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丹阳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期,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用理想信念教育鼓舞他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武装他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与观念塑造。载人航天精神是党的精神谱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航天领域的具体呈现,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航天事业相结合的典型代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巨大的精神能量和丰富的育人资源。将载人航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以载人航天精神引领大学生做时代新人,既是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的时代要求,也是延伸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迫切需要。
每一次载人航天工程的突破,每一个航天人的英雄事迹都是“大思政课”的鲜活素材,都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和实效性的重要契机和有效载体。
首先,载人航天精神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抽象到具体的新品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基础,科学地构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1]。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作为国家政治文化的集中概括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体现,这种抽象化的理论逻辑不利于大学生全面理解其精神内涵。因此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的生成和不断成熟,其传播和推广就需要从“抽象到具体”,实现从“有意义”到“有意思”的转换,才能更准确地被大学生群体认知和掌握,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载人航天精神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延续,它不仅仅是一种爱国主义的表达,一种改革创新的象征,更是对大学生进行精神资源涵养的鲜活教育素材。
其次,载人航天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相吻合。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时代新人”这一要求,从历史逻辑上看,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具有耦合性,就是要把我国青年的政治品质、精神面貌、道德修养、综合素质、知识格局提升到时代要求的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层面。载人航天工程及未来的太空活动是不断攀登的过程,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从中产生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是最具时代精神的意识品牌。诞生于中国伟大载人航天事业的载人航天精神一方面成功地参与了时代新人内涵的生成,另一方面更体现了新的历史方位下时代新人的发展要求和培养目标。因此,将载人航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时代新人之中具有实践优势。
再次,载人航天精神具有对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教育熏陶作用。思想活跃,可塑性、流变性是大学生的基本特征。如今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缺乏辨识能力的大学生面临多重导向的价值冲突,部分大学生受社会上“丧”文化、“躺平”文化影响,他们的政治信念、精神状态等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无形中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而载人航天精神中蕴含的强大的理想信念力量、爱国主义力量、民族精神力量等育人价值会对大学生进行持续的教育和熏陶,能够有效弥补大学生存在的思想不够成熟的缺陷,成为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主动担负历史重任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青年提出“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的“五点希望”[2]。“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中蕴含的宝贵资源契合了新时代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理想信念是载人航天精神的核心要义。邓小平曾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3]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但当时的国家实力和工业基础都相当有限,而且研发团队、经验和技术也极其匮乏,这使得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变得极其艰巨。广大航天工作者正是因为牢记为国争光的理想信念,才能不辱使命,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攻克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一次次重大成就突破。2013年7月26日,习近平在会见航天员时指出:“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4]显然,载人航天事业的瞩目成就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有利于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从而坚定“四个自信”,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崇高理想。
特别的困难孕育了特别的精神,“特别能吃苦”展现了载人航天事业中蕴藏的艰苦奋斗的崇高品质,它是由载人航天领域特别的工作环境锤炼而成。从无垠的沙漠到浩瀚的宇宙,从艰苦的驻扎环境到晚他国30多年起步的精神压力;从承受8倍重力到与隔绝狭小空间为伴,再到与抗疲劳寂寞为伍的高强度身体训练……繁重的科研任务与高标准的试验要求使得极限的生理心理挑战成为航天工作者的常态和“标配”。正是这种面对困难险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信念和毅力成就了中国伟大载人航天事业。
