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善罡
1963年,于右任84岁生日时,台湾专门发行了一枚“元老记者于右任”的纪念邮票。看到那枚邮票后,于右任感慨地说:“在我生活的历程中,最使我难忘的、也最使我怀念的还是从事新闻记者时期。”
于右任系陕西三原人,出身贫寒, 但自学不止,16岁考中秀才,25岁中举。当时,晚清政府已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这个忧国忧民的“西北奇才”无心仕途,开始走上反清道路。1904年,他因“昌言革命,大逆不道”的诗篇《半哭半笑楼诗草》而遭清廷通缉,只身逃往上海。
在上海,于右任先是在震旦学院读书,后协助热衷教育救国的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其间,他开始接触报纸,给《新民丛报》投稿,受到梁启超的青睐和鼓励;另一方面,给上海一些报社著文,又受到既不刊出、也不见退的冷遇。他意识到自由地表达心声要有舆论阵地,便萌发了办报的想法,并得到复旦公学同仁的支持。他给尚未出世的报纸命名《神州日报》,以期再造神州。
于右任。
1906年9月,为筹办报纸,于右任专程去日本考察。在同盟会会员康心孚、井勿幕的带领下,他参观《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等报社。同时,他还广交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加入同盟会,并拜访了心仪已久的孙中山。孙中山对于右任十分欣赏,任命他为长江大都督,嘱咐他回上海后为革命多做贡献,还委托他把陕西、甘肃、河南和山西籍的留日学生组织起来。于右任积极活动,很快组建起四省留日同学同乡会,并为《神州日报》筹集到3万多元的股金。办报所需的经验、人脉和资金, 他在5个月的东瀛之旅中全部拿下。
1907年5月,《神州日报》刊登的《本社启事》。
于右任自日本回到上海后,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于1907年4月2日在英租界创刊《神州日报》。报纸弃用清帝年号纪年,采用公元和干支纪年,隐含对清朝政府的抵制。社评主要出自于右任之手,撰稿人多为震旦、中国公学两校的学生和于右任在日结识的反清革命志士。当时,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制之下,革命舆论一时沉寂,《神州日报》的言论不得不沉郁委婉,但依然难掩锋芒。
在“有闻必录”的宗旨下,《神州日报》详细报道了秋瑾烈士遇害之经过,以及同盟会发起的钦州防城之役、黄岗起义、惠州七女湖之役等消息。该报积極宣传同盟会纲领、三民主义思想,连续发表《上端午帅请改良监狱书》等多篇文章,揭露清政府种种罪恶,斥责外国列强觊觎我国蒙藏边疆和东北地区的无耻行径,呼吁国人团结起来御侮救亡。报道感情炽烈、文辞清新,打破了上海舆论界的沉闷气氛。不到一个月,报纸发行量飙升至万份,成为上海的畅销报。著名史学家罗家伦曾称赞《神州日报》为“鸡鸣不已,实开风雨如晦之天”。
未曾料到的是,发展势头看好的《神州日报》创刊80天后,竟因一场火灾受到重创。报社元气大伤、人事失和,于右任无心留任而辞职。
离开《神州日报》后,于右任依然满怀言论报国的激情。1908年8月27日,他在上海各大报登载《启事》:“鄙人去岁创办《神州日报》,因火后不支退出,未竟初志。今特发起此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大声疾呼,故曰‘民呼’。辟淫邪而振民气,亦初创神州之志也。”呼吁得到积极响应,很快便筹股6万元,1909年5月15日,《民呼日报》在上海创刊。
《民呼日报》延续了《神州日报》“挥政客之雄辩,陈志士之危言”的传统,矛头直指时政之得失、官僚之腐败。同时,该报用大量的篇幅进行民众启蒙,提高人们的民权意识。《民呼日报》在创刊号头版头条的社论中明确提出:“民呼日报者,黄帝子孙人权宣言也。有世界而后有人民,有人民而后有政府;政府有保护人民之责,人民亦有监督政府之权。政府而不能保护其人民,则政府之资格失;人民不能监督其政府者,则人民之权利亡。”字里行间体现着现代民主政治中的权利和权力关系。这样一份为民请命的报纸,自然受到读者欢迎,尚未出版预订者已及数千份,出版后“为时仅阅三月,销行已逾万纸”。
《民呼日报》对贪官污吏的抨击,使“权奸丧魄,远近寒心”,其中尤以对甘肃等地严重灾荒的报道最为有力。文中揭露陕甘总督升允只顾个人保官,不管人民死活;直陈天灾人祸造成赤地千里,树皮草根剥掘殆尽,以致饥民“易子而食”……为了救灾民于水火,于右任还邀集旅沪陕甘同乡领袖组成甘肃赈灾公所,通过《民呼日报》发起募捐救济灾民活动。
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书写中的于右任。
