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仁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 沈阳 110854)
一直以来,印章在我国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甚至是作为一种官方的认证,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也正因印章印文在我国具有特殊的意义,印章被广泛使用在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随着经济犯罪和民事纠纷案件的不断增多,文件检验人员对票证、收据、合同等文件上的印章印文的检验也日益频繁,而这些检验过程大多为印章的种属认定、印文的同一认定以及印文形成时间的检验等。
国外的印章使用不如国内普遍[1],因此国外对于印章印文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理化分析,检验印章印文的形成时间、朱墨时序以及油墨成分检验等。由于我国的印章使用历史悠久,且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因此国内对于印章印文的研究是比较深入的,不仅包括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理化分析,还包括对于印章印文的形态学研究。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印章的制作方法层出不穷,例如手工雕刻法、机械雕刻法、激光雕刻法、腐蚀法、光敏法等,各种各样的材料也用于制作印章,印章的种类逐渐丰富,能充分满足人们个性化和规范化的使用需求。然而一些违法犯罪分子也可能会将印章应用到非法活动中,例如私刻印章伪造证书、合同等违法行为。而且随着通过扫描、拍照等方式获得的印文清晰度越来越高,使得伪造印章与真实印章在规格性和细节性特征上极为相似,Li Chi-Keung 等[2]通过实验得出当原始印文清晰度较高、印章制造水平较高的条件下,是可以通过原始印文完美复刻出印章的,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文件检验人员的工作难度。因此,如果能从印文特征上判断印章种类,将会大大提高印文鉴定的效率和准确性。
2.1.1 手工雕刻印章印文
手工雕刻印章所用材料多为石料、木材、橡胶等,该类印章的质量高低取决于刻制人的水平。手工雕刻印章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印文文字交叉部位和五角星上一般留有过刀痕迹,以及文字呈形体不够规范、文字线条形态不一、粗细不均的手写体。
除此之外,不同学者认为手工雕刻印章还具有其他的一些特征。王世全等[3]认为手工雕刻印章还具有印面图文排列、整体布局体现刻制人个人雕刻习惯与风格的特征。王闯[4]认为手工雕刻印章还具有文字间隔布局不是很匀称、笔画棱角分明、有凸版的痕迹特征。
2.1.2 机械雕刻印章印文
机械雕刻印章多为金属印章,其形成的印文边缘可能呈现出不规范的圆形,图文笔画线条会因为印面不平而出现漏白、断裂等现象。
此外,王闯[4]认为机械雕刻印章图文笔画线条清晰、边缘整齐、有浮雕感。王世全等[3]认为印文具有凸版印刷特征,具有一定的挤墨现象,印章阴文部分清理不干净,有时会出现残留的底痕。王长亮等[5]认为机械雕刻形成的金属印章有时会在印文边缘出现凹陷现象,并且印文中的短笔画可能会出现“枣核状”特征。
2.1.3 激光雕刻印章印文
激光雕刻印章会在印面形成扫描线特征,当盖印力度较大时,会在印文上出现较为明显的扫描线底纹特征,个别文字笔画边缘会出现锯齿状痕迹。
此外,王闯[3]认为当扫描线密度不高时,印文文字倾斜笔画呈阶梯状形态,点迹或漏白呈有棱角的方形。王长亮等[5]认为印章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印文的色泽浓淡变化过渡较自然,个别的笔画线条出现“缺失”现象。张欣等[6]认为印文的边缘和文字会出现挤墨现象,并呈现“中空”的边浓中淡特征。
2.1.4 橡胶印章印文
橡胶印章印文具有凸版印刷印文的特征,文字笔画线条清晰、棱角分明,部分笔画因挤墨呈现中淡边浓现象。
此外,王长亮等[5]认为由于在制作橡胶印章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材质进行处理,因此印文在文字笔画、边框及五角星上会出现螺旋纹、波浪纹特征。张欣等[6]认为由于橡胶印章材料的性质,因此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胀缩现象,并且随着慢慢老化,印面材质逐渐变硬且收缩,使得印文规格逐渐变小,墨迹分布不均,印迹变得浅淡模糊。张延霞[7]认为在橡胶印章形成的印文中,点迹和漏白呈有棱角的方形。
2.1.5 光敏印章印文
光敏印章形成的印文具有平版印刷的特点,图文印迹清晰平整,墨迹均匀,当外框被污染时,会在印文上出现较为明显的具有凸版印刷特征的外框痕迹。
此外,张延霞[7]认为由于光敏印章是自含墨印章,印油储存于内部的光敏垫中,当印章受到较大压力进行盖印时,印油会均匀地从光敏垫中挤出,从而形成细长形类似于梳齿状的挤墨印痕特征。梁槊等[8]认为油墨量偏多的部位在印文内容上会根据油墨含量表现出不同的洇散现象,同时可见油墨沿印文边缘向内外两侧扩散出去。黄娟娟等[9]认为当光敏印章印面的空白部位受到污染后,会在所形成的印文空白部位随机出现疵点或是较为稳定的块状污染痕迹。
