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舐食铜铁及竹骨的稀有动物

2023-04-23 19:39潘铭基
月读 2023年4期
关键词:尔雅大熊猫熊猫

大熊猫是熊的一种。2009年,中国大猫熊基因组测序研究项目完成。是次测序涉及了大猫熊的二十一对染色体上的二万多个基因。研究结果显示,大猫熊是熊科的一个种,并且与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物种中狗的基因组最接近。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熊猫属熊科,让我们先看看“熊”字:

许慎《说文解字·熊部》:“熊,兽似豕。山居,冬蛰。从能,炎省声。凡熊之属皆从熊。”许慎指出,“熊”是会意兼形声字。豕是小猪,在我们看来,熊和猪似乎一点也不相似。虽然二者都是哺乳动物,但熊是食肉目熊科动物,猪则是偶蹄目猪科动物,两者并不相近。今所见熊科有八种,分别是美洲黑熊、北极熊、棕熊、黑熊、马来熊、懒熊、眼镜熊、大熊猫,因此大熊猫属熊科自无可疑。上文言大熊猫的基因组测序与狗的基因组最为接近,也可以在《尔雅》里找得端倪。《尔雅·释兽》云:“熊虎丑,其子,狗;绝有力,麙。”意谓熊虎一类的动物,幼仔称之为狗;极其强壮有力者称为麙。熊的幼子称之为“狗”,不就与大熊猫基因测序谓与狗之基因组最为接近颇为相似吗?结合《尔雅》与现代基因组测序之结果,大熊猫属熊科动物,殆无可疑。

大熊猫大概在距今三百万年以前已经出现,主要分布在东南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北及北京周口店,南达越南、泰国和缅甸北部等地。在《尔雅》里亦有其踪影,古人对大熊猫如何称呼,或以之为“貔貅”。《诗·大雅·韩奕》“献其貔皮”;《尔雅·释兽》:“貔,白狐。其子,豰。”郝懿行《尔雅义疏》援引众多书证,以见貔当为猛兽。据郝氏所举,貔生性凶悍,能食母猴,出于北国,似与大熊猫之本性差异颇大。在一般情况下,大熊猫性情总是十分温顺,初次见人,常用前掌蒙面,或把头低下,不露真容。大熊猫很少主动攻击其他动物或人类,在野外偶然相遇之时,总是采用回避的方式,故与猛兽并不相同。但到了繁殖季节,雌性熊猫会发出呻吟、低诉、咆哮声;雄性熊猫则会为争夺配对的雌性互相追逐、争斗。雄性熊猫甚至会杀死幼兽。但熊猫繁殖季节很短,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的应该都是它温顺的一面。因此,熊猫不可能是凶悍的貔貅。

《诗经》还有另一记载,《大雅·皇矣》言“貊其德音”,当中的“貊”也可能是大熊貓。据《康熙字典》所载,“貘”字《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莫白切,音陌。可知“貊”与“貘”相通。《尔雅·释兽》:“貘,白豹。”郭璞注:“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或曰豹白色者别名貘。”郭璞所注与大熊猫之特征颇为相似,“似熊”自不在话下,上文已论大熊猫属熊科。“小头”,大熊猫的头似乎不小,然观其与身体相若,谓之为小亦可。“庳脚”,即矮脚,与大熊猫体态相同。“黑白驳”,即黑、白二色相间,亦与大熊猫同。舐食“竹骨”绝对可以理解,此乃大熊猫日常最多食用的植物。“舐食铜铁”却有点教人匪夷所思。如果“貘”便是今天的熊猫,那么熊猫可以吃铜铁吗?当然不能。可是在旧典里似乎可见貘能吃铜铁。题为西汉东方朔所撰之《神异经》,其云:“南方有兽焉,角足大小形状如水牛,皮毛黑如漆,食铁饮水,其粪可为兵器,其利如钢,名曰‘啮铁。”(《太平御览》卷813)清代袁枚《新齐谐》卷六云:“房山有貘兽,好食铜铁而不伤人,凡民间犁、锄、刀、斧之类,见则涎流,食之如腐。城门上所包铁皮,尽为所啖。”东方朔的“啮铁”便是吃铁的异兽,不过它有角,与大熊猫未必相似。至于袁枚所论,貘兽真的非常喜欢吃铁。今天,大熊猫能否吃铁呢?1981年8月,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一只名叫莉莉的七岁大熊猫,在用膳时将盛载饲料的铁盆咬成碎块而吞下,及后在其粪便发现碎块。大抵大熊猫为了补充盐分,有时候会闯进村民家舔食铁锅里的残余盐分,人们才误以为是在吃铁。平情而论,任何动物都没有可能吃铁,熊猫也不例外。此外,郭璞还指出,貘的皮毛具有“辟湿”功效。成年大熊猫的毛发是比较硬的,大抵也具有这种“辟湿”的功能。根据以上的几种特征,赵振铎《郭璞〈尔雅注〉简论》指出“前一段描写的正是今天的大熊猫”。赵说是也。准此,《尔雅》的“貘”与今天所见大熊猫最为相近。

唐宋之后,文献所载的貘,基本上只见于中国西南地区。这个情况也与今天大熊猫见于四川相同。当然,貘也只能说是与大熊猫比较接近,不可能百分百地保证必为大熊猫。有些记载近乎神话,与现代人眼里的大熊猫全然不同。宋代罗愿《尔雅翼》云:“貘,今出建宁郡,毛黑白,臆似熊而小,能食蛇,以舌舐铁,可顿进数十斤,溺能消铁为水。有误食针铁在腹者,服其溺则化。……今蜀人云峨眉山多有之。”可见时代愈后,大熊猫愈益厉害,它不单可以吃铁,食量颇大,多达数十斤;且吃其便溺,更能帮助误吃针铁的人把针铁排出体外。相较而言,食蛇只是其次。这里的描述非常符合中国古代传说愈演愈烈的发展原则。

