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技出版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许多科技类出版社及综合类出版社科技出版板块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大国重器下,科技出版板块要有所担当,致力于为科技创新服务,助力中国的科技力量在世界发声,助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文章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多头并进健全科技出版版权输出服务机制,创新性实施科技出版走出去的多种举措:出版环节改革、與期刊中心合作共赢、以母体学校为宣传先导、实现系列化输出、加强与国外出版社合作等,探索科技出版走出去的有效路径。
【关 键 词】高质量发展;科技出版;出版走出去;学科建设
【作者单位】李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9.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3.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立足中国特色,着眼全球发展大势,坚持“四个面向”,对新时代科技创新谋篇布局。中国科技力量的展现与交流,离不开以科技出版为媒进行传播。出版社的科技出版板块要有所担当,致力于为科技创新服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助力中国的科技力量在世界发声,助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科技出版走出去的意义
1.科技出版走出去助力讲好中国的科技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部署,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任务要求[1]。具体部署包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目前,中国科技类出版产品在海外的传播能力是国际传播中相对薄弱的一环,整体来看,中国科技出版落后于中国科技的世界话语权[2]。党中央高屋建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为出版行业具体把脉,为科技出版工作者指明了奋斗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界亟待共同努力提高科技出版传播效能。
我国的综合国力绝不是仅仅凭借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就可以展现的。大国重器,我国现阶段更需要将反映我国科研水平的学术性、科技类出版产品输出国门,用学术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出版单位要按照《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的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于科技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选题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协同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使科技出版为学科建设服务,融合发展,更加充分、旗帜鲜明地展现科技成果及其背后的中国实践和思想力量。
2.科技出版走出去赋能出版版权做大做强
科技出版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是许多科技类出版社及综合类出版社科技出版板块赖以生存的生命线。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力争“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这一阶段性的重要部署[3],指引科技出版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去,并顺应时代潮流产生质的飞越。
伴随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实现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先进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如今,我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迭代正处于关键时期,丰富的科技成果成为国内科技出版工作的发动引擎。在此背景下,出版业蓄势待发,出版人通过科技出版的形式,与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一同并肩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而奋斗,构建中国科技的话语权和叙事体系。
以出版反映中国科技高度、国际科技前沿的形式多样的文化项目为工作重心,进行供给侧改革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出版人有决心、有行动将中国科技出版版权做大做强,助力我国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型。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要求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融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主旋律当中。
二、科技出版走出去的路径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过程中,出版行业需整合内外部环境资源,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既重视“量”的提升,又强调“质”的提高,以“质”优带动“量”增,走入效率提升、结构多元、可持续发展的出版快车道。本文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西交大出版社”)多头并进健全科技出版版权输出服务机制,创新性实施科技出版走出去的举措为例,希望能给相似体量的出版社提供借鉴。