2.1.6 原子印章印文
原子印章形成的印文具有凸版印刷印文的特点,图文印迹清晰,笔画线条棱角分明,有时会出现因外壳边框污染留下的外框痕迹特征,而且由于盖印力度,容易出现底纹特征。
此外,王闯[3]认为原子印章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印面容易磨损使得印文文字线条边角发钝,印面出现磨损、老化,且印文尺寸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胀缩变化。张欣等[6]认为原子印章虽然不会出现印油堆积的现象,但当印油较浓时会在印文周围出现无色的油渍扩散痕迹,并且该痕迹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向外扩散。黄娟娟等[9]认为原子印章印文的外框边缘内部会呈锯齿状,而且锯齿状痕迹与外框边缘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外框边缘可能会有直线状的缺损。
2.1.7 回墨印章印文
回墨印章又称为翻转印章,是一种新型印章。在回墨印章形成印文的过程中,由于每次盖印时印面都会与内部的印油接触,因此印文的笔画颜色鲜亮、均匀清晰、墨迹浓重,而且回墨印章印油较多,由于盖印速度快,因此会使得印文的五角星具有明显的立体感。
此外,张欣等[6]认为回墨印章由于特殊的外框结构,印文不会出现无擦蹭移动现象,会在印文外围出现边框支撑痕迹,而且如果印面是激光雕刻形成,印文还会出现激光雕刻痕迹特征。王宁[10]通过实验得出回墨印章印文的直径与盖印次数、压力之间并不存在线性关系,不会随着盖印次数、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其直径只在小范围内波动。邓建一等[11]通过实际案例,利用印章印文的边框缺损特征成功识别出了回墨印章。
2.1.8 照相制版印文
照相制版印文具有凸版印刷的印文特征,印文的规格性特征与真印文并无明显差别,细线条容易间断缺损,在印文文字线条边缘和五角星内可能留有修版未净的多余文字、线条的残留痕迹以及可变性印迹的固化现象。
此外,王勇[12]认为照相制版伪造的印文的文字笔画、图案线条会出现边缘发虚、棱角不分明的现象。胡爱华[13]认为照相制版印文上会出现明显的点迹和漏白,而且这些点迹和漏白分布比较均匀、细密,当染料为印台油时,点迹和漏白会出现模糊感;而当用印泥盖印时,印文出现的漏白面积较大,有油墨堆积现象,无洇散现象。
2.1.9 打印复印印文
打印复印印文大多出现在利用彩色打印机、复印机伪造的文件上,彩色打印机伪造的印文具有打印机打印的特征,在红色墨点中杂有黄、青等颜色的墨点,激光打印机打印的印文色料是墨粉,喷墨式打印机打印的印文色料是墨水,遇水容易洇散;复印机复印的印文有复印件的特征,印文由颗粒状红色墨粉聚集而成,如果原件是剪切下来的,印文外围易出现阴影印迹。此外,于建民等[14]认为复印打印印文露白与着色部位反差较强。
目前国内外对于印章印文的理化分析都比较成熟,这些理化分析方法多用于鉴定印章印文的形成时间、朱墨时序、油墨种类、印泥印油成分等方面。无论是哪种分析方法,基本上都可以归类到无损检验和有损检验当中。
2.2.1 无损检验
张艾兰等[15]通过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 法对62 种红色印章印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红外光谱可以对大部分样品实现个体鉴别。同时,其认为如果将红外光谱和色谱质谱结合起来,可以实现62 种印泥印油的个体鉴别。王香凤等[16]通过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FT-Raman)技术对62 中红色印章印文色痕进行检验,在利用差谱法消除了纸张背底的干扰后,发现大部分印章印文色痕的拉曼光谱主要反映其色料的谱带,这为后续利用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分析印章印文的色料成分提供了依据。
武瑶等[17]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 MS) 对42 种红色印章印文进行种类鉴别,根据印泥印油中颜料成分大红粉808和金光红C 的不同,成功将90%的印泥印油区分,并且由于是无损方法,得到的质谱图与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比较更具有直观性。
Ali Raza 等[18]使用拉曼光谱法对9 种油墨进行分析,发现拉曼光谱法能够确定包含蓝色印章油墨和其他书写工具,如圆珠笔墨水(红色和黑色)、铅笔和激光打印机墨粉的交叉部位笔画的顺序。然而,该方法无法确定所研究的印章油墨与蓝色圆珠笔墨水或中性笔墨水(所有颜色) 相交笔画的准确顺序。
Nam Yun Sik 等[19]在真实案例中利用微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 法对两份文件的印文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两份印文来源不同,成功证明了原告所提交的合同是伪造的。
