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蓉蓉
摘要: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联合核磁共振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的收治的90例腕关节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均开展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软组织损伤、骨挫伤、脱位以及骨折的检出情况,评价诊断价值。结果 90例患者中,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共检出软组织损伤8例(8.89%),骨挫伤17例(18.89%),脱位25例(27.78%),骨折49例(54.44%);核磁共振共检出软组织损伤32例(35.56%),骨挫伤34例(37.78%),脱位28例(31.11%),骨折47例(52.22%);联合检查共检出软组织损伤46例(51.11%),骨挫伤48例(53.33%),脱位51例(56.67%),骨折81例(90.00%)。核磁共振的软组织损伤与骨挫伤检出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联合检查的软组织损伤、骨挫伤、脱位与骨折检出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诊断(P<0.05)。结论 采取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联合核磁共振诊断能提高腕关节损伤的诊断效果,分析软组织损伤、骨挫伤、脱位以及骨折的具体发生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
腕关节损伤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损伤疾病,病因主要为外部暴力与长期劳损导致腕关节局部出血、水肿、疼痛等,可对腕关节正常活动造成严重影响[1]。患者需及早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2]。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手段有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与核磁共振[3]。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联合核磁共振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的收治的90例腕关节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均开展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檢查。患者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1.76±6.28)岁;男53例(58.89%),女37例(41.11%);左侧损伤41例(45.56%),右侧损伤49例(54.44%);车祸伤42例(46.67%),坠落伤23例(25.56%),跌伤15例(16.67%),撞伤10例(11.11%)。症状表现为关节疼痛、关节肿胀以及屈伸活动受限等,关节受损之后小血管破裂渗血,损伤后形成淤血肿胀以及炎性水肿。
纳入标准: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标准;符合腕关节损伤的相关指征;配合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意识与认知正常。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机体疾病或创伤;肝、肾、肺功能障碍;中途退出研究或资料不齐全;依从性较差;存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联合核磁共振诊断相关禁忌。
1.2 方法
检查前向患者详细介绍相关注意事项,并做好心理疏导,使其能够以平常心来接受检查。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选用飞利浦16层螺旋CT扫描仪,将管电流设定为220~300 mAs,管电压设定为120 kV,层厚设定为0.625~3.750 mm,螺距设定为0.938:1,重建设定为0.5~2.0 mm,矩阵设定为512×512,以骨算法重建图像,对腕关节受损部位实施各向同性扫描,将患者腕关节作为中心,顺着尺桡骨远端与关节相距3 cm处进行扫描,直到掌骨中段,图像以软组织窗、骨窗显示[4]。核磁共振检查:选用西门子的1.5T核磁共振检测仪,将层厚设定为6.0 mm,层间距设定为1.0 mm,扫描区域同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对腕关节的矢状面、冠状面开展自旋回波序列检测,并实施质子密度加权处理、T2WI加权处理以及T1WI加权处理[5]。之后把影像保存,收集各项数据,借助多平面重组、表面成像、曲面重组等进行图像分析,最后使用数据分析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
检查结束后,将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及核磁共振诊断的影像发送至3D工作站进行数据分析,然后在工作站行图像处理,与腕关节正常解剖图像进行对比,由2名在腕关节损伤方面诊断经验丰富的医师分别进行观察分析,采用双盲法的模式,当结果不一致时,应在相互探讨后意见达成统一,得出诊断效果的结论。
1.3 观察指标
分析软组织损伤、骨挫伤、脱位以及骨折的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90例患者中,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共检出软组织损伤8例(8.89%),骨挫伤17例(18.89%),脱位25例(27.78%),骨折49例(54.44%);核磁共振共检出软组织损伤32例(35.56%),骨挫伤34例(37.78%),脱位28例(31.11%),骨折47例(52.22%);而联合检查共检出软组织损伤46例(51.11%),骨挫伤48例(53.33%),脱位51例(56.67%),骨折81例(90.00%),核磁共振的软组织损伤与骨挫伤检出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同时联合检查的软组织损伤、骨挫伤、脱位与骨折检出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诊断(P<0.05)。见表1。
3讨论
腕关节损伤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关节损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主要是外力和暴力导致的,另一种是由于长期劳累造成的[6]。外力和暴力导致的腕关节损伤病程较急,且疼痛剧烈,通常作为急性损伤[7]。长期劳累造成的腕关节损伤病程较为缓慢,疼痛呈逐渐加重,在休息时减轻而劳累时加重,属于劳损性疼痛[8]。研究显示,腕关节是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的受累关节之一,而腕关节的功能障碍会对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10]。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扫描技术,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该技术也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11]。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的特点为用锥形X线束,多排探测器,从而提高了扫描速度,旋转一周的扫描时间只需0.5 s,同时可获得多层图像,由于它是快速容积扫描,多层螺旋CT已成为明确临床应用最广、最主要的检查方法之一[12]。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能准确地观察椎管的形状和大小,关节突关节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黄韧带、神经根等软组织情况,对骨关节疾病的诊断具有良好的价值[13]。
核磁共振也被称为磁共振,是一种临床中广泛应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14]。根据核磁共振的成像原理,可用于全身的软组织、神经、血管等部位的检查,通过这些组织在核磁共振图像上显示的信号强弱的不同,完成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核磁共振在各类疾病的诊断方面皆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且灵敏度较高,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相比,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15]。核磁共振还能够多平面、多参数成像,可以清楚显示病变所在的部位、范围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而多参数成像可以更好地判断病变组成成分,对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支持[16]。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与核磁共振各有各的优势,根据临床相关研究证实,通过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联合核磁共振诊断,相比单一的检查,对于腕关节损伤的诊断效果更加理想[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核磁共振的软组织损伤与骨挫伤检出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同时联合检查的软组织损伤、骨挫伤、脱位与骨折检出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诊断(P<0.05)。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腕关节损伤的诊断效果,应采取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联合核磁共振诊断,分析软组织损伤、骨挫伤、脱位以及骨折的具体发生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凤.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8,26(19):59-61.
[2] 張巧玲,勒文敬.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20,8(10):78.
[3] 边澜涛,秦建国.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在腕关节损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6):95-96.
[4] 何元鑫.评价腕关节损伤采用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7):88-89.
[5] 郝崇志,吴伟锋.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在腕关节损伤 诊断中的临床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5):56-58.
[6] 孔云朋.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分析[J].世界复合医学,2022,8(4):66-69.
[7] 李永进,周鹤.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2):54-55.
[8] 张利静,陈聪,王亚楠,等.评价腕关节损伤采用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J].医学美学美容,2020,29(10):93.
[9] 刘慧楠.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4):144-145.
[10] 张洪义.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伤残医学,2021,29(1):32-34.
[11] 王保刚,万玉珍.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临床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2,6(2):152-154.
[12] 刘浏.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联合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特征和诊断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3):125-126.
[13] 王博.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联合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特征和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5):66-68.
[14] 谢占峰.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对腕关节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2):290-291.
[15] 刘宁川,任龙,陈少贤,等.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分析[J].医药前沿,2018,8(25):45-46.
[16] 刘彦锋.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联合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特征和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1):74-75.
[17] 徐晓东.多层螺旋CT与MRI联合诊断对腕关节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2):135-137.
[18] 揭双民.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腕关节损伤的应用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