1.社内出版环节改革,建立激励制度
第一,在出版社内的三级选题论证制度中加入全版权运营机制。具体步骤是,将版权输出作为申报选题的可选项,提高策划编辑的图书全版权运营意识,使版权输出提前进入策划阶段。这样做的益处显而易见,出版社作为职能服务单位,不仅可以顺利完成图书国内版本的出版,还可以为作者提供更大的展示平台,使作者在书写创作之初就能提前布局外文版的写作,或者及早确定出版语种。这相当于在工作中有的放矢,必然会促进版权输出项目从小步快跑到系列化输出。
第二,提高已出版图书尤其是优秀系列图书的版权输出转化率。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版权输出转化率方面成绩斐然。“能源与环境出版工程”是该社“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在“十三五”期间,能源与环境出版工程出版22种图书,向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输出5种图书的英文版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业内已形成品牌。西安交大出版社近几年也陆续有系列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但从策划编辑和作者方面来看,版权输出意愿不强烈。笔者认为,一方面,出版社可以将版权输出的具体过程及图书的影响力、传播渠道向作者宣介;另一方面,出版社应建立科学的内部工作流程和奖励机制,使走出去不仅是个别版权编辑的业务,更是全体版权编辑的分内事,以此激发编辑的版权输出动力。
第三,为图书输出做好保障,搭建翻译桥梁。从笔者近些年实操输出的实例来看,有不少成功案例的前提是作者及其团队负责完成作品的翻译工作。如果作者没有翻译功底,即使有适合版权输出的优秀科技题材也容易让计划落空。面对这种情况,版权编辑要发挥桥梁作用,如给作者推荐合适的翻译人才或相应的专业翻译公司,这样可以为输出项目的顺利落地奠定坚实基础。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英语专业的翻译人员未必能胜任科技图书的翻译任务,因为专业术语较多,而且输出的大多是内容较为艰深的科技专著,因此,翻译人力资源应包括有外语特长的科技爱好者或专业人士,这也是版权编辑日常应注意维护的资源。
2.出版社、期刊中心合作共赢
现阶段的中国已进入新发展的快车道,激励出版界不断开拓思路,谋求高质量发展。出版社应以整合出版资源为突破口,使科技出版与科技期刊出版形成合力,挖掘大科技出版的新动力。
第一,出版社和期刊中心合作共赢拥有强有力的政策背景支持。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学科总体方案》,正式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目标。以西安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交大”)为例,西交大出版社和西交大期刊中心都属于学校的职能服务单位,在“十四五”期间有相似的奋斗目标。西交大出版社的科技板块立足瞄准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打造西交大精品系列教材和系列高水平学术专著;西交大期刊中心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一流学术期刊的重要指示,其旗下的科技类期刊立足学科特色,聚焦科技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来开展主题出版。两家出版职能部门在“双一流”建设的大目标下统筹规划,以学科建设为准绳,切实提升中国科技的学术影响力和传播服务能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信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出版社与期刊中心完全具备合作的可能性。以西交大为例,首先,西交大期刊中心已出版能源、材料等5个领域的英文期刊,其旗下的科技期刊中有8种中文科技期刊入选首批“科技期刊双语传播工程”。由此可见,西交大期刊中心的科技期刊不仅拥有高水平的科技学术资源与国际化的途径,还具备强烈的文化交流传播意愿。其次,西交大期刊中心的作者资源丰富、科研水平较高,并且据笔者走访了解,常年发表文章的作者愿意将自己的工作内容整理成册,期望在行业内为学科发展和传播作出更大贡献。最后,虽然西交大出版社和西交大期刊中心分属学校的不同单位,但是近几年双方的活动日益增多,形式多样,有名家讲座、编校知识竞赛、党支部结对共建等。在多项活动中,双方人员互相磨合,畅所欲言,建立了一定的思想和文化交流基础,为共同合作奠定了文化互信基础。
因此,出版社与期刊中心的编辑同仁有必要、更有条件进行密切交流,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优秀作者资源共享,找准合作的契合点,使出版服务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比如,以作者已发表的论文为图书选题策划的突破点,坚定文化自信,从横向和纵向展开内容,并加强创新,让翔实的书稿成为版权输出的重要资源,从而构建“1+1>x ”的出版合作新模式。
3.加大宣传力度,以母体学校资源为先导扩大选题范围
出版社在加强选题先期策划的同时,还要提高组稿能力,以优质的书稿为项目支撑。西交大出版社虽然是国家一级出版社,但是地处西部,没有一线大城市的科技学术资源丰富。基于此,西交大出版社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先进科技学术资源,深入挖掘母校西交大的A+学科,并以此为起点,辐射放大选题范围。
西交大的电气工程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A+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笔者先期宣传科技输出项目就从电气学院入手,向教师们宣传西交大出版社的对外合作出版项目,通过不懈努力,向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顺利输出了《输电等级真空断路器电弧理论》等优秀科技专著。可以自信地说,版权输出服务也是西交大出版社多年深耕的版权合作业务之一,已在作者和出版商之间打通了一条便捷的出版路径。由于西交大出版社提供的特色版权服务深得作者信赖,电气学院的教师将该社的科技版权输出服务推荐给浙江省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多地的专家,有效扩大了输出力度和作者领域。目前,西交大出版社已与学校通力合作,在学校主页宣传出版社的科技版权输出项目,增加了版权输出项目的公信力及宣传范围,向教师宣传积极的出版导向,加快了科技出版项目落地的实施步伐。
