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亨林
摘 要:少年强则国强,科技兴则国家兴,科学技术对于国家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来说意义重大。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让科学的种子在当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并成长结果,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终极目标,也是小学科学教师的首要责任。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基于新时代背景,创新小学科学的教学策略,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出小学科学的最大育人价值,为小学生提供一个科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的有效桥梁,从而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基于此,文章针对新时期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有效性展开相应的探索和研究,并提出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课程;教学策略;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06-0246-03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需要优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加侧重于强调小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如何在学习过程中优化其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科学精神,形成科学学习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在我国社会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由此也会对人才提出更高的标准及要求,要求教育工作需要和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在核心素养中大背景下,教师需要通过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发挥出小学科学教学的最大价值,为学生后续的学习生涯和步入社会奠定有利基础,在小学这一阶段并形成良好的科学意识,可用科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和现象,对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
1.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最大的特征在于综合性,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形成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改中明确提出,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从传统的三年级开课转变为一年级开课,也从原本的自然课转变为科学课。而出现这一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是我国在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针对科学课程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日渐增加,教育领域已经开始清晰地了解到小学科学课程本身具有的教育价值。然而就现阶段小学科学的实际教学现状来看,还面临大量问题有待解决,其中存在的教学问题除了导致教学效果不足,降低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也与我国新更改教育标准及要求有所脱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未提高到首要地位,未能注意实验环节和操作环节的重要价值,大多数是以理论讲解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工作,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脱节,这样的教学现状,无法优化小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学校和家长未对科学课程给予关注和重视,导致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和积极性,在课堂学习时较为被动和消极,这些因素的大量存在,都会导致学生无法形成科学核心素养。
2.小学科学教学问题的影响因素
(1)小學科学任课老师科学素养有待提升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个别学校还未配置专业化的科学任课老师,大多教师源自外聘,还有一部分科学教师是由其他学科转岗而来,无法保障科学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部分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将科学知识的理论讲解作为重点内容,未能综合新课标教育要求来推进教学工作,未能展现出科学实验活动对于课程教学的辅助价值,学生只能对其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被动化的机械记忆,无法感受到科学学习的趣味性,不能牢固掌握课堂知识,无法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目标也未达到。
(2)教学设备与教学资源不够充足
相较于其他课程,科学这门课程本身较为独特,除了具备一定的理论性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小学生年龄较小,相较于理论知识学习,更加侧重于观察和动手操作。但是结合实际,个别学校由于资金有限,实验室未能配置,尽管部分学校已经配置科学实验室,但是由于其器材不足、教室规模较小,仍以教科书和参考书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资源。
3.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1)在实验中习得探究方法
一是引导学生展开科学联想。实验活动将会更为具体地指向某个猜想,并以检验的方式验证猜想的正确性。猜想并不是简单的臆测,而是具有一定逻辑性的思维探索活动,需要将已有经验和推理过程作为参照依据。因此,在进行实验操作之前,首先需要让学生进行科学联想,自主设定本级课程的实验探索目标。举例来说,在教师展开摩擦力影响因素的实验活动之前,首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并引导和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经验展开独立思考,运用教室中的生活物品进行初步感知和实验操作。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学生得出结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接触面的光滑性、物体本身的重量有关,同时有学生提出猜想,接触面越是粗糙,带来的摩擦力就越大,物体的重量越大,摩擦力也会越大。
二是通过操作感悟实验真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源头,在“行”的活动中,学生个体会获得更为深刻的切身体验,进而发现实践中的核心要素,了解更多的个性化知识。伴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学生累积的知识也会变得越来越丰富。而实验操作和实验原理,正是“行”和“知”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在操作环节进行合理安排,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感悟其中的实验原理。举例来说,在教师讲解到怎样加快溶解这一实验活动时,首先需要让学生形成科学性猜想,如通过搅拌、加热或是直接将食盐磨碎,可以让食盐的溶解过程加快。然后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环节来展开针对性的课堂实验操作,每个实验环节可以对应一个不同的科学猜想,第一个环节需要由教师进行主导,引导学生来完成。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出对比实验这一概念,并为学生说明,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称之为对比实验。学生可以综合理解对比实验,对后两个环节的实验方案进行自主化设计,并进行独立操作。在这一案例中,学生的“行”可以为“知”提供服务,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完善知识的理解层次,除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与溶解有关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提高学生动手实验的操作能力。