习近平曾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5]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不少人认为追求理想、艰苦奋斗的时代已经过去,青年一代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保护下也很少遭遇挫折和苦难,这就导致如今部分大学生摈弃勤俭美德,责任意识淡薄、过分追求物质利益,滋生出贪图享乐、争相攀比之风。因此用载人航天事业中的艰苦奋斗精神来教育消解如今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对于培养他们勤俭节约、勇于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要标杆引领,榜样的示范与激励效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物的真实事迹、详实的记录数据是理解载人航天精神最具活力的因素。一代代航天人忠心爱国,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无怨无悔,常年在恶劣的环境中高强度超负荷工作,奉献青春岁月,奉献心血汗水,谱写了一幕幕举世瞩目的动人篇章。我国航天员杨利伟在中国首次载人航天突发意外时,用超乎寻常的意志力挺过了进入太空最艰难的26秒,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在出舱时发自内心的那句“我为祖国感到骄傲”令人振奋,数年来激发了无数青年的爱国热情,成为当之无愧的航天英雄。在我国一代又一代航天工作者中,英勇奉献的航天人物数不胜数,钱学森、任新民、戚发轫等老一辈航天领军人物在极其艰难的岁月克服物质条件上的匮乏,潜心研究,始终以报效祖国、推动航天成就为最高追求;聂海胜、翟志刚、刘洋、王亚平等新一代航天人前赴后继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再创辉煌。航天员景海鹏在演讲中提到:“在宇宙浩渺和深邃的宁静中,人是轻盈的,人的心灵不会失重,价值观会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庄严。”[6]航天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产生的巨大力量对大学生真切感受航天情、航天魂具有重要作用。要挖掘航天故事,宣扬榜样事迹,真实反映事实原貌,让大学生从中感受“特别”背后的坚守与责任等价值观追求,领悟航天人为国争光、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在开放的中国以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在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必然还存在其他各种价值观。一些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对大学生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要赢得对这类价值观的胜利,除了大力弘扬主旋律之外,还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与历史必然性,注重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阿波罗”载人飞船首次登月,阿姆斯特朗踏足月球的壮举,激起了全球的热烈反响,至今仍保持着强大的国际影响力。这一举动促使全球对太空战的关注焦点从苏联转移到了美国,同时导致苏联的意识形态遭到冲击,美国民主价值观趁机加快输出的步伐,逐渐重返世界中心。目前美国有众多公司、企业以“阿波罗”为名注册商标,并遵循美国价值观开展商业活动。2022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将公众对中国航天的热情和信心推向高潮。每一次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与着陆,都是国家和民族的重大事件,是增强民族自豪感,凝聚中国力量,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由此可见,飞天梦塑造国家形象,从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天起,大国的形象就与其探索和利用太空的能力和目的紧密联系在一起[7]。科技上的制高会引发、带动、生成文化意识上的制高,航天活动对本国价值观的巩固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载人航天事业及其精神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卓越成就,决定了其必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推广的制高点和宝贵资源。
“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是对航天人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集中概括。这种创新超越、臻于至善、攻坚克难的精神与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相融相通。航天人勇于攀登的进取精神体现在日夜攻关突破核心技术、破解关键难题上,体现在不断实现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探索世界航天技术的新高峰上。中国在载人航天工程上的发展比美苏等国家晚了30多年,在航天领域这一最高难题上白手起家。唯其艰难,方显勇毅。航天人与时间搏斗,与自己较劲,从航天员训练到飞船设计、测控通信等各方面,致力于追赶世界最高水准,努力确保在起步时,工程关键技术能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媲美。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在太空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多名航天员被安全地送入太空,取得了“零失误”的瞩目成就,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航天强国。飞天的征程中,充满了持续探索、勇于接受挑战、克服困难的毅力与智慧。这种特别能攻关的精神,将被新一代的航天人所继承、发扬光大。将载人航天事业这种勇于攀登的开拓进取精神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直面挫折与失败的战斗意志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渗透到具体工作中,才能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形成对党和国家的正确认知和高度认可,并自觉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载人航天事业中锤炼的载人航天精神,不仅是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精神动力,还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全方位育人的鲜活素材。
讲好航天故事,弘扬航天精神,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本质是讲道理,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8]。高校思政课不仅要讲好道理,还要讲好故事。
