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的实践要求

2023-04-27 03:02孙久文
前线 2023年4期

[摘要] 都市圈的空间范围是跨地域的,以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紧密联系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区域。都市圈核心部分,是由辐射带动功能强大的超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担纲;都市圈空间范围,是由以交通线为纽带的辐射区域构成;都市圈联系通道,是由经济联系所形成的产业链条构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框架下打造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初步形成了由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组成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未来,可以从推进空间一体化、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消费中心城市和推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等方面入手,推动首都都市圈建设取得更多新进展。

[关键词] 首都都市圈;  区域协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4-0057-04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1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经过9年的协同发展,京津冀同下“一盘棋”,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正在加快形成。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形态与布局

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9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超过10万亿元,是2013年的1.8倍。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依托北京超大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是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破解北京“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

都市圈是大城市区域化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城乡一体化的地域空间形态。都市圈的空间范围一般应该是跨地域的,是以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紧密联系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区域。都市圈的构成主要包括:都市圈核心部分,是由辐射带动功能强大的超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担纲;都市圈空间范围,是由以交通线为纽带的辐射区域构成;都市圈联系通道,是由经济联系所形成的产业链条构成。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的精神,都市圈在发展方向上要求依托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城市,带动周边城镇共同发展,通过培育都市圈,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的格局。在空间范围上,都市圈要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在重点任务上,提出都市圈培育发展应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作用,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互利互助,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毫无疑问,这些政策为首都都市圈的构建和发展,确定了基本的原则,也打下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现代化的首都都市圈的空间格局构成,以北京主城区的城六区为核心,远近郊区的10个区、廊坊北三县的三河、大厂、香河为辐射范围,构成通勤圈。通勤圈是现阶段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实现北京核心区与郊区、河北北三县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其中通州区是重要的通勤节点。以固安、涿州、蓟州、武清等环京地区构成功能圈,中心任务是为新一轮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集中疏解的空间,其中重要节点是雄安新区。以唐山、张家口、承德、保定、沧州等周边城市构成产业圈,促进节点城市加强产业链条的联系,聚焦重点产业链,形成紧密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构建首都都市圈是进一步发挥首都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作用的重要途径,对首都北京现代化建设意义深远。

构建首都都市圈是夯实北京构建世界城市的空间基础。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应有之义。首都都市圈可以更好地发挥首都作为全国超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有助于首都北京顺利融入国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支撑下,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构建首都都市圈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举措。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已列入国家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以都市圈的形式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未来京津冀地区要构建三大都市圈:首都都市圈、天津都市圈和石家庄都市圈,以适应国家区域空间都市圈化的潮流。

构建首都都市圈是实现北京产业结构升级和解决资源环境紧张问题的主要途径。依托北京城区这个核心,让周边地区与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特别是以北京中关村为核心,优化产业结构,助推数字经济发展。同时,北京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电力、能源和水资源,保证北京城市蓝天白云的生态环境,都必须依靠与周边地区的区域经济协作来解决,通过构建首都都市圈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对北京的发展意义重大。

首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路径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机遇,构建现代化的首都都市圈,是我们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实践要求。

对于通勤圈,核心区与周边地区的联动是发展的关键。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勤圈核心区的城六区与北京市郊区的周边10个区的联动发展。随着疏解非首都功能完成第一阶段的疏解任务,为北京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腾出了空间,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消费中心城市培育的重要产业持续发展。北京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空间上向郊区的扩散,也为北京的区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中心任务之一。伴随北京市委市政府等市级机关正式迁入,行政办公区二期工程实现开工,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一个崭新的城市副中心出现在京东地区。二是通勤圈中通州区与北三县地区的密切合作。根据规划,通州区与北三县的合作,需要率先构建一体化交通体系,引导北京适宜产业在北三县地区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现阶段,北京深入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發展。包括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实施交通一体化项目,重点是打破行政区划的制约,破解通勤当中的问题,实现通勤职工的往来便利化。

由环京地区组成的功能圈,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实施以来,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接地区。北京向外疏解的物流产业、批发市场等,大多是这个区域承接的。同时,这个区域也是首都北京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的主要区域。近年来,统筹都市圈轨道交通布局,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圈,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功能圈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新一轮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以现代服务业和包括央企总部在内的部分管理机构的疏解为主,疏解的形式是集中疏解,而最主要的承接地就是雄安新区。当前,落实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工作的意见,已经对口帮扶雄安学校29所、医疗机构5所,超千家在京企业机构在雄安注册,其中,中关村高科技企业设立分支机构142家。京雄两地直连直通的交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当中。眼下,功能圈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强化都市圈内市政基础设施协调布局。包括推动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排水等各类市政管网的合理衔接,完善信息网络一体化布局,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和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布局。

