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玉彬 徐丹枫 谢建新 何勇
硬膜外麻醉是产科无痛分娩的主要麻醉方式之一,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术后拔管困难导致硬膜外导管残留在椎管内临床很少见,一般当硬膜外导管拔除遇到阻力时,施以连续和稳定的作用力均能顺利取出导管。如果尝试多种办法仍无法拔除时,需要考虑导管卡压或者扭结等原因,手术是取出导管的选择方式之一。本次研究报道1 例患者硬膜外麻醉后导管取出困难,最终手术取管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性,26 岁,因“无痛分娩后硬膜外导管拔除困难1 d”入院。患者1 d前于外院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无痛分娩,分娩过程顺利,但术后硬膜外导管扭结卡压拔除困难,遂转诊我院。外院入院记录:患者因“停经39+2周,下腹阵痛3 h”于2022 年1 月20日入院。产科查体:患者身高160 cm,体重72 kg,衔接:入盆,胎位左枕后,胎心音136 次/分,先露头,宫缩规则,胎膜未破,产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于2022年1 月25日6时10 分行硬膜外麻醉下无痛分娩,8时10 分经阴道分娩一活婴。麻醉过程:取左侧卧位,于腰2~3椎体间隙直入法穿刺,因多次穿刺入针困难,改为旁正中入法,在原穿刺点旁开1~1.5 cm 处进针,顺利突破黄韧带,有明显的落空感,予注射器回抽无脑脊液流出,遂向头端置管,开始稍有阻力,经调整后置管成功,然后退出硬膜外穿刺针,置入导管深度5 cm,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无阻力,导管通畅,分娩过程中麻醉效果满意。外院手术记录:2 h后产妇顺产,取原左侧卧位拔管,拔出2 cm 时感阻力明显,向管腔内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阻力较大,回置管芯,无法置入,再次缓慢向外拔管,导管变细、变长,无法拔除,嘱患者放松,调整体位尽量使腰椎后弓,局部注射2%利多卡因放松肌肉,仍无法拔除。遂将导管距皮肤10 cm处剪断,妥善固定。CT检查提示:腰2椎体右侧硬膜外导管扭曲形成结扣卡压。产科医生与患方沟通同意后转入我院脊柱外科。我科于2022 年1 月26日全麻下手术成功取管。手术过程:沿导管走向,切开腰背肌筋膜,逐层分离至横突基底,咬骨钳松解腰3上关节突及腰2横突基底间隙后顺利拔除导管,发现导管迂曲扭结、卡痕明显。
硬膜外麻醉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是分娩过程中最常用的镇痛技术。硬膜外麻醉后导管取出困难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据报道其发生率为0.0012%~0.005%[1,2]。在置管和拔管时均可能会使导管发生移位,有研究显示硬膜外导管可移至脊柱的不同区域,甚至导管会经椎间孔移至椎旁肌间隙中,而不引起明显的神经症状[2]。当发生硬膜外导管拔除困难时,首先可行CT检查明确导管所在的具体位置,若置入的导管不显影,可向导管内注入造影剂进一步明确导管是否扭曲打结[2]。硬膜外导管取出困难的常见原因如下:①导管卡压:老年患者黄韧带钙化、骨质增生等脊柱退变[1];各种原因引起的椎旁肌肉、韧带强烈收缩或痉挛;体位不当导致棘突间隙无法充分打开。②导管打结:当导管置入深度≥5 cm,会增加缠绕的可能性[3]。也有报道认为导管置入深度≥4 cm 时是导管打结的危险因素[1]。由于怀孕、肥胖、高龄、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解剖异常等原因,导管可能与神经根、腰背肌筋膜、椎弓根、横突和小关节突等缠绕打结[1]。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导管会被卡入上下椎板间隙、小关节突关节内、骨化的黄韧带当中,常见的取出措施如下:首先将患者恢复至穿刺时体位,或协助患者采取侧屈位,尽量使身体后弓,增大棘突间隙,并施加连续和稳定的牵引力牵拉导管;于导管内注入无菌冰盐水,增强导管的可塑性和抗拉强度,边注边拔;导管周围注射局麻药使肌肉松弛再缓慢牵引;导管内插钢丝管芯,增加导管受压部位的强度,再将导管与钢丝一起牵出;在中心静脉包内扩张器的辅助下尝试取管;气管插管下静脉推注全身肌松药,松弛肌肉[4]。如果上述几种方法均不能拔除,可保留导管24 h或者数天,待导管周围组织发生炎症软化,再尝试拔管;必要时手术切开取出。
有研究认为在成人中,残留于硬膜外腔的导管,在不引起明显的神经症状的前提下,不需要外科手术取出,仅建议有神经症状时进行手术;然而在儿童中,由于受到生长发育的影响,残留于体内的导管可能会引起神经症状,建议手术取出[1,5]。本例患者尝试了多种方式仍然无法取出导管,最终在全麻下手术顺利取出,患者术后无明显不适。术后观察导管发现:导管在距头端3 cm 处有明显的压痕,导管呈“圆圈形”扭曲成结。本次研究也有不足之处,患者导管取出困难第2 天时,就予手术取出,不仅对患者的腰背肌筋膜等正常的组织结构造成了破坏,还增加了患者的手术风险。可继续观察数天后待导管周围软组织发生炎症软化,再尝试拔管。
综上所述,硬膜外导管取出困难在临床中比较少见,在采取多种非手术方法仍无法取出时,手术是一种选择方式,但需谨慎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