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 陈雪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不难发现,要想实现社会的进步,总是离不开最新的理论成果来进行科学地指引。进入新时代,伴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演进得愈发激烈,如何在这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理论成果的指引。新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凭借自身所富有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成为洗涤大学生心灵、武装广大青年头脑的必备思想武器。实现最新理论与青年学生思想碰撞,引领青年学生塑造符合时代潮流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更是当前必须要认真完成的政治任务和时代任务。
对于每个人来说,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大学期间,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充实自己的头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担当时代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强大的助力。通过“进课堂”,用最新理论充实大学生头脑,使大学生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刻握紧解开思想迷雾,坚守时代大任的总钥匙。
在经过大量专家反复认真地修订之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最新版本作为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已经正式出版发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作为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编教材,是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在编撰过程中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编撰理念。在编撰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编委们深刻把握教育规律,在教材中特别突出教学导向,注重贴近青年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接受习惯,为满足其“进课堂”的育人要求做出了大量工作。除此之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不仅在体系层面深刻反映了新时代伟大实践和伟大变革,反映了学术界共识性研究成果,更是在内容上以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为视角,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使大学生们深知其主要内涵、逻辑结构、价值功能等,为新生一代解决新矛盾和完成新使命提供理论指导、方向指引和助力支撑。
基于此,全国各高校在推动自身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务必知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性,使之在全校思政课教学中处于正确位置并一以贯之地坚持下来。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一线的思政课教师对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着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与此同时,应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融入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其他课程中,进行课程内容创新,不断推动思政课在教学改革中实现内容上的融合提升。因此,让青年大学生在学习原生态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形成发展史等内容时,知晓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形成发展是一种必然,是历史和人民的双向选择。因此,用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不断地铸魂育人势在必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P18~19)纵观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正确地认识世界以及科学地改造世界离不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谓世界观,指的是人在一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对世界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之所以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因为人只有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才会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人民的事业当成自身的事业并为之去努力奋斗。而方法论则指的是人们在对事物形成基本观点和看法的基础上,如何处理事物的方式和方法。
当前,面对风云激荡的外部环境、艰巨无比的内部改革和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阻力,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国这艘巨轮稳步发展、实现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引来解决中国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什么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引?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为什么行?归根结底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今社会中仍旧持续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指引并推动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行进。社会发展到今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地概括出“六个必须坚持”,其作为新时代我们指导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当今社会引领中国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思想理论。除此之外,“六个必须坚持”尤其强调,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务必“坚持人民至上”,并以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历史发展到今天,正是对“六个必须坚持”的贯穿执行,中国在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作用,原因在于其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提取出来的经验总结,在科学回答“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一历史命题的基础上,为我们党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广大青年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未来的接班人,必须要认真学习、认真领悟“六个必须坚持”,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深刻理解其要义所在,在课外的实践教学中体悟践行其意义所在,最终实现知与行的有效统一。如此,“进课堂”就变成了至关重要的环节。
学海之深无以为尺,唯有入脑入心才能见成效。过往的实践结果表明,利用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进行理论学习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而,采用“进课堂”的方式,无论是理论课堂还是实践课堂,让最新理论知识更好地武装广大青年学生头脑,使其入脑、入心,便成为促使广大青年学生迅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大举措。
理论学习从来不是被动式的机械灌输,而是被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入脑、入心,并以此来指导自己之后的实践。正是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推动思政课内容创新成为首要之选。让广大青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使其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不断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必定能够事半功倍。在学习的过程中,课堂上的理论讲授不仅让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知、真信、入脑、入心,尤其是,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教学,让广大青年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信马、爱马、言马、用马、行马,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2]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能不能把其中的道理讲得深入、透彻、易懂,在活灵活现中把道理讲清楚。如此,学生在和老师的心灵沟通中,开启了心智,激扬了斗志,自觉遵守和践行“六个必须坚持”。
大学思政课同样需要以社会为基准,以时代为引导,开展实施思政课课堂内容的创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推动“三进”工作顺利推进的首要措施。
新时代教育发展要以最新理论成果为引领,为教育发展注入活力、增加底气、提供动力、指明方向。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需要实现的根本任务。“进课堂”的科学理论,对于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进程中,“培养什么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3]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我们给出的答案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4]。如此,就需要大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熏陶,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如何培养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在“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为建成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全面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立德树人措施的落地成为关键举措和战略需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借助课堂教学重要载体,推进教育朝着更符合时代潮流、承担历史使命迈进。“为谁培养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必须解决。在“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坚持为人民而教育,坚持教育为人民,打造课堂教育新使命。
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民族发展需要高校校园主阵地发挥积极作用以培养一批具有高素养、高水平的时代新人。基于课堂内容创新的“进课堂”活动,让更多青年人感悟在时代变迁过程中所形成的指导社会主义前进的伟大理论成果,让更多青年人能够一以贯之地实践,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优良效果的重要理念。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著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中国力量。在高校课堂中讲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利于使更多有素养的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升其能力和本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让更多人能够接受科学理论的熏陶,从而造就一批具有理念共识的时代新人,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新生活力,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赓续发展的新格局。
