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李贺

2023-04-21 02:15张康
快乐作文(5.6年级) 2023年12期
关键词:李贺韩愈

张康

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代著名诗人。据《唐才子传·李贺》描述:“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简单来说,就是李贺的外貌纤细瘦小,双眉相连,手指细长,写字很快。不仅如此,还有人说他其貌不扬,体弱多病而面色苍白,双目深陷,特别是像鸡爪一样的双手上还留着长长的指甲……就连他自己也说自己“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巴童答》)。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一下李贺的样子。所以单从长相上来看,人称李贺为“诗鬼”也有一定的道理。

一、呕心沥血

因体弱多病,父亲给他取字长吉,也是希望他能平平安安,吉祥久远。从十几岁开始,李贺每天的工作就是骑上一匹和他一样的瘦马,跟着一名身背锦囊的光头小童,在城内四处溜达来寻找创作的灵感。等脑海中冒出了中意的诗句,他就赶紧停马写下来放在袋子里,晚上回家后再把白天的诗句整理出来。母亲心疼李贺,总是生气地埋怨道:“你这孩子,难道要把心血都呕出来才肯罢休吗?”“呕心沥血”的“呕心”就是出自这里,可见李贺真的是在用生命创作。

二、独特的作诗方式

古代很多诗人在创作时都有自己的经典姿态。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记载:“王勃每为碑颂,先墨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一笔书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所谓“腹稿”一说便是来源于他。温庭筠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因此人们称他为“温八叉”。而李贺的经典动作就是吐口水。据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三记载:“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所以人们又称他为“李三口”或“李三沫”。

三、无中生有

李贺十八岁时,结识了时任国子博士的韩愈。当韩愈看到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这首詩时,震惊不已,极力推荐李贺参加科举考试。不巧的是,李贺的父亲李晋肃突然病故,守丧三年后,二十一岁的李贺顺利通过河南府试。就在胜利在望时,李贺却放弃了参加进士科考的大好机会。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有人忌妒李贺的才华,四处散播谣言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李贺当避父讳,不得应试。韩愈听说后气愤不已,专门写了文章《讳辩》为李贺辩护,可是因为韩愈的名气太大,无意中反而将此事弄得人尽皆知,李贺深感人言可畏,不得已只好放弃了考试,回到了老家昌谷县。

四、怀才不遇

元和六年(811年),在韩愈等人的力荐下,李贺回到长安任奉礼郎,但后来感到升迁无望,加上爱妻去世,让他无比消沉悲恸。在《赠陈商》诗中,他说自己憔悴得像祭坛前草扎成的狗(憔悴如刍狗),于是他毅然辞去奉礼郎之职,在潞州友人张彻的举荐下,到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手下做了不到三年的幕僚,但始终未受重用。

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镇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张彻应召返回长安后,身患重病的李贺也只得返回故里,不久便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

五、“诗鬼”,言不尽的内心苦楚

作为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与李白、李商隐被称为“唐代三李”,也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因为在李贺很多的诗歌作品中都出现了大量的鬼神意象。其实李贺写诗,更多的是在写自己。“安史之乱”以后,李唐政权由盛转衰,国家百孔千疮,民生凋敝,李贺对社会现实虽心怀不满,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借诗歌抒发自己的郁闷情感。他的很多作品都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神秘的意境,既扑朔迷离,又凄美无比。这大概也是他获得“诗鬼”称号的重要原因吧!

李商隐曾作《李贺小传》,说李贺病重的时候,恍惚看到了乘龙而下的仙人,仙人邀请李贺上天为玉帝的白玉楼作记。这也为李贺的死增添几分传奇色彩,更表达了世人对李贺英年早逝的深深叹息。

李贺是一位极富才华的诗人,他给唐代诗坛留下了灿烂的一笔,但仅活了短短的二十几岁,真可谓天妒英才。再读李贺诗作的时候,你眼前是否会浮现出一个赢弱无助、凄凉苦楚的身影呢!

猜你喜欢
李贺韩愈
晚春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李贺呕心沥血谱华章
鬼才李贺
李贺的诗不合逻辑?(上)
诗鬼李贺
马诗
聪明的韩愈
韩愈以草写春“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