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晓群,张秀梅,杨金龙,徐 鑫,王田田,吕廷晋
(1.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山东 烟台 264003;2.烟台市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山东 烟台 264003)
深远海养殖是海洋渔业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业态之一,对于进一步加快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进程、优化海洋渔业开发空间格局、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烟台市充分利用深远海养殖基础优势,不断推动现代渔业向深远海进军。
1.深远海养殖顶层设计不断强化 一是制定了《钢质可移动式海洋牧场平台建造技术规范》(DB 37/T 3538—2019)地方标准,印发了《海洋牧场发展规划(2019—2025年》《关于支持海洋牧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烟台市海洋牧场“百箱计划”项目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二是全力推进深远海养殖试点示范,实施“百箱计划”,深远海海域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2022年,烟台市被授予“中国深远海养殖之都”称号,逐步打造深远海养殖的“烟台模式”。
2.深远海养殖产业基础优势明显 烟台市海岸线狭长,海域辽阔,海水质量较好,全市拥有一类和二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达到99%。采取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有效改善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明显。烟台市是我国优势水产品主产区,海洋生物种类较丰富,浅海和潮间带海洋生物共1 000 多种,主要养殖种类有鲆鲽类、虾蟹类、贝类、刺参等。
3.深远海养殖设施研发基础雄厚 一是深远海养殖设施研发制造能力位居国内领先水平。烟台市作为五大海洋建造基地之一,基于海上石油平台建造经验,形成了以中集来福士、蓬莱巨涛重工等为骨干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集群。二是深远海养殖设施规模逐渐壮大。依托海工装备产业优势,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推动传统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建成大型深远海养殖设施24 座,养殖总水体突破100万米3。三是注重深远海养殖数字化发展。依托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管理平台及中集来福士“九仙云”监测平台,建设完善海洋牧场观测站,实时监测鱼的生长以及气象、水文等海洋数据。
4.深远海养殖产业链条逐渐成形 一是把好深远海养殖产品安全关。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培育深远海养殖绿色优品,开展烟台海参、鲍鱼等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质量认证,完善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平台。二是推进深远海养殖三产融合发展。打造“耕海1 号”海上“田园综合体”,推动深远海养殖与文旅融合发展。开展深远海养殖设施与运动潜水、帆船、帆板等活动协同发展的蓝色体育新模式,为深远海养殖增添新活力。
1.科学统筹谋划 深远海养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解决“哪可建”“怎么建”“建啥样”等问题。一是加强养殖容量调查。做好海域保护与利用,积极开展环境本底调查和资源状况调查,对待建海域的海洋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参数进行科学测度,全面了解深远海养殖区域的理化性质、海底状况和承载能力,为环境评价、规划制定、开发建设等提供支撑。二是研究陆基配套设施用地办法。深远海养殖目前缺乏配套的陆基设施,政府部门应统筹考虑,坚持陆海联动,探索将深远海养殖陆基配套设施纳入附属设施农用地范畴的可行性,并研究具体办法。
2.建立健全标准 随着从近浅海向深远海、从单一向多元、从传统向现代的加快转变,现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对深远海养殖设施及休闲海钓渔船等均未明确管理规范。一是作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烟台市应创新健全相关规范标准,以深远海养殖设施为切入点,开展相关规范标准确立问题的研究,先行推出符合发展需要且较为成熟的规范和标准,满足企业创新发展需求,为全省乃至全国贡献烟台力量。二是集中专项破题。把深远海养殖设施建成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渔业综合体是大势所趋,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尚存阻力。围绕配套码头建设规范和客运资质认定标准问题,应加大统筹协调力度,需开设绿色通道的尽快进行开设,让企业感受到“保姆式”服务。三是明确管理职责。目前对多功能海上综合体管理没有提出明确部门分工,不利于管理。应充分借鉴海南、湖南等地有关休闲渔业和船舶管理的经验做法,研究具体指导意见,明确管理主体、理清职责权限、规范申办程序。
3.强化科技赋能 科技创新是引领深远海养殖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是应持续加强“引”。以现有的“双招双引”机制为基础,不断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激励奖励力度,在追求“质”的同时不忘“量”的积累,瞄准高校、资金、项目、技术、专家、人才等集中用力招引。二是全力以赴“研”。发挥“中集来福士”“绿叶”等研发生产型企业和“蓝鲸”“长鲸”等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高的海工企业优势,整合各方力量,争取和安排更多重大科研专项,对深远海养殖关键技术研发等实施联合攻关,解决深远海养殖面临的“卡脖子”难题。三是积极促进“用”。成立仅两年多的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拥有可转化落地的科研成果300多项。烟台市在强调科技创新、重视发明创造的同时,更需注重从需求的视角来考虑和推动研发,将成果研发与转化应用放到同等重要的高度一并推进,通过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考核权重、发展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及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广“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养殖户”模式等方式,加快打造产、学、研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努力畅通供需渠道、加快转化进程、及早形成效益。
4.加大政策资金扶持 深远海养殖属重资产运营行业,建设投入大、经营风险高、回报周期长。近年来,中央财政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深远海养殖设施建设,为进一步坚定企业信心、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应继续强化政策支持。一是试点探索将深远海养殖保险纳入财政补贴支持范围。二是丰富投资主体。鼓励中集、国电投、山东海洋等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深远海养殖设施建设,发挥其资本和管理优势,将分散的养殖业(户)整合起来,共同推动烟台市深远海养殖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三是拓宽融资渠道。注重创新金融产品,改进办贷条件,提升服务质量,减轻企业负担,合理让利于企业,促进实体经济多样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