所谓“三进”,是指新时代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其中,“进课堂”是充实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课堂作为确定的场域,更为“三进”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课堂内的教学实践能够给学生提供党的最新系统性理论成果,生动形象地讲述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精髓与内核,在课堂集体学习和讨论中,不断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年学生群体之间的有效传播。教材是学生获得材料和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进教材”可以加强对学生进行知识与理论层面的教育,加深学生对新理论的了解和掌握,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提供前提和基础。“进头脑”是最终目标,用知识涵育素养,培养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人才。可以看出,在“三进”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堂是宣传党的指导思想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场所。[5]以“进课堂”为渠道,协调好“进教材”和“进头脑”的过程和渠道。新时代孕育新问题,新问题促生新举措。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通过课堂教学,使其坚定学习党最新的理论与思想,不断淬炼自身素质与涵养,成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民族的接班人。
“进课堂”是理论武装和有效实践的有机统一体,是“进教材”有效落实的具体路径,是实现“进头脑”的关键一环。通过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全面武装学生,促进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为教师在铸魂育人层面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供具体的实践路径,从而进一步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效能。
理论来自实践,并对实践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顺应历史发展、经得住考验的宝贵财富。进入新时代,为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务必要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来武装全党。广大青年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储备军,应当更加重视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而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广大学青年学生就成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背景下,“进课堂”需要创新性地融入党的最新指导思想,这不仅是国家、社会、民族对当代青年学生的强烈诉求,也是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考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内容创新的权威用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新教材的内容涵盖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围绕“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等内容体系,科学揭示了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方针政策,科学揭示了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下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科学揭示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和基本精神,体现出理论、历史、实践三种逻辑相统一,高校要及时讲好本课程,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及其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准、讲深、讲透、讲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用最先进、最适宜的理论启发大学生思想。高校思政课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既要坚持基本原理,又要探索新的理论体系。通过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最新理论成果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党的最新理论学习的时效性;积极引导学生吃透原文、细嚼慢咽,推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教育学生融会贯通、学深悟透,推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入心”;激励学生知行合一、联系实际,推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针对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问题明确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6]。对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用科学理论培养人,更要重视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人。为了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协同体系、实现课程目标精准化,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把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服务人民中实现自己的价值。[7]如何更好地推动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在协同育人方面发挥更好的效用,需要积极尝试各种有效方式,促使广大青年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可以接受科学理论知识,在社会这一更加注重实践的大课堂中也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学校里的思政小课堂是青年学生进入社会大课堂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大学中的必修课程,在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开展思政课堂的集体讨论,促使广大青年学生积极主动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知识进一步领悟与掌握。进入新时代之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于广大青年学生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知识又有了新的要求:学习“四史”,认识中国所处的世情、所具有的国情以及党员领导干部所呈现出的党情,深刻领会新时代我们的指导思想。[8]除此之外,广大思政课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要务必始终坚持以“六要”为基本准绳,做以学感知和以行笃信的带头人。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讲准、讲深、讲透、讲活,通过科学的理论引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夯实信念根基,从而为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大课堂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社会大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社会大课堂,不仅是理论知识的提供者,更是实践活动的开拓者,其资源丰富且生动。在社会“大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让他们唱主角、挑大梁,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从而实现真学、真信、真用,在理论与实践中真正达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礼记·学记》有言:“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教师在教学过程起着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教师铸魂育人作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了解学习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和内容,掌握“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内容,要确保真会真懂,做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六要”好教师。“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6]为此,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推动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专业的理论知识,以此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次,教师要大力发挥好主动性,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推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坚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获得材料和知识更加便捷,教师要主动探索二者之间的结合点,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结合好微信、腾讯会议、钉钉等网络教学平台,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创新“大思政”教育新路径,让思政课“活”起来。最后,为充分发挥教师铸魂育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要对自身的职称评价标准进行改革,要为广大基层教师建立和完善职称晋升的专门通道,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想尽一切有用方法来切实保障广大基层教师的个人利益。被充分调动起积极性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目标的达成上对自身应提出严格的要求,也就是说,做到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涵养德行,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同样承担着正确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历史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所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落实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应时代所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承担着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可以说,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其“进课堂”既是时代所趋,也是使命所在。通过探究其“进课堂”的价值宗旨、理论机理以及实践路径,把其内化到教学的各领域、各方面和各环节,贯穿到学生的每一步成长,有效解决学生的信仰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来更好地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觉、主动地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为新时代背景下培育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应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加强过程管理,加大保障力度,聚焦思政育人工作中的短板弱项、薄弱环节,构建一体化思政育人工作体系,通过课程内容的创新,形成规范化、常态化、可持续的思政育人模式,展现思政课新气象、新作为、新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