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富民强村“幸福密码”

2023-04-20 03:56李义翠
群众 2023年6期
关键词:涟水芦笋龙头企业

李义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强调“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今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专门对“深化富民强村帮促,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进行安排部署。涟水作为江苏省重点帮促县之一,必须进一步拓宽富民强村渠道,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造农民高品质生活。

打造欣欣向荣乡村产业,筑牢农民增收致富“硬支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涟水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和村集体持续稳定增收。

在守底线中追求农业高品质。立足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在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基础上,实施稻米“品质提升、延链强链、主体引育、品牌打造”四大行动,以南粳9308、南粳66等优质品种为主,深入推进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品牌化运营,实现稻米生产稳产量、提质量,建成40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获评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名单。目前,优质稻米种植、加工、销售已成为涟水富民强村重要路径。

在特色化中增强品牌辨识度。芦笋是蔬菜之王,具有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高、带动增收高的特性。涟水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芦笋产业,全县设施化芦笋种植面积2万余亩、年产5万余吨,总产值超10亿元,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设施化芦笋种植基地,创成国家芦笋设施栽培标准化示范区。“涟水芦笋”受到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当前,我们正以“芦笋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为抓手,扎实推进芦笋产业扩规模、延链条、强品牌,进一步提升涟水芦笋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新业态中激发乡村新动能。深挖乡村多元内涵价值,用好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间技艺、地方戏曲等文化资源,开发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新产品,推动农旅融合、农文融合、农商融合,打造五星级乡村旅游精品基地金鸡坨生态农庄等乡村旅游目的地,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抓住产业数字化新机遇,不断健全农村电子商务营销网络,搭建“涟水馆”“涟水有礼”销售平台,打造“涟农优品”品牌,创成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将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奏响主体联农带富“协奏曲”

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积极构建以种养大户与家庭农场为主力、合作社为纽带、龙头企业为引领、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展现出较强的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组建食品产业招商攻坚专班和农业招商协作组,深入开展食品百强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招引,完善挂钩服务农业龙头企业机制,畅通企业与金融机构、人才、基地对接渠道,支持技改扩能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打造农业龙头企业矩阵,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家、年产值90亿元。

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依托优质稻米、芦笋、食用菌等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加强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加大示范家庭农场培育力度,持续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创,支持规模主体参与建设农产品冷链保鲜仓储设施,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开展互联网营销,培育市级以上家庭农场164家、农民合作社48家。

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建设本土优质原料生产基地,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基地”等形式,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农户牢牢吸附在产业链中,合理分享增值收益。依托今世缘酒业,打造3万亩酿酒高粱绿色基地,实行订单化种植,亩均增收500元左右。

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点燃要素聚合裂变“强引擎”

坚持以系统化思维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统筹整合现有帮促政策、资源资产等要素,积极探索释放要素活力的有效路径。

盘活扶贫资产“家底子”。开发扶贫资产管理系统,探索“扶贫资产+保险”模式,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扶贫资产进行全面排查,分类确权到村、益农公司和农户,全部纳入系统监管,明确责任、全程留痕,确保扶贫产业项目资产不流失、经营可持续、分红更稳定,持久发挥增收带富作用,“十四五”期间扶贫资产年均收益较“十三五”期间增长32%。

挖掘公共空间“新价值”。开展“七空间一资源”排查治理,推进高标准农田、土地流转、农房改善中新增溢出土地收归村集体,整合村域范围内土地、水面和林木等资源,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等方式,实现“小田变大田、低效变高效”。加大村庄内部土地、厂房等零散资源整合力度,积极盘活村集体老旧办公用房、厂房等闲置资产,提高“三资”利用效率,先导村通过公共空间治理集体经济平均增幅达39%。

打出精准帮促“组合拳”。依托“五方挂钩”帮促机制,整合省委、市委帮促工作队力量,加强与科技镇长团协作联动,加大衔接资金项目支持力度,深入开展结对共建、產销对接等帮促活动,不断增强乡村“造血”功能。实施富民创业担保贷款、已脱贫人口小额信贷金融扶持等政策,试点“网格金融”帮办服务机制,解决农民创业者融资难、融资贵困扰,带动9000户农民创业致富。统筹用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社会救助等兜底政策,创新实施“涟康保”补充医疗保险、“防返贫”保险、乡村公益医疗互助等项目,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实施党建引领提升工程,开创“头雁”振翅领飞新局面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涟水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雁阵效应。

开展“擂台比武”。在村(社区)“两委”班子中开展“争做群众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大讨论系列活动,举办村书记“兴村实绩”擂台赛,推动村村竞赛、比学赶超。建立“岗位等级报酬+考核报酬+增收奖励”村干部综合报酬体系,完善集体经济发展与经营管理人员报酬增长挂钩机制,充分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培养“领富能手”。结合特色产业发展,鼓励引导村集体领办股份合作社、对接社会化服务,建立群众和集体经济利益共同体,让农户入股“分股金”、土地流转“获租金”、家门口就业“挣薪金”。用好党员积分“储蓄所”,组织党员创办股份合作社,带动14.2万农民增收致富。

吸引“南雁归巢”。组建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吸纳在外乡贤、合作社法人代表、规模农业经营户、特殊技能人员等人才党员191名,47人纳入村级后备干部管理、21名到村任职,带动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241家。

(作者系中共涟水县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赵文韬

猜你喜欢
涟水芦笋龙头企业
绿芦笋结出“绿笋情”
欧洲“芦笋季”
涟水五岛湖:采荷入梦 掬水听禅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就恋这一方热土
无公害芦笋栽培技术
2016年湖南省新认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名单
再生资源行业持续整合 龙头企业强者恒强
沅江:俏芦笋撑起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