三是在总结中优化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观察环节和实验环节结束之后,便可以进行实验活动的经验总结。在观察和实验时,学生已经搜集到了大量的原理佐证,但是证据本身无法代表科学结论。学生需要通过思维发散,加强对证据的加工,才可以获得更为科学化的结论,用到的思维方法便是推理,即通过已知事实获得新判断。基于培养学生思维这一角度来分析,教师需要加强对总结环节的利用,优化学生的推理能力。例如可以通过对语言表述要求的分析,让学生以更为严谨的语言模式表达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及思考内容。举例来说,在教师讲解到植物的茎这节课程时,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凤仙花的叶子渐渐变为了红色。通过这一现象,教师便可以在课堂中提出这一问题:“综合已知事实,你们想一想植物茎的作用是什么?”综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一步优化答案,最终形成具有一定逻辑性的推理表述:“凤仙花的茎浸泡在红色的水中,但是叶子却变为了红色,这就代表着植物茎具有一定的水分传输作用,茎部接触到的液体可以传输到其他位置。”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推理,提高推理能力。
(2)在生活化教学中感悟科学知识
一是需要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在课堂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因此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索。例如,在教师讲解到摩擦力这节课程时,可以让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并讲讲影响摩擦力的各项因素,例如鞋底的粗糙不平、下雪天时的打滑以及冬天东北地区人们穿的防滑靴。通过现实生活来对课堂教学提供辅助,可以让学生更为深刻、直观地了解到生活中科学知识的存在,并借助科学来对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解释,学习过程更为亲切,知识也会掌握得更为牢固。又如,在教师讲解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这一课程时,可以综合生活中的炒菜放调味品来进行知识讲解,为学生提出这一问题:“明明在炒菜时,菜中和汤中已经加入了盐,但是却在吃饭时未感受到盐的颗粒感,盐去到了哪里?”通过这种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可以融入溶解知识,让学生学会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来对科学现象进行解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
二是实现实验材料的生活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大量的知识验证需要运用实验材料,通过将实验材料进行生活化处理,可以让科学不再复杂难懂,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以让小学生实现生活体验和科学概念二者之间的融会贯通。举例来说,在教师讲解到声音的产生这节课程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堂中随处可见的文具发出声音,并让学生综合其生活经验,如何让直尺和弹珠发出声音,或是让学生利用一种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通过这种实验材料的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兴趣,迫不及待地进行动手验证,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3)利用思维导图强化学生逻辑能力
思维导图是帮助学生表达个体思想时的重要工具,通过思维导图可以为学生搭建更为形象直观的学习平台,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更为有条理,也可以优化学生的关键能力。因此,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加强对科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感悟其中规律,优化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举例来说,在教师讲解到人体各器官之间的联系这节课程时,身体主要器官的作用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展示,并在一旁辅以文字说明。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了解到各器官之间的联系,例如吃下去的食物若是可以在体内获得良好消化,则可以帮助人的成长,吸收更多的营养,为后续的骨骼成长和肌肉成长提供充分的养料。若是牙齿不好,则会影响消化系统和人体运动。除此之外,人的运动过程会让心脏出现变化,时常运动会让心脏变得更为强大,提高肺活量,为身体提供充足氧气。
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思维导图不论是从结构还是从整体排列情况,都可以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可以将不同的知识点作为主题,先让学生思考中心,再由中心向外发射,好比是大树的莖叶相连,实现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连接。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时,知识将会变得图像化和清晰化,学习过程更为有条理,帮助学生梳理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并寻找核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个学习过程有迹可循,不在独立化的存在于大脑中。举例来说,在教室讲解完认识器官之后,则可以让学生自主绘制本节课程的思维导图,学生也会了解到,通过眼睛可以分辨物体的颜色、大小、粗细、花纹,通过舌头可以尝出酸甜苦辣,鼻子可以闻到各种气味,耳朵可以听到声音,手可以用来感知物体的粗糙度。通过思维导图,将学习过的知识以身体为中心,将各个感官作为分支向四周进行发散,可以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更为清晰。
4.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改这一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长远眼光,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组织和设计,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这就需要在了解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的条件下,明确影响课程教学问题的各项因素,并制定出更为完善的教学策略,围绕实验探究、生活化教学以及思维导图,发挥出小学科学教学的最大价值,让学生通过动手和动脑寻找科学的奥秘,进而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1]于敏敏,孙垚,刘建青.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调研——以呼和浩特市县府街小学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12).
[2]陈坚,许玉娟.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进阶与路径设计——基于小学科学和中学生物学课程教材的分析[J].基础教育课程,2022(23).
[3]马睿.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措施研究[J].考试周刊,2021(68).
[4]叶文斌,何九军,杜向辉,等.“小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途径[J].科教导刊,2022(24).
[5]杨玉佩.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小学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究——以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为例[J].创新人才教育,2022(03).
[6]卢伟平.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探究[J].亚太教育,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