三种音乐课型作为研究方向,充分贯彻和声课堂的三理念、四原则、五步骤,以培养学生审美为核心;第二阶段,立足单元“大观念”整体备课,以“山歌美”为主题开展实践研究,开展同课共构的活动,用各种音乐实践去表现山歌的情景,努力体现和声课堂“适度留白”理念;第三阶段,按照單元整体教学研究的思路,以感受川渝地方特色音乐文化为大观念、大任务,对课时主要学习任务进行整合、探究,形成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围绕主要学习任务,设计教学目标和学习活动,“让”出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运用川剧常见的锣鼓合奏为歌曲伴奏,欣赏川剧经典片段,创编歌词,着力落实和声课堂“适度留白”原则,将和声课堂的研究引向纵深。

(三)和力评价——和中蕴美

《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和《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为建立健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制度提出办法要求。结合学校音乐课程实施情况,依托脑科学的研究,以学生的脑力发展为科学依据,基于脑、适于脑、促进脑,通过多个维度分析,尊重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了解学生的艺术认知,用大数据相对值做比较,以得出的结论作为研究方向的数据参考,建立学生云智库,观测学生六年艺术学习成效。

从艺术课程评价课题、义务阶段学生学业水平质量标准、建立校级测评题库的测评方案方面,开展“和力”评价,关注学生的审美“三力”,即感知力、鉴赏力、创造力,建立音乐学业质量标准,形成常态的科学评价机制。开展新时代美育视域下艺术课程两翼评价标准与体系研究,构筑“和美+融合+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依据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发展指标,完善学生音乐记分册,并设计每单元、每册书的测评定时作业,形成校级单元年级题库,供一线教师用于常态课堂教学。

三、案例成效

学校坚持和美育人,实施音乐课程“三和”改革,在三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美育润心——学生成长快乐健康

目标聚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审美体验+专项特长”,积极参与面向全体的重庆市艺术素质测评,通过“三和”审美教育实践,今年的艺术素质检测结果比上一年度有显著提高,在全市排名靠前,学生整体艺术素养得以提升;积极举办“人人有艺术特长、校校有艺术社团、年年有全员展演”的常态化校园美育展演,已连续开展9年,参与人数为3 000余人;开展全校性不同主题迎新春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向善、向美”的艺术展演平台,增强艺术实践体验感,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写下“期待每年都举办”的新年愿望,校园艺术氛围和信心不断增强;学生自主选择参加21门类和美选修课程的专项培养,实现专项特长自主发展;课上与课下的“乐学+勤练”,获市区级中小学生班级合唱一等奖第一名7次,自主编创期末测评表演形式和特长展示;艺术社团2012年—2021年获市区级中小学生艺术节合唱、舞蹈、课堂器乐和戏剧比赛一等奖几十余次,合唱艺术团应邀参与2021年由教育部、新华社、中国音协等举办的“唱响百年”爱国主义原创歌曲展播活动,录制原创歌曲《我是你的星星》MV,2019年与维也纳男童在重庆大剧院联袂出演,与重庆师范大学合唱团在国泰艺术中心向全市人民送出新年祝福。学生多样化的音乐审美需求和艺术文化自信得以满足和增强,真正在快乐中成长。

(二)美育铸品——教师育人为美而创

音乐教师投身美育,从事音乐课程改革,在美育改革创新实践中不断成长,培养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1人,市级艺术素质测评专家1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区级骨干教师2人;全体教师参与市级“美育视域下深度学习策略研究”“小学音乐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新与实施”“艺术课程一体两翼的评价研究”“美育视域下的音乐课程三和改革实践”和区级“和美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研究”等重点和一般课题研究,其中4人为市区级课题主持人,12人为课题主研人员;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转变,带来课堂教学的变革,编撰出版1本教学设计课例集、3本校本教材;制定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目标,开设与音乐相关的戏剧、舞蹈、器乐等艺术课程,开展课中与课外衔接的艺术综合实践活动,打造了一批专业精湛的艺术教师队伍,形成鲜明的校园、地方音乐文化艺术品牌。

(三)美育赋能——学校发展提质增效

学校坚持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以教学、课堂、课程为抓手,以“课堂教会、全员勤练、活动常展”推进学校美育工作,以“四位一体”的课程模式推进音乐课程改革,“人和为魂,和谐育人”艺术特色教育氛围更加浓厚。学校被评为全国非遗与课程融合创建工程示范校、重庆市艺术教育示范校和合唱团、舞蹈团、管乐团市级艺术团,获市级优秀组织奖几十余次,音乐教研组被评为区级德育先进工作组,高水平专业化的艺术教师队伍,培养了一批批有活力、有担当、有创新的“人和少年”,得到社会和家长高度的认可和支持。

四、案例反思

(一)理论上要有所突破

回顾学校音乐课程“三和”改革实践,规划未来美育工作,包括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培养路径、课程体系构建、特色社团举办模式、主题活动全员化策略、音乐素养常态测评等。在新课标的研究方向引领中,将核心素养继续渗透,从理论层面进行归纳整理,从中发现规律,实现从音乐学科课程改革的行动研究、策略研究转向对美育发展规律的探讨,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方法上要持续创新

将和美育人理念融入音乐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美育创新,需持续优化美育工作顶层设计,持续拓展音乐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强化“教—学—练—评”的一体化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学关系变革的着力点,强调高质量学习,从教学意识转变为课程意识。挖掘师生潜能,在创新音乐学科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有机整合其他美育学科相关内容,以和谐之美,助共生发展。以满足感官需求为起始,激活学生内在审美原动力,由此而开展音乐艺术美的鉴赏教育,进而实现内在心灵对外在美好的再创,达和至美。

(三)实践中要不断超越

改革音乐课程、优化音乐教学,必须关注美育教育全过程,帮助学生循着“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规律提升素养和能力,以大单元整体教学“情感+知识”为单位,拟定结构化的目标体系,整合、重构课程内容,设计学习过程,制定并实施“一体化”的评价系统,以此“大目标”“大情境”“大任务”“大活动”以及贯穿始终的评价“一体化”为典型特征的和声课堂纵深发展,提升学生音乐知识的获取能力,引导建立对音乐结构的认知体系,保持审美的喜悦感,培养学生成为美的欣赏者、接受者和创造者。

结 语

总之,在新时代美育背景下,人和街小学音乐课程“三和”改革,应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面向全体、坚持改革创新。通过艺术教育实践美育,构筑和谐、全面、美好的人和美育校园。

参考文献:

[1]王亚兰,肖方明.基于整体的学校系统变革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3):49-52.

[2]易柯宇.探索“高参小”音乐课程的开发研究[J].黄河之声,2018(9):70-71.

(责任编辑:李 瑶)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车内教育
英语文摘(2022年8期)2022-09-02 01:59:30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软件导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教育心得
赢未来(2020年1期)2021-01-07 00:52:26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人大建设(2020年1期)2020-07-27 02:47:08
什么是“好的教育”?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6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让教育成为终身之择
商周刊(2018年25期)2019-01-08 03:31:10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