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平,陈广桂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0)
G328 国道东起江苏省南通启东市,西至湖北省老河口市,是途径江苏省的一条重要的交通大动脉。扬州地区G328 产业创新走廊总长约65 km,南北宽约5 km,总面积约325 km2。2021 年2 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构筑区域创新高地”“推进宁镇、宁扬产业创新协作”。加快对G328 产业创新走廊建设有利于扬州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扬州更快地融入南京都市圈[1]。
目前,扬州G328 产业创新走廊主要存在着以下四方面的困境。
G328 产业创新走廊集群效应不显著,产业布局交叉严重。经过30 年的发展积累,各大园区都在不断招商引资发展新兴产业,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搞各自的四大产业、五大产业,导致G328 产业创新走廊上各园区产业交叉严重、集聚度较低,在招商引资中内耗严重。针对这种现象需要建立高效的区域协同机制,整合现有资源禀赋以及未来的产业等要素进行产业布局。
企业研发强度是指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比值,研发强度越高,说明该企业对科技投入力度越大。这个数据,对于成长型科技企业非常重要。截至2021 年年底,G328 产业创新走廊的企业研发强度均值仅为0.75%,扬州地区A 股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2.7%,而同期华为的研发投入强度为22.7%,南通市微型逆变器行业龙头企业昱能科技的研发投入强度为16.8%。
由于普遍性的产业科技含量低,G328 产业创新走廊的产业布局类似在摊大饼,虽然每年开票额在上升,但亩均税收以及整体税收却上不来,产业创新走廊整体盈利水平在不断下滑。以沿线邗江区为例,整个“十三五”期间,G328 产业创新走廊的税收增幅仅为5%,每年平均增长1 个百分点。
目前,扬州市科技管理系统对各县区的科技工作指导力度还不够强大,科技管理力度偏软。各县区以及各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基本在各自为战,不能形成合力,组织力比较弱。各单位对于高质量发展所必须的科技赋能缺乏格局、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科创核心区是科创功能发挥的重要条件,配套着各项重大的科创政策。目前来看,扬州科创核心区的工作亟待展开。扬州市可以通过G328 产业创新走廊的建设,带动形成扬州市科创地标核心区,并完善各项支持政策,加速扬州市科创产业的实质性飞跃。
南京市的科技资源禀赋相当强,截至2021 年,南京市完成科技发明专利21 584 项,在江苏省所有地级市中排第一,科技发明专利数量超过排名第二名的苏州市1/3。而同期,扬州市仅仅完成科技发明专利1 952 项,科技发明专利数量不到南京市的1/10。南京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为7 812 家,扬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数仅有1 589 家,G328 产业创新走廊上高新技术企业数不到1 000 家,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数是扬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数的近8 倍。另外,通过对比宁扬两市其他科技指标,都说明G328 产业创新走廊虽然自扬州市延伸至南京市,但南京市和扬州市两市间并没有构建一套高效科技扩散机制,南京方向的科创资源并没有实现沿着G328 产业创新走廊向扬州市高效扩散的发展目标[2]。
G328 产业创新走廊上缺少一个标志性的科创核心区,对于创新经济而言,同样也缺少一个创新标志物或者创新标志地。扬州市没有专门整合出一套普遍适用的创新制度,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以吸引和消化来自南京等地的相关专业人才和科技成果流动。
开放是一种思维态度,通过打造G328 产业创新走廊,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江苏省1+N 的规划和政策体系,协同联动长江城市群,以G328 产业创新走廊建设引领扬州市域一体化建设、积极对接宁镇扬区域一体化、加快融入南京创新城市群。
加快构建扬州特色现代产业集群,重点提升“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竞争力,即巩固3 个千亿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型电力装备产业);转型提升2 个500 亿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高端纺织和服装产业);做大3 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食品产业);培育1 个航空发展产业集群。
依托扬州市世界宜居城市的品牌定位,营造扬州科技城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建设创业创新人才首选地,深化实施“扬州人才计划”,打响“扬州绿扬金凤”品牌,突出需求导向、促进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常态化开展“才聚扬城”的专题活动。
建设G328 产业创新走廊,要坚持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落实《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产业科创名城科技支撑的政策措施》,在扬州市科技计划中增设科技人才“揭榜挂帅”和“碳达峰碳中和”专项,对园区培育省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项目和建设省产研院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给予配套支持等。