Wang Shuyue 等[20]通过将高光谱成像技术和深度学习相结合,提出一种新的快速无损的识别印刷油墨种类的方法,并通过实验对20 种油墨进行检验,验证了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高光谱油墨数据分类建模方法,是十分准确的。
Sharma Sweety 等[21]通过将ATR-FTIR 与主成分分析(PCA)、主成分-线性判别分析(PCA-LD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等方法相结合,在中红外范围内对16 种蓝色油墨和12 种红色油墨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的鉴定准确较高。
2.2.2 有损检验
邢丽梅等[22]利用不同厂家和同一厂家不同时间生产的印泥,在原料和种类配比上的差异,通过红外光谱法,不仅区分出了不同厂家生产的印泥,还区分出了同一厂家不同时间生产的印泥。之后,邢丽梅等[23]利用正己烷作为提取液,通过导数荧光光谱法,成功区分了由不同厂家生产的10 种不同的红色原子印章印油,且区分效果良好。
王峻崎[24]通过紫外-可见零阶光谱及一阶导数光谱法,对6 种由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品牌的印泥进行种类鉴别;更是通过紫外-可见二阶导数光谱法推断出了同种印泥的不同盖印时间。
王淳浩等[25]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国内常见的15 种红色原子印章印油进行了种类鉴别,不仅成功鉴别了15 种印油的种类,并且确认了红色原子印章印油的主要成分是金光红C 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宋佳等[26]同样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采取双提取溶剂的方式,不仅成功鉴别了10 种印泥的种类,还可以进行印文形成时间的检验。
张伟等[27]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人工光照老化的原子印章色痕进行检验,发现原子印章色痕中的油脂,在人工光照老化条件下,其组分含量会随着时间呈现出规律性变化,这一发现为深入研究原子印章色痕形成时间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章晴等[28]通过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从而检测环保型水性印油及印迹的方法,根据色谱峰的个数与保留时间特征,成功将7 种印油印迹进行了分类。之后,章晴等[29]又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法-质谱联用技术,确认水性印油中的主要染料成分是酸性红R、水溶曙光红Y 与颜料红112,主要挥发物质是甘油、1,2-丙二醇等,这有助于对印油色痕的种类进行区分。
谢朋等[30]通过气相色谱法,对收集到的37 种红色原子印章和光敏印章印油进行检验,在分别追踪检测了其主要溶剂成分1,2-丙二醇、1,3-丙二醇和邻甲酚后,发现这些溶剂成分在正常条件下随盖印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对实验数据的误差进行了分析。
李彪(Li Biao)等[31]通过使用气相色谱法,对由37 种油墨和3 种不同类型的纸张制作样本进行实验,得出气相色谱法不仅可以用于印文油墨的分析,还可以用来确定某些印章在3 个月内印文形成的相对时间。
Marta Gładysz 等[32]为了提高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对印文油墨组分的检测灵敏度,采用了一种样品堆积模式,用于可疑文件的检查。
Lee Jihye 等[33]使用飞行时间次级离子质谱(TOFSIMS) 技术,对圆珠笔墨水、红色印文油墨和激光打印在纸上形成的重叠部位进行研究,以确定其时序,最终实验表面,TOF-SIMS 不仅可以识别油墨成分,还可以在重叠部位判断其时序。
Kang Tae-Yi 等[34]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14 个样本进行AFM 分析,实验证明此方法可以在最大程度减少对检材破坏的前提下(损坏无法用肉眼识别),准确判断文件上的朱墨时序。
通过形态学分析可以看出,即使是使用相同的制作方法,不同的材料也会对印文特征产生不同影响,因此通过印文的形态学特征,是可以判断出印章的种类的。但是由于不同种类的印章形成的印文也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当通过形态学特征无法准确分辨时,可以进行理化分析。印章印文鉴定一般都从无损检验开始,无损检验的优点明显,可以在不损坏检材的前提下,得出结论,这是所有鉴定人员都致力追求的效果。但是当无损检验不能得出准确结论时,就需要对检材进行有损检验。因此,学者们不停地寻找在保证鉴定结果正确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对检材的损坏的检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