这一组报道震撼了社会上下,也使报社引来停刊之祸。屡受攻击的护理陕甘总督毛庆蕃致电上海道台蔡乃煌,说“《民呼日报》馆内所设之甘肃筹振公所收款不多”,暗指甘肃筹赈会侵吞赈款。蔡乃煌从《民呼日报》在其管辖区创刊之日起,就日夜不得安宁,必欲除之而后快,立即向租界指控于右任贪污赈款,同时唆使他人联合向租界当局诬告《民呼日报》“毁坏名誉”。租界受理后,关押了于右任等报社工作人员。经查证,“赈款随收随解,均有账可查”,所谓“毁谤名誉案”也被一一驳回,但是于右任仍被羁押。当时,于右任从监房里托人带话“宁死不停报馆”。但报社同仁为救他,不得不在8月14日发表停刊声明。《民呼日报》仅仅出版了92天。
于右任依然理想不灭。《民呼日报》被迫停刊20多天后,创刊《民吁日报》的广告就刊登出来。“民呼”改“民吁”,于右任自有说法:以吁之与呼,字形相近,用以表示人民愁苦阴惨之声;而分析“吁”字,又适为“于某之口”。1909年10月3日,《民吁日报》正式在法租界创刊。于右任因刚被逐出租界,不便出面,由范鴻仙任社长,实际各项事务仍由于右任负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号召国人团结起来与帝国主义抗争,《民吁日报》比前两张报纸更加重视国际新闻,特别是揭露日本对中国贪婪的吞噬。报纸先后在版面重要位置刊发《论中国之危机》《满洲痛史之麟爪》《伊藤怪物之行踪》《买日货者看看》等报道。伊藤博文被朝鲜义士安重根在哈尔滨刺杀后,该报接连刊发20余篇报道和评论,赞颂安重根的英勇牺牲精神,称伊藤博文为“土匪流氓头子”“大浑蛋”“死有余辜”。
《民吁日报》浓烈的反日倾向惹怒了日本驻上海领事松冈,他让蔡乃煌予以查禁。11月19日,《民吁日报》被查封,并被判令“永远不得出版”,“机器不准再做印刷报纸之用”。《民吁日报》只存在了48天。
挫而弥坚、永不言败的于右任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在1910年10月11日又创刊了《民立报》。报名暗寓立定脚跟作民喉舌、继续呼吁之意。在发刊词中,他引用屈原《离骚》中的诗句表露自己的心迹:“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民立报》不改初心,依然将矛头指向清廷。它直斥清政府为“冥顽不仁之政府”“倒行逆施之政府”“万无可恃之政府”,声援京津辽沈等地学生民主爱国运动和上海各界人士发起的“剪辫运动”,揭发清吏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种种劣行,报道广州将军孚琦被刺事件、黄花岗起义和各地的保路、抗捐税斗争,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报纸日发行量曾达两万多份,被称为辛亥革命时期“发声力量最大的报纸”。毛泽东是《民立报》的忠实读者,他曾对斯诺回忆说:“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民立报》,这是一种民族革命的报纸……觉得《民立报》充满了富于刺激性的材料。这报是由于右任主编的。”
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成立后,《民立报》馆立即成为革命党人的通信联络机关。1911年12月,流亡海外16年的孙中山在万众企盼中返回上海,当天即接受《民立报》采访,发表对国是的看法。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民立报》诸贤多出任要职,于右任也担任了交通部次长。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后,于右任辞职回沪,继续主持《民立报》。“宋教仁案”发生时,《民立报》率先公布袁世凯刺杀宋教仁的真相,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讨伐袁世凯并声援“二次革命”。后来,袁世凯政府勾结租界当局,迫使报纸经营困难,最终于1913年9月4日停刊。该报一共发行了1036期,时间将近3年,是于右任所办的4份报纸中,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
停刊后,于右任避居日本,继续从事反袁斗争。再后来,他创办上海大学并担任校长,常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研究历代草书,成为近现代重要的书法家之一。1964年,于右任在台湾病逝。
晚年的于右任,时时怀念办报生涯,“尤其是当时的记者同仁,他们有的是壮烈殉国,有的以劳瘁而早逝,而他们英勇奋斗的精神,则始终照耀着我们的新闻天地”。7年间,他创办4张报纸,其中《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鼓吹革命、为民喉舌,被时人誉为“竖三民”伟业,成就了中国报业的一段佳话。著名报人徐铸成评价说:“在中国报史上,艰苦创业、再接再厉、锲而不舍的,于右任先生是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