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晓艳 张统
资源盘活促富,让下山农民“有钱赚”;扩岗提技带富,让闲置人力“有活干”;精准帮扶助富,让困难群体“有人帮”
泰顺作为典型的山区县、7个重点帮扶县之一,许多百姓一度“穷在山上、苦在路上、落后在分散上”。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泰顺调研时,就下山搬迁作出了“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的重要指示。20年来,泰顺县始终牢记殷殷嘱托,扎实推进下山搬迁,累计搬迁超10万人。特别是近年来聚焦搬迁群众“富得起”后半篇文章,持续推动试点探索、最佳实践打造、体制机制创新,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两年增速达15%以上。
资源盘活促富,让下山农民“有钱赚”。聚焦农民搬下山后闲置的农房、林地、耕地等资源,构建“农民下山、产业上山”等模式,全力做大财产性收入。一是整合资源。有整体开发价值的村庄由村集体统一收储,零散土地通过租赁流转等方式整合,推动闲置资源再利用。近两年,低效用地再开发778亩,盘活闲置农房866幢,吸引资本投入6.57亿元。二是协作运营。以“整村运营”的导向,面向社会招募运营团队,支持企业将资金、技术、设备与搬迁群众的土地经营权有机结合,产生的收益由村民、村集体、企业三方分红。比如,大溪源村围绕打造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做深“蝴蝶经济”,202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28万元,比上年增长了5倍。三是融合发展。“一地一策”探索“农业+文化+旅游”多元融合发展模式,持续拓宽增收路径。比如,左溪村持续打响“最美畲村”畲族风情旅游品牌,下山村民每家每户开起民宿,年收入超过20万元。
扩岗提技带富,让闲置人力“有活干”。切实解决“下山没活干”“技能跟不上”等搬迁群众就业问题,提升劳动性收入。一是精准画像。以收入构成清、就业意愿清、技能水平清等“八清”为导向,形成搬迁家庭“一户一画像”。上线“搬富通”应用,打通民政、人社等20多个职能部门、300多个指标数据,为企业、项目、求职者提供信息交流平台。二是技能培训。精准建立市场“急需紧俏”技能清单和搬迁群众就业培训需求“两张清单”,搬迁群众免费享受30余项个性化技能培训,近两年累计培训2万多人次。培育“六个一”特色农业体系,积极发挥科技特派员、“土专家”等领头雁作用,开展师徒式的专业技能培训,努力把搬迁群众培养成“农创客”。三是就近就业。推动产业园区与搬迁小区“两区共建”,累计帮助超1.7万搬迁群众在“家门口”顺利就业。因地制宜打造搬迁群众“15分钟”就业圈,在59个小区周边就近布局2个零工市场、100家共富工坊、134个来料加工点,带动人均月增收达2000元。
精准帮扶助富,让困难群体“有人帮”。关注搬迁人群中的困难家庭,健全帮扶体系,带动增收致富。一是政府托底。出台强村富民25条、惠农强农100条等政策,针对搬迁群众中的低保、低边、特困、残疾人等家庭,推行“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机制。比如,开展抱团投资山海协作等帮扶项目33个,带动500余搬迁户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二是企农融合。推行“订单农业”“三包三联”等模式,推动亿联、山友、一鸣等龙头企业和村集体签约,每年为搬迁群众提供岗位超1万个。三是慈善参与。发动慈善组织、乡贤泰商等力量,依托乡贤公益等模式,积极为困难搬迁群众优先帮销农产品、提供就业,累计帮扶超2.6万人次、发放各类善款超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