西交大出版社充分发挥西交大在西部的区位优势,服务辐射周边高校和科研机构,搭建科技版权输出的全链条服务。对于全国首屈一指的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国家重大战略性成果,西交大出版社积极向西北工业大学专家组稿;对于国家电子与信息领域的高水平发展创新成果,西交大出版社不遗余力地邀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专家赐稿;对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的产业进展及领先成果,西交大出版社首选输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项目成果。“科技不问出处”,西交大出版社虽然身为中小出版社,但同样可以做出“大”选题。
4.从单本输出到系列化输出的尝试
西交大出版社的科技出版从20世纪90年代的引进来到21世纪初的走出去,在多个科技方向已经实现了零的突破,并在2020年被评为全国版权示范单位。在成绩面前,西交大出版社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力争使科技版权输出产生更大影响。比如,由笔者策划、荣获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的《飞行综合控制系统》(第2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了国外出版社的青睐。与此同时,参考已经报过中文出版选题的《多机多目标协同决策与导引轨迹控制技术》等同类专著,笔者与《飞行综合控制系统》的作者共同策划了《四旋翼无人机的飞行控制》,并萌生出版系列图书的想法。目前,该项目的系列选题表已提交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审核,确定名称为“无人系统协同控制系列”。笔者同时与西交大的航天学院及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相关专家取得联系,希望能够陆续有优秀的作品加入该系列书中,将该系列打造成汇集此领域原创性科技成果的输出典范。
5.加强与国外出版社的合作
第一,从国外出版社的角度来看,他们期待看到的是中国科技实力较强的领域或者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方向[4],因此,笔者挖掘选题时全局考量、靶向施策,将出类拔萃的先进领域优先推荐到国外。截至2022年9月,西交大有5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科学以全国排名第4位、全球排名第11位受到重点关注。西交大出版社工程类的图书输出也非常顺利,在工程科学领域先后输出了《旋转机械智能故障诊断与剩余寿命预测》《热流测量技术简介》《新一代人工智能驱动的诊断和维护技术:高级机器学习模型、方法及应用》等图书,并且前两本还成功入选年度图书版权输出奖励计划项目,学科优势在出版界日益凸显。
第二,充分利用各类国际书展,加强交流融通,展现科技出版实力。以国内出版人最常参加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eijing International Book Fair,BIBF)为例,出版社可以最大化利用这个与国外出版社亲密接触的平台,向他们展示自身优秀的出版资源。在2021年的BIBF中,西交大出版社选取了近期的理工和医学类科技出版物参展,包括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获奖作品《中国古代外科学文明》,以及已输出海外的众多科技图书。借助展会,西交大出版社大力向国外出版社介绍已出版的重点图书,每届展会都会有所收获,达成较好的初步合作意向。如今,《中国古代外科学文明》英文版已顺利输出,并荣获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资助,为讲好中国科技故事贡献力量。
第三,深入了解国外出版社的选择标准,拓宽合作伙伴范围,重视各家出版社的选题重点,做到知己知彼、胸有成竹。科技出版领域常见的海外科技类合作机构,主要有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美国麦格劳·希尔出版集团、美国威立出版社、美国培生出版集团、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社、德古意特出版社等,剔除一些暂未在国内组稿的出版机构,西交大出版社组稿业务多集中在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爱思唯尔出版集团等少数的出版机构。各家出版机构各具特色,行业影响力、出版流程时长、支付作者的版税收入都有差别,编辑需要多做功课,将作者的优秀作品推荐给最适合、影响力最大的出版商,保障作者利益,开拓工作上的新思路、新举措以提升版权输出的服务能力。
新时代需要新思路,新举措驱动新发展。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科技出版要守住初心,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互鉴,为实现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保驾护航,响亮地讲出中国的科技故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
10-25)[2023-2-11].http://www.gov.cn/xinwen/2022-
10/25/content_5721685.htm.
[2]孟豫筑. 新时代地方科技出版社高质量发展创新研究[J]. 中国出版,2022(18):42-47.
[3]人民日报大家手笔:文明交流互鉴大有可为[EB/OL].(2015-07-01)[2023-02-11].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701/c1003-27233637.html.
[4]雷洋. 科技出版“走出去”的模式探索[J].出版廣角,2018(2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