一方面,讲好故事是讲清道理的前提条件。思政课教师要讲好故事,必须充分挖掘更多更有效的教育素材。目前,许多载人航天的历史和成就被广泛传播,然而它们背后潜藏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尚未被充分挖掘,许多载人航天的故事仍然被埋藏在科技馆或档案馆中。航天育人作为独特的德育资源,要实现创造性转化,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要注重挖掘当代航天榜样人物故事。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桂海潮曾经以杨利伟为榜样立志成为航天员,二十年后他从云南小县城走出来成功成为中国首位载荷专家的故事又感动了无数人。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此类鲜活的时政素材,讲好航天人的榜样故事,当一份又一份的感动转化成一代又一代人的行动时,必将在更多的学生心中埋下梦想的种子。
另一方面,讲道理是讲故事的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讲故事的同时要深入探究故事背后的价值意蕴,并精心预设和编排,精准地进行价值观引导。在利用喜闻乐见的故事引发学生共鸣后,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在故事中把道理讲深、讲透,最终水到渠成地落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现讲道理与讲故事的有机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8]弘扬载人航天精神,要善于运用“大思政”思维,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渠道,完善日常教育体系。一方面要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平台。高校可以将载人航天故事融入其他专业课堂教学,如物理学、机械电气类等理工科教学中,在各类专业课教学中,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载人航天精神与章节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同时建立正确科学的理想信念。除此之外,可以邀请航天英雄或其家属“现身”教学,让航天科研工作者、“航天功勋奖章”获得者,劳动模范等走进课堂、讲述中国航天人爱党爱国、矢志航天、让中国探索宇宙的边界不断扩展的伟大情怀。
另一方面要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共促共进。如果说第一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那么包括志愿服务活动、主题党建团建班建活动、文体竞赛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在内的第二课堂则是影响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载人航天故事融入第二课堂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可以在重要的航天纪念日举办“以航天点亮梦想”相关主题的知识竞赛、航空航天模型比赛、科普讲堂等系列活动,通过各种航天主题竞赛活动、社团活动,营造良好的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学生树立理想、崇尚科学、接力航天强国建设的梦想之路。
实践育人是载人航天精神培育的有效形式,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的关键所在。高校要积极为学生搭建开拓视野、培养品格的实践平台,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
一方面要常态化开展体验“载人航天成就足迹”实践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党团日活动、寒暑期社会实践,以及中国航天日等重要时间点,参观相关科技馆、航空航天展览馆、发射基地,探索载人航天工程工作人员艰苦的训练环境,绘制“载人航天事业发展轨迹和成就图”,探究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从一穷二白到繁荣昌盛背后支持的精神力量。让大学生通过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和活动场景,直观地体验感受航天员的工作足迹、工作状态,亲身感悟航天员的奋斗历程,更好地与故事中的精神产生思想共鸣,在体验和感悟中汲取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要组织开展“载人航天精神”宣讲活动。鼓励学生借助社团、研习社等校园宣讲平台,组建“载人航天精神”理论宣讲团,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开展宣讲活动,用“青言青语”讲好航天故事,讲述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在航天知识的科普以及分析航天事业发展的意义中传承好航天精神,让广大青年在理论宣讲中潜移默化接受航天精神教育,在深度参与实践宣讲中共感、共情、共鸣,形成“资源—课程—实践”的闭环式育人路径。
载人航天故事需要诠释解读,载人航天精神需要媒介传播。无论是思政课主阵地、校园文化创设还是实践育人活动,弘扬好载人航天精神的关键都在于是否达到传播效果。因此,必须布局校园传播媒介和渠道,构筑多元化立体式传播矩阵,从而提升载人航天精神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一方面要依托校园媒介传播。校园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场域,校园网、校园报刊、校园广播、有线电视等校园媒介是大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也是高校重要的思想阵地和舆论宣传载体。要充分利用这些校园媒介将载人航天精神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有机融合。在重大航天活动日,可以在校园宣传栏中张贴关于载人航天事迹的海报。同时可以与美术、音乐专业师生联动开展航天事迹绘画展览或舞台剧改编表演。在传播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互动、展示等方式,在学校场域中讲述载人航天故事,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载人航天精神的领悟力和践行力。
另一方面要借助社交媒介新工具。如今,随着媒介生态的变革,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已经多样化,各种社交媒介的出现逐渐改变着传播格局。高校要创新载人航天精神的网络宣传形式,在学校官方宣传平台增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传版块,定期向大学生推送载人航天故事,刊登载人航天工程最新研究成果;创设“两微一端”载人航天精神公众平台、航天科学课堂,打造“航天历史、航天人物、航天故事”等载人航天云空间;开展载人航天精神微电影、微小说展示活动,筛选载人航天事迹、图片、视频等优秀可视化教育资源;利用自媒体,短视频等新型传媒工具,根据学生用户画像,精准推送载人航天相关新闻、剪辑短小精练的故事,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和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