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林
(宿迁盛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宿迁 223800)
土壤是人类以及各种生物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支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企业数量快速增加,为了减少成本支出,增加经济效益,出现了很多工业企业随意排放和堆放垃圾等情况。另外,部分城市还存在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不合理的情况,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污染场地土壤环境进行调查,从而发现问题,并做好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1]。
对污染土壤进行调查,首先要确定污染场地土壤的调查目标,采取并使用准确、可行的调查方法,准确分析土壤污染的范围和程度。以场地环境调查标准为依据,场地土壤调查可分为三个环节:一是污染识别环节、二是污染调查分析环节、三是取样分析环节。相关人员应结合不同环境的土壤情况,采取不同的采样策略,确保污染识别结果能够给予土壤调查采样工作实质性的帮助。其次,在开展土壤参数研究时,相关人员要综合分析土壤环境的复杂性,收集与土壤相关的资料,制定明确的土壤测试方案,确定污染场地的主要调查对象,并结合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确定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土壤污染具体可分为无污染、轻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等级别。
被调查的污染区域需要结合区域功能划分进行详细分析。非建设用地中的河流、农田、暗滩等,需重点治理极易富集污染物的区域;建设用地需结合第一阶段场地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结果确定重点区域。相关人员需要深入了解拟调查区域内原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涉及的原辅材料、生产过程、形成的危险废物、厂区布局变化等情况。在场地的历史进程中,被调查区的土地用途分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尤其是早些年,一些工厂没有依据政策要求申报土地用途性质的变化,并随意改变场地用地性质,如某功能区由非建设用地变为工业原料储存地,场地因故被拆除用作道路等。因此,在进行场地布置时,相关人员应考虑该区域内各时间段的土地利用情况。
土壤环境容量又叫土壤承载力,是指在保证农产品生物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土壤能够承受的最大污染物负荷量,明确土壤环境容量的目的是维持土壤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简而言之,土壤环境容量也是评价土壤中不同污染物总量以及进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土壤环境各种污染因素以及各种行为的控制,可以确保土壤的净化并保持其功能。土壤的性能可维持其稳定运行状态,而不同土壤类型的环境容量也不同。在相同土壤条件下,各种污染物的容量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土壤环境容量主要是由污染物的性质、土壤净化能力、污染物总量等决定的。
由于原企业历史用地情况复杂,污染物在土地中残留时间较长,污染物性质复杂,因此在污染土地调查中,相关人员首先要关注原企业的具体生产过程,了解历史用地情况,查询相关信息;了解生产企业的具体空间布局,对可能造成污染的场所进行系统排查;对原企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污染物进行性质检测及分析,对化学污染物进行分类,该操作有利于科学评价污染程度。通过以上调查分析,相关人员还需要充分考虑实际的产业布局,详细分析污染场地的具体情况。同时,专业调查人员还应当了解近年来发生的生产事故以及这些事故造成的污染问题。
2.2.1 原生污染
原生污染即某地区土壤表层中某些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超过未受污染土壤中各元素的含量,造成地球化学元素在该区域的分布不均。针对这种情况,相关人员需要详细分析土壤污染的原因,运用相应的治理措施恢复土壤原状。
2.2.2 二次污染
工厂排放的废渣以及固体废弃物会严重污染土壤,同时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也会污染土壤。这使得一些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超过标准,从而导致各元素在表层土壤中分布不均。
2.2.3 三级污染
在这个层级,鉴于工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量很大,矿山企业排放的矿渣数量也很大,导致区域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远远超过标准限制。不同矿化区域的土壤元素含量有非常明显的不同,其中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异常。同时,工厂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也会排放非常多的废水,对水源造成污染;矿山企业会排放非常多的矿渣及重金属,这会造成部分地区土壤表层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增加,这样的污染会造成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发生异常。当土壤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相关人员需要对土壤中元素含量的变化进行实时检测,从而对该地区土壤污染的具体情况进行实际分析,看其是否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安全造成威胁。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相关人员要设计严密的调查方案,合理有序地进行调查。采样记录使用卫星定位、录像、摄影等多种方式,研究人员借助卫星定位可准确确定范围,并进行垂直采样,以更好地绘制采样图,为后续分析赋予科学依据。通常,污染场地可划分为多个区域,如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等。调查污染场地时,重点应放在生产区域。采样调查应在生产区污染最严重的区域进行,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应采取当代技术手段,记录重要的原始数据,以方便后续取证。取样调查应选择实景土壤和浅水层土壤。此外,调查人员的感知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衡量指标,例如调查人员的视觉、嗅觉和触觉,能够描述被污染土壤的硬度、味道和气味等,弥补化学检测的不足,要注意记录这些感受,使调查内容更加充实和完善。
在开展场地污染土壤评估作业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模型,确保模型构建的合理性;借助深入调研,确定场地土壤污染风险及相关内容,确保场地调查的精细化;同时,要结合场地开发以及实际的规划要求,综合分析土壤污染状况,及时评估场地存在的污染风险,确保最终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分析场地土壤污染特征时,相关人员还应构建相应的风险评估模型,并参照场地土壤污染状况进一步完善模型,确保风险评估操作的全方位性,并对前一阶段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确保最终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以便相关人员充分了解现场污染源的具体分布情况。