或许有人会以为《尔雅》的“貘”,更接近我们今天习见的马来貘,其实不然。马来貘分布在低海拔的热带雨林,吃素,外形上最重要的特征是吻与象鼻。这些都与以上《尔雅》郭璞注、《神异经》《尔雅翼》等有着明显的分别。

如果大熊猫便是从前的貘,那么它何以会被称作“大熊猫”呢?时间是1869年,地点是中国四川西北部的宝兴县,法国传教士谭卫道(Armand David)发现了大熊猫,当时命名为“黑白熊”。谭卫道原想将此熊运回法国,惜大熊猫在成都已死于舟车劳顿,谭卫道遂将其毛皮制成标本,并运送至法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经鉴定后,确定为欧洲自然历史博物学中从未记载的新物种,遂命名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猫熊),可见“猫熊”本为外来词。台湾至今仍以为此称之,台北市立动物园大熊猫居住的地方,便称之为“大猫熊园”。称作“熊猫”,有说是因在民国时期展出动物标本之时,有人将从右向左书写的“猫熊”二字反方向读所致。当时,大会采用流行的国际标准由左到右书写,分别注明了拉丁文和中文,中文的写法是“猫熊”;但中国人的写字顺序还是习惯由右到左,故遂念为“熊猫”。动物学家夏元瑜有另一种看法,在他的作品《生花笔》里,指出猫熊不幸在几十年前报上初次发表新闻的时候,偶然被排颠倒了,成为熊猫。究竟哪一种才是正确呢?文献不足征,只得阙如。

“猫熊”何以变成“熊猫”?尚待查证,但其侵占了原本的猫熊,却是铁一般的事实。1821年,英国生物学家托马斯·哈德威克(Thomas Hardwicke)第一次发现小猫熊,报告的名称是《描述一类哺乳动物新种族—位于尼泊尔和雪山之间的喜马拉雅山峦处》(Description of a new Genus of the Class Mammalia, from the Himalaya Chain of Hills Between Nepaul and the Snowy Mountains)。当时提出小熊猫的名称是Wha,取其象声之意。1825年,法国动物学家弗列德利克·居维叶(Frédéric Cuvier) 在《哺乳动物自然历史》(Histoire Naturelle des Mammifères)中首次使用了学名“Ailurus fulgens”和俗名“panda”以命名小熊猫。尼泊尔语Poonya是对小熊猫的称呼,后来英语口语化成了Panda、Cat-bear 或是Bear-cat,1901年首次被移用来指与之相似、同样有条纹状毛皮的大熊猫。结果,大熊猫借用了panda,小熊猫便顺理成章地命之为lesser panda,久借不归,今天已习以为常了。

大熊猫现在是“易危”动物,大熊猫的生存受到什么威胁呢?人为的因素自是不在话下。人类的捕猎,致使大熊猫数量减少。此外,过度砍伐森林、垦荒耕种等,严重侵占了大熊猫的栖息地。很多人認为,要不是政府花费大量资源加以保育的话,大熊猫早就绝种了。何出此言呢?成年大熊猫的发情期很短,尤其人工饲养后发情更为不易,一年里雌性大熊猫的发情期只有几天。香港海洋公园的大熊猫盈盈、乐乐自2011年起连续多年尝试交配生产,可是都以失败告终,在新闻报导里也出现不少假怀孕的消息。而且,即使怀孕生产,熊猫幼崽太弱,容易夭折,都构成了大熊猫的数量稀少。不能不提的是,大熊猫虽然是杂食性动物,具备吃肉的条件,可是它们却几乎吃素,以竹子、胡萝卜、窝窝头等作为其主要粮食。食性专一化,限制了大熊猫的生活范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严复《天演论》的译文;原文来自达尔文(Charles Darwin),其言“It is not the strongest of the species that survive, but the one most responsive to change”。显而易见,大熊猫根本适应不了世情的变化,灭亡绝种本来是毫无疑问的。应然和必然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关系,如果人类可以将大自然环境加以改造,变回适合大熊猫生存的状态,或许正好代表了人类保护大自然的终极胜利 !

(选自《汉字里的动物世界》,中华书局出版。有删节)

汉字里的动物世界

作者:潘铭基 著

出版时间:2021年6月

定价:36.00元

潘铭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研究所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伍宜孙书院辅导长。研究领域:儒家文献、汉唐经学、历代避讳、域外汉籍、博物学等。

本书乃作者为儿子开启童蒙,以深厚的学养与真诚的童心,从《说文解字》《尔雅》切入,旁征博引《山海经》《史记》《汉书》及先秦诸子书,冶古今中外于一炉,合类书、字书神话传说于一编,分二十五个类别,汇诸书相关记载,仔细发掘,精当解读,与虫鱼鸟兽对话,天然趣味。是书详考证、辨疑似、明人伦、示劝惩,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乃动物之大观园、亲子之良读物也。

猜你喜欢
尔雅大熊猫熊猫
我们都爱大熊猫
大熊猫
我爱“熊猫”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大熊猫也消暑
萌萌哒熊猫
萌萌哒熊猫等
水中大熊猫
我与熊猫的二十年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