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倩芸
很多家长都有疑问,为什么有的孩子不需要父母花心思管,也可以很优秀,而有些孩子天天陪护,学习成绩也不见好?关键还是需要“高质量陪伴”,如何在有限的陪伴机会中做到高质量教育?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在亲子关系中,永远不是父母单方面给予孩子陪伴和爱,时间长了,父母也会觉得累。不论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还是朋友关系,任何关系的长久发展,都来自双方互相的付出。家长需要教会孩子如何表达心中的爱,让孩子心怀感恩,能看见父母的用心良苦。
有些学生找我谈心,坦言和父母沟通存在一些问题。我有时会问他们:“为什么不把这些问题和父母敞开谈一谈呢?”这些孩子基本上都会给我同样的答案——和父母沟通没有用。怎么个没用法呢?孩子说的话父母不会听,如果出现意见与父母不一致的情况,父母就会大声呵斥,莫名其妙勃然大怒。
“虽然父母接下来耐着性子试图说服我,但是沟通的时候,父母只会找机会输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思考我的观点,在我看来,那就是强迫我接受他们的观点,无论父母说什么,我的耳朵都关上了,我不想听,只能听着他们发泄情绪、不断输出观点。”
这种亲子沟通模式其实很常见。家长往往觉得孩子的意见无足轻重,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孩子的话也就没心思听。但当我们轻视孩子时,内心不够尊重孩子时,这段关系的任何美好感觉都会画上休止符。
与孩子相处也需要一定的界限感。界限感对于成年人来说肯定很好理解,比如说身边认识的人爱打听别人的隐私,说一些让人不愉快的话,在小组合作时总是将自己的任务拖到最后才完成等等。成年人的世界需要界限感,但这种界限感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如果父母和孩子没有形成恰如其分的距离感,孩子在和别人的相处时,也很难掌握好分寸。
父母爱孩子,孩子也需要懂得爱父母,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互相理解和依恋。如果只是家长一味付出,那父母将会缺失安全感,孩子也会对家庭没有羁绊感,会很轻易地选择离开。不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单向的付出都是不健康的,双向奔赴才有意义。
我们要给机会孩子表达爱,不要在孩子刚做事情的时候就说“快放下来,妈妈来做就好!”这其实是阻碍了孩子表达对父母和家庭的爱。
王倩芸,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安徽社会心理学理事,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倩芸老师敲黑板
高质量陪伴的基础是父母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尊重的前提是明白孩子和家长是平等的,家长比孩子阅历丰富,不代表家长可以对自己说出来的每句话负责。好的家长一定是善于倾听的家长,而不是善于讲道理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