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昭,李全杰,张 霖,叶 伟,敬小军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081)
过去的几十年中,水产养殖产量的快速增长,极大地弥补了水产品供需缺口,对世界粮食安全体系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小规模养殖占据了全球水产养殖模式的主导地位,可以说水产养殖产量的增长离不开小规模养殖的重要贡献。但是小规模养殖存在养殖规划不合理、配套不周全、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同时,分散化的养殖方式与小规模的个体经营模式在面对各类风险和挑战时难以支撑,也制约了水产养殖的最大化效益产出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升水产养殖产业集群和综合管理水平,对于保障水产品供给,实现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水产园区是一种高效的水产养殖产业集群模式,水产园区的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单一、分散的小规模养殖活动所面临的生产效率较低、市场竞争力薄弱以及成本过高等关键性难题,但离不开合理的规划和长远的设计。本文结合我国水产产业园区的实践经验,概括水产园区主要类型,总结水产产业园区规划策略和设计思路,以供参考。
水产园区一般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符合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完善相关水产养殖产业链配套的集群化生产组织方式。一般水产园区应包括水产苗种繁育、饲料生产、养殖等主要生产环节,以及相关的配套服务(加工、运输、存储等),以实现产业集群和较高的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我国水产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经营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组织化形式有初级阶段的“养殖户+合作社”和“养殖户+企业”经营模式、中级阶段的“养殖户+合作社+企业”经营模式、高级阶段的“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户)”和“龙头企业+养殖户+合作社+现代渔业园区”四位一体的园区经营模式。本文根据不同类型水产园区规划和设计的一般经验,进一步提出水产园区的通用规划策略和设计思路。
发展园区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一般园区的规划一要分析创建条件,明确优势、劣势,进行踏勘选址。二要有详细和完备的可行性论证。三要提前谋划好水产园区的运行机制。
园区的选址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区位、资源特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条件及市场因素等多方面的内容。选址要遵循有产业基础、有承载空间、有区位优势、有竞争优势等原则,选择安全可靠、水源清澈、无工农业污染、有电源供应、交通方便地区建立水产园区。
首先要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气候条件、渔业资源、经济发展情况和水产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当地建设水产养殖园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相关产业整体概况。然后根据水产养殖园区建设地点,评估水产产业园区的发展潜力。最后要评估园区建设的支撑保障体系,做好园区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估,对园区建设的潜在风险进行预估。
园区规划的重点是要明确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对园区的运作机制提前谋划,有助于协调多个参与主体,保证水产园区高效协作运行。对于改造传统渔村建设的水产园区,应加强个体户之间的联合参与,引进苗种、饲料等企业,统一组织生产(销售)等服务,提高水产养殖的标准化、规模化和组织化水平;对于政府规划主导的水产园区,应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模式,明确规定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对于企业拉动型产业园区,建立“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在水产园区科学合理的规划基础上,水产园区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园区的设计应立足于规划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结合产业规划发展需求和当地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为依托,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理念进行运作。
查阅搜集当地相关发展水产养殖的整体规划文件,结合实地勘测结果,确定属于合法开展水产养殖规划的红线范围,确保规划设计符合国家规定。对水产园区的地理基础数据进行测绘,作为水产园区建设的基础资料并完成备案。同时也要核查园区范围内拥有产权和经营权的相关利益方信息,并调查其经营、生产相关情况。
当确定建池地点和面积后,可着手进行养殖主体和模式设计,各种生产性主体的结构应根据养殖对象、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技术要求等设计确定。一般大部分养殖主体是池塘,通常分为精养池塘和普通池塘两类。以精养鱼池为例,设计需要考虑池塘面积、形状、深度、进排水等因素。对于集约化苗种场、精养池塘和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需要按要求配置水质净化装置并保证能够提供足够的净化能力,确保生产安全运行。
园区供水设计主要包括园区的供排水设施设备,以及与之相关的管理。主要有渔用泵、渠道设计、水闸、涵洞、跌水与陡坡、简易渡槽等核心单元,需详细对供给水产园区的可用水源、水质和水文资料进行调查,同时兼顾园区水质处理、水循环利用和废水处理等。电力的配套主要包含生产电力和生活电力,提前与当地电力部门进行沟通联系,设计合理的电力传输系统,确保生产和生活电力万无一失。
园区内的道路从生产的角度考虑,一般分为生产主干道和支路,主干道用于大型卡车运输饲料和水产品,对路基的要求相对较高,为硬质路面。支路最好也是硬质路面,但是路基的硬度等级可相对降低,满足小型生产车辆行走即可,车辆的中转应该配套停车场等设施。
其他配套设施主要包括房屋建设、垃圾分类处理、绿化、景观和标牌等,房屋配套主要满足生产、生活和实验需求。生产上用于饲料及渔药等投入品、渔网等生产装备的存放;生活上需考虑住宿房间、厨房、卫生间等基础生活所需的房屋;实验方面,需要配套基础的水质分析实验室和疾病诊断实验室;若园区有培训等功能,则还需配套会议室或培训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