在初步调查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结合污染场地的初步调查结果,开展风险评估。通过做好场地土壤污染的等级评价,保障等级判断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并结合风险判断环节的潜在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对污染问题严重的场地土壤,相关人员要结合污染场地土壤的实际情况,推动风险评估作业有序开展;对于尚未被污染的场地土壤,如果从未发生过污染或污染源已在前期得到控制,则可判断场地污染土壤调查及风险评估任务已经完成。
在开展场地污染土壤风险评估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详细分析前期调查获得的场地土壤污染调查结果,作为风险评估活动实施目标的主要参考依据。对于污染场地土壤,相关人员要结合污染场地实际,积极开展信息采集作业,通过走访周边居民、借助土壤样本调查的方式来进行采集作业,有效开展前期对污染场地的初步调查,以支持场地污染物特征分析,充分了解场地污染物的具体性质。大多数情况下,在开展风险评估作业时,需要严格控制相关目标,重点关注地下水污染、地表水污染等风险目标。目标明确有助于积极落实前期调查工作,促进后续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土壤是非常完整的生态系统,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都需要土壤才能生存。一旦土壤发生污染,会极大破坏生态系统,虽然植物及微生物可以存活,但会逐渐形成不利条件,特别是存在光污染的情况下,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容忽视。植物根系可以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因此我们可以从土壤生态系统入手,对土壤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及科学分类,并提供治理依据。
总体而言,我国土壤调查评价起步较晚,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现阶段土壤评价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导致在实际土壤调查评价中,理论方法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因此,相关部门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创新优化风险评估技术,确保污染场地土壤调查评估得以涵盖污染物形态和生物有效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土壤风险评估技术需要因地制宜,需要土壤调查与评估部门结合人口密度、土地政策等区域特点,开发本土化的土地风险评估模型,并构建相应的参数和模型。此外,在风险评估技术应用过程中,相关责任人员应结合具体的土壤类型,选择风险筛选值和修复目标值,针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壤修复和治理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污染场地的恢复奠定基础。
土地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当前土壤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有人认为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如果少量土地受到污染和破坏,不会影响大家的整体生活。但土壤污染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将引发爆炸性的环境问题,造成不可逆转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政府相关部门应当以《土壤污染防治法》为依据,制定系统化、规范化的监管体系,减缓土壤污染的蔓延。只有从污染源头抓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土壤污染,保障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适应性,增强人民群众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提升环境治理的有效性[2]。
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将在开发和治理过程中不断给予治理部门准确的土壤污染信息,政府相关部门也能据此有效开展治理和修复工作,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监测土壤污染范围,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全方位监测土壤污染面积、污染源和污染扩散情况,启动土壤精细化监管。相关部门的修复工作应根据真实有效的数据分析信息,并整合国外成功案例,将治理政策及措施落实到全国各地,从源头上遏制土壤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完善的信息系统能够促进土壤环境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各部门相互间的联动,还能及时整合分析各地区的污染地块信息,帮助工作人员做出正确判断并高效完成修复工作。信息管理系统是污染地块土壤环境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并达成了对全国污染地块的检测和监管,方便了工作人员的数据融合和分析,也能够给出专业、有益的治理和修复方案。
政府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方面加强了法律法规的约束和监督,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土壤污染不仅破坏生态环境,扰乱生物系统,更重要的是环境质量下降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土壤是人们生产农作物的主要养分来源,土壤污染会造成农作物携带重金属和化学试剂,并可能被人体摄入,造成大规模的病害爆发。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监管,落实政策法规,确保各部门监管的顺利实施[3]。
首先,相关部门及人员需要积极运用绿色环保理念,充分应用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以及复合生物修复技术,提升土壤污染治理效果;在土壤治理过程中,需要及时处理重金属、放射性物质以及病原微生物等;为有效落实绿色环保理念,需要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基础上,避免污染物的扩散。
其次,对污染场地土壤环境进行修复,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并提升其针对性。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时,应注重污染防治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明确相关内容,科学划分责任主体,并在必要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发现问题以最快速度加以解决;政策法规制定完成后,务必重视责任追究,防止出现类似问题。目前使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制度,使污染场地土壤修复质量有了极大提升。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工厂搬迁,其遗留场地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问题,对整体生态造成了负面影响。基于此,相关部门及人员需要做好现场污染土壤调查及相应的评估分析工作,明确潜在的风险因素,为后续的场地环境整治及优化提供相应保障,协调土地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及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升城市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