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妍,张卜匀,王新博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义县供电分公司,辽宁 锦州 1211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已经变得十分普遍,新能源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成熟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电力行业的前景并非局限于提供基本服务,而是朝着智能化和便捷化的方向持续发展。
电力系统的结构是确保供用电技术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基础。电力系统分为输电、变电及配电3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与特点。
在输电层面,电力系统的输电线路和变电站构成了电力传输的主要通道。电力线路容易受到天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如大风、雷击等都可能导致线路短路、断线等事故,从而影响系统的安全性。
在变电层面,变电站是电能从高压转变为适于配送的低压电能的关键环节。变压器、开关设备等在变电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运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电能的转换质量。变压器的过载、短路等故障可能对系统产生严重影响,使得供用电技术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在配电层面,供电网络覆盖终端用户,关系到居民和企业的正常用电。但配电线路的老化、负荷不均衡等问题可能导致线路过载,影响系统的可靠性[1]。
在电力系统的设备层面,设备的性能稳定性和工作寿命是影响供用电技术安全性与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电力系统中的各类设备,如发电机、变压器以及开关设备等,在长期运行中需要保持稳定的性能。发电机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部件,其稳定的电压输出对于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变压器则承担着电能转换与传输的任务,其绝缘性能、冷却系统以及线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因此,维护设备的性能稳定是保证电力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2]。
设备在长期运行中可能出现老化、磨损或故障等问题,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发电设备而言,定期的检修和维护是延长其寿命、提高可靠性的重要手段。而在变压器等设备方面,定期的油浸检查和局部放电检测能够尽早发现问题并进行修复,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
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模式对于保障供用电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一个高效的运行管理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故障概率,从而提高供用电技术的整体性能[3]。
运行管理模式中的实时监测技术是影响供用电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实时监测技术能够连续监控电力系统的各项参数,并将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中心,实现对系统运行状态的全面把握。这不仅有助于尽早发现异常情况,还能在系统出现问题时迅速做出反应,防止问题范围进一步扩大。先进的监测技术,如高精度传感器、智能监控系统等,能够提供更准确、全面的数据,提高系统的安全性[4]。
电力系统的布局和设备选择应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以确保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正常运行。气候是影响电力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寒冷地区,低温可能导致设备的性能下降,甚至损坏。因此,应选用耐低温材料,并设计保温措施,确保设备在极端寒冷环境下的稳定运行。而在高温地区,高温会导致电力设备过载,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因此,选用高温环境适应性强的设备,同时设计散热系统,能够有效降低设备温度,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地质条件也是影响电力系统的重要环境因素。例如,地震、地质滑坡等地质灾害可能对电力设备造成严重破坏,进而影响系统的安全性。在地震频发地区,应选用抗震性能强的设备,采取抗震支撑结构,以减轻地震对设备的影响。此外,地下水位的变化也可能影响电力设备的运行。在设计和布局电力设备时,需要考虑周围地下水位的情况,并采取合适的防水措施[5]。
针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针对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应建立应急预警系统,及时监测并预测可能影响电力系统的自然灾害,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设备受损。对于突发事故,应制定紧急疏散和救援计划,保障人员的安全。此外,在电力系统设计中,还可以采用分布式布局,将关键设备分散安置,降低单点故障的风险,从而提高系统的抗灾能力。
智能化技术作为当前的热点领域,给电力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对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分析,从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和规律,进而预测设备的潜在故障。通过预测性维护,可以在设备出现故障前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避免突发故障对供电系统的影响,提高系统的可靠性[6]。
在引入智能化技术时,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安全性测试。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评估体系,可以对新技术的性能、可靠性以及潜在风险进行定量分析,从而避免未经充分验证的技术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这种监管体系应该是持续的,以便在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和更新,保障技术的稳定应用。
在推进智能化技术的同时,需要培养专业人才,掌握相关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只有在人才队伍稳定的支持下,才能不断推进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此外,还需要持续的投入和研究,以保持技术的前沿性和领先性。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使智能化技术在供用电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7]。
建立健全的运行管理体系是确保供用电技术安全性与可靠性的重要保障。在这方面,分布式控制系统成为关键技术。传统的中央集中控制模式存在单点故障的风险,而分布式控制系统将控制功能分散到多个节点,实现系统的分级监控和控制,从而提高系统的抗故障能力。通过在关键节点引入智能传感器和执行器,分布式控制系统能够实时获取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智能化控制各个设备,以应对不同情况下的变化[8]。
智能化运维平台通过整合各类数据源,综合监测和分析电力系统的各项指标。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运维平台能够对电力系统进行智能分析,预测潜在故障,及时发出预警,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此外,运维平台支持远程操作,运维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远程监控和控制电力系统,避免人工操作的风险,提高运维的效率和准确性。
运行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直接影响着供用电技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运行人员应接受系统化的培训,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原理、设备结构以及工作流程等方面的内容。培训还应重点关注工作人员应急处理能力的提升,包括灾害事故处理、设备故障应对等。运行人员需要熟悉各类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流程,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9]。
在系统规划与设计阶段,应考虑采用冗余配置,确保某一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够无缝切换至备用设备,实现系统的连续供电。通过增加冗余设备,如备用变压器、备用开关等,可以在主设备故障时快速切换至备用设备,从而避免停电事故的发生。这种冗余配置可以通过多级备份、冗余通道等方式实现,保障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例如,当某电力系统的主变压器发生故障时,备用变压器能迅速接管,确保系统持续供电。这种设计能够有效降低设备故障对供电系统的影响,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引入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实现对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通过大数据分析来预测设备故障,并进行智能化维护,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传感器技术可以实时采集设备的运行参数,如温度、电流、振动等,通过监测这些参数的变化,尽早发现潜在故障。将传感器数据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可以建立预测模型,准确预测设备故障的可能性,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避免设备突发故障。
根据设备的实际工作状态和负荷情况,优化维护计划,避免不必要的维护,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例如,通过对发电机的振动、温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结合大数据分析,一旦预测到可能出现的故障,技术人员就需要在合适的时机进行维护,以此来避免严重的设备故障和停电事故[10]。
我国经济发展与电力发展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为了确保电力项目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相关从业人员需要高度重视电力系统的建设,并了解影响供用电技术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因素。这样可以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提高供用电技术水平,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质量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电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