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意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分级分类推动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智改数转”,培育数字生态体系,夯实智能制造基础,为G328 产业创新走廊高水平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的支撑。
一个成功的产业创新走廊,必须有其明确的核心区所在[3]。G328 产业创新走廊的核心区必须和扬州市现有的科创资源紧密结合,同时又要具有强地标性以及明显的首位度。要能体现高端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打造出扬州市产业技术创新的“中枢”和“内核”。
经过项目组前期调研发现,G328 产业创新走廊最理想位置是在G328 路南、扬溧高速西侧,201县道以东、S356 省道以北的区域,该区域可以作为扬州科创产业的“发动机”。G328 产业创新走廊前期面积约10 km2,未来,规划面积可能要达到30 km2左右,实现宁扬两市的地理、产业和科创深度融合。规划期限近期到2025 年,远期展望到2035—2050 年。
以南京紫东科创城为例[4],该项目在建设期内的建设总投资200 亿元,其中,拆迁等前期投资10 亿元,路网、绿化、水电等基础建设20 亿元。中期项目投资成本主要是四大功能区建设成本,大约在150 亿元。后期成本主要是人才环境配套成本,约20 亿元。紫东科创城建成后,财政每年将继续投入2 亿元作为科研经费、1 亿元作为人才引进补助。目前,紫东科创城每年给南京市带来的经济回报率要远远超过每年的财政投入,仅土地一项,就实现了土地增值2 500 亿元以上。国内科创走廊项目如太湖湾科创带,总投资在300 亿元以上;G60 科创带总投资在500 亿元,其中嘉兴科创城就投资150 亿元。
以上科创走廊项目为扬州产业创新走廊的投资提供了积极的参考。对标南京紫东新区,扬州G328 产业创新走廊总投资也应该在200 亿元。其中,政府前期投入不超过10 亿元。扬州G328 产业科创走廊的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投资资金的参与,政府投资主要是在项目前期,到项目后期功能区建设时主要就是企业投资资金的参与[5]。政府投资为一般公共财政支出和政府专项债资金,而科创核心区建成后会给地方政府带来丰厚的土地增值以及大量产业税收和就业机会。
扬州要立足世界高度、未来眼光、现代化标准,充分利用好南京镇江优势资源和“南京都市圈”的支撑机制,加快功能塑造和创新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一核、两带、两毗邻区”的G328 产业创新走廊,使之成为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创新走廊。“一核”,即科创核心区,规划中未来的G328产创城。“两带”,即高新产业集聚带和协同创新示范带。高新产业集聚带是指聚焦集成电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汇聚技术水平高、投入强度大、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和项目;协同创新示范带是指加强与南京、镇江等创新力源头城市的对接联动,加快高校、科研院所在示范带内的空间聚合、资源整合、设施汇合、文化融合,努力打造江苏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和南京都市圈科创中心的副中心,进一步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的新引擎。“两毗连区”,是指在仪征市和邗江区分别针对紫东科创城以及镇江大学城建设两个毗邻区。仪征毗邻区可以放在枣林湾西侧,与南京紫东新区通过长江四桥紧密相连,直接接受南京紫东科创城的科技扩散;邗江毗邻区则可以放在瓜州,和镇江之间通过润扬大桥相连接,吸引来自镇江的科技扩散。
建设G328 产业创新走廊过程中,要锚定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突出项目引领、载体建设、政策驱动、环境营造,全力推动产业科创和科创产业双向发力,经济转型、动能转换,突出科技协同[6]。对于建设G328 产业创新走廊,除了一般性的保障措施外,还需要完善下述政策方案。
1) 政府出台综合政策,对G328 产业创新走廊核心区(产创城) 以及毗连区的土地指标、人才引进、产业落户、税收、奖补、生活配套等做出制度性安排。
2) 对G328 产业创新走廊涉及的园区等做出界定,对相关园区责任、义务、享受政策等做出明确安排。
3) 制定扬州市科技地图以及产业科技图谱,标出科技图谱中对标的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科技协同对象。
4) 鼓励驻扬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加强科技输出,对相关院校以及研究所进行发明专利考核,要求相关院校主动组建科研团队结对G328 沿线主导产业,承接结对相关产业的科技保障,每年部分新增财政科技支出与科技产出考核相挂钩。
5) 建议在邗江区瓜洲镇和仪征市青山镇分别组建G328 产业创新走廊下的两个宁镇扬毗邻区,毗邻区的性质为合作示范区,分别对接毗连南京江北新区和镇江润州区,两个县区政府按照2021 年12 月18 日第一次南京都市圈商务专委会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的《南京都市圈商务合作框架协议》 精神,分别签订毗连区合作示范协议。
6) 其他产业园区以及核心区扬州科创城需按照2021 年12 月18 日第一次南京都市圈商务专委会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的《南京都市圈商务合作框架协议》精神,积极与南京相关园区签订伙伴园区共建协议,加速产业整合以及资本、科技的流入。
7) 针对性地跟南京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实现科技落户扬州,赋能扬州科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