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的创办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黄埔一期的650多名学生中,先后有13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共武装斗争的中坚力量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念念不忘组建“有主义的革命新军”打倒军阀,以统一中国,创办黄埔军校是他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大举措。中国共产党遂派遣党员和团员投考黄埔军校。第一期入学时就有党员35名左右,他们是:第一队的蒋先云、杨其纲、张其雄、刘仇西、游步仁、王逸常、伍文生、谭鹿鸣、李绍白、傅维钰、姚光鼐。第二队的赵子俊、张隐韬、李之龙、唐继盛、赵楠、李汉藩、宣侠父、董仲明、白海风、许继慎、彭干臣、江镇寰、洪剑雄。第三队的陈赓、赵自选、杨溥泉、郭一予、樊崧华。第四队的荣耀先、刘云、周启邦、宣铁吾。还有其时在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就读,半年后转入黄埔军校一期第六队的文起代、黄再新。黄埔一期中的共产党员,有着很强的磁场,黄埔一期同学中,有不少人就是被“共产同学”的一言一行所吸引,加入了共产党。
共产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引起国民党右派的嫉妒、不满和仇视。他们先是组织右派“孙文主义学会”,对共产党人及国民党左派滋事挑衅,后又制造谣言中伤共产党,怂恿蒋介石出面制裁共产党,“中山舰事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随后,蒋介石又抛出“整理党务案”,以法定形式限制打击共产党人,并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清党”,要求具有国共两党身份的共产党员,要么退出共产党,要么离开军校和第一军。
永不叛黨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但是当面临着仕途的升迁和个人家族利益时,一期党员开始有所分化。1943年春,周恩来在重庆中央南方局干部学习会上作报告时指出,“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压迫中共党员从第一军以及黄埔军校撤出,中共已经暴露了的党员退出国民党和第一军的有250多人,只有39人退出中共,绝大多数人经受住了这一次考验。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公开将刀枪指向昔日的同盟者和战友,血雨腥风顿时笼罩原国民革命势力所在地区。共产党人猝不及防,罹难者数以万计,部分一期党员也无以幸免,杨其纲、谭其镜、罗焕荣等人首当其冲,在广州和惠州惨遭毒手。
面对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共产党不甘心革命半途而废,独自擎举义旗,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在1927年下半年,发动三大起义,创建军队,开展武装斗争。大部分一期党员参与其中,挑起重任。南昌起义部队的主力是叶挺独立团旧班底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第四军二十五师主力和贺龙的第二十军。董仲明、周士第分别任二十四师、二十五师师长,伍文生、郭德昭、冷相佑、游步仁、杨溥泉等人牺牲于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中。
大浪淘沙,迥异人生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下,共产党人随时都面临着生命危险,大浪淘沙之下,黄埔一期中的党员们也人生迥异。
第一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决跟党走,坚持革命斗争,牺牲在国民党屠刀下或在抗日战场上。牺牲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有顾浚、李光韶、马维周、唐震、黄锦辉、李汉藩、赵自选、王尔琢、黄鳌、黄振常、何章杰、刘云、陈启科、熊敦、李隆光、傅维钰、金仁宣、蔡申熙、王泰吉、彭干臣、刘畴西等。牺牲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有宣侠父、梁锡祐、左权、冯达飞。
第二类,为壮大革命武装队伍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立下汗马功劳,却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产生的“左”倾错误中被错杀。他们是贺声洋、许继慎、孙一中、董仲明、吴展。
第三类,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实现作出巨大贡献,成为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并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他们是徐向前、陈赓、周士第、袁仲贤、阎揆要。
第四类,大革命失败后,一度成为中共武装斗争骨干,为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建设作出一定贡献,但因各自不同境遇脱离革命队伍,投靠国民党后又起义,回归革命阵营的有侯镜如、廖运泽、李奇中、宋文彬、白海风、刘立道、王之宇、黄雍、王逸常、戴文、徐会之、苏文钦、刘基宋、郭安宇等人。
第五类,大革命失败后,仍坚持革命斗争,有的曾经一度成为中共武装斗争骨干,有的与中共失去组织关系后在另一条战线坚持反蒋斗争,后因各自不同境遇变节,结局也有所不同。
第六类,在国内或出国留学归国后遇到严峻的形势,即脱离中共,投靠蒋介石。他们是张伯黄、周启邦、张德容、王公亮、王勋(王叔铭)、黄弟洪等人。
第七类,大革命失败后,曾坚持革命,受挫折后脱党转向其他职业,或隐姓埋名脱离政治。他们是张际春、严沛霖等人。
(摘自《炎黄春秋》刘育钢、江泰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