由唐山、张家口、承德、保定、沧州等周边节点城市构成的产业圈,目前还在形成当中。产业圈中的交通设施,在北京冬奥会筹办期间得到了加速发展,带动了京张、京保、京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也实现了长足的进步,北京市空气质量达到了有PM2.5检测以来的最好水平。然而,顾名思义,产业圈协同发展的纽带是产业链条,由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差异,首都北京与周边城市的产业纽带并不是十分紧密,这也是协同发展中最关键和最困难的问题。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互补互促是产业圈的主要发展方向,要深化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合作,推进城际铁路工程建设,实现京唐(京滨)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加快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步伐。节点城市产业圈将进一步畅通区域市场循环,强化资源要素聚集,推动节点城市发展。首都北京将支持产业圈各节点城市的重点产业承接平台建设,推动产业技术项目合作,共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氢能等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发展。

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必须下好先手棋

全力推进首都都市圈空间一体化。实现首都都市圈的协调发展,需要从地域空间和城镇网络两个层面着力推进空间一体化。发展首都都市圈是北京与周边地区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从通勤圈来看,实现空间一体化比较容易。近年来,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的实施,对于下一步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统领,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提出了工作蓝图,因此空间一体化的程度将会快速提高。功能圈也具有空间一体化的基础,推进实现技术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重点是加快构建首都都市圈的高标准要素流通体系。产业圈的空间一体化难度最大,需要构建首都都市圈发展的区域政策体系,推进空间一体化的实施。因此,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利益、民众的满意度、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公共服务、人口流动、产业与生产要素的区域转移等多维度的问题,结合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产业特点和现阶段的功能定位,促进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

以数字经济推进首都都市圈产业协同。数字经济是打破区域产业连接屏障的重要纽带。北京核心城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差异显著,产业的技术水平存在明显的代差,这也是目前产业协同发展联系较弱的重要原因。由于数字化技术的特点对于不同的地区都有一定的适宜性,只要分工明确,就可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同步发展,这将有助于打破区域产业发展差距造成的发展障碍,实现首都都市圈内部的产业协作发展。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首都都市圈各地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北京核心区,发展数字产业是重点任务。要以中关村地区、奥林匹克中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首都机场临空示范区等成熟功能区为基础推动人工智能等产业的集聚,建设数据资产登记中心等管理机构。对于核心区以外的外围地区,要开展数字经济的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的研究,以促进产业数字化发展为重点,并研究布局相关数字产业,让数字要素在不同产业、不同地区进一步发挥正外部性。

以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带动首都都市圈发展。在北京确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定位之后,强化消费中心的区域经济带动作用,全面支持北京证券交易所发展,是首都都市圈参与构建国内同类市场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北京当前的全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7.7万元左右,消费升级具备坚实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北京证券交易所,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推动中小企业的普惠发展,同样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北京规划实施的主要商圈的强劲发展态势,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首都都市圈的外围地区,基于空间一体化的要求和“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进展,强化北京国际消费中心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地区消费增长条件也已经成熟。在加快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打造开放、包容的消费环境,使周边地区能够无障碍地参与到北京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来。周边地区本身要视北京核心区为一个大市场,围绕这个大市场发展自己的产业。

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巩固协同发展的成果。京津冀协同发展9年来,首都都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补齐首都都市圈各城市间在公路、铁路、电信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的短板,使人员、物资、信息和资金的流动更加便捷。通过加快冀北清洁能源基地、京津冀清洁能源供给基地建设,拓宽了可再生能源的获得途径,为北京城市能源清洁化作出了贡献。在电信方面,在国家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背景下,优化京津冀算力中心的云网融合基础设施,实现了京津冀区域网络全覆盖。在开展多层次多模式的中小学合作办学、远程教学、教师异地交流,三甲医院的合作办医、远程医疗、医护人员异地交流、推动医学检验检查结果跨地区跨机构互认等方面成效显著。此外,打通行政分割壁垒、促进各地政策接轨、健全跨行政区社会治理体系互联等,也在积极推进当中。下一步,落地优质共享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是首都都市圈空间一体化实现的关键,也是一小时通勤圈的核心目标。要进一步联通首都都市圈核心区与其他地区涵盖交通、能源、电信和环保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同时加强与内蒙古、山西、东北等邻近区域的交通直达和互联互通,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首都都市圈治理的精细化。

[参考文献]

[1]张鹏飞,王玉海,刘学敏.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效应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8,(9).

[2]孙久文,夏添.新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初探[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8,(5).

[3]安树伟.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J].北京社会科学,2022,(8).

[4]曹政.新一轮轨道交通规划强化“站城融合”[N].北京日報,2022-08-17.

(作者简介: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 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