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与新材料·
新型多孔金属碳tetra-C12的第一性原理预测
庞智博, 张 茜, 穆云超(1-1)
利用废旧一次性餐盒制备老化沥青再生剂的研究
闻 豪, 王福迎, 张留学(1-6)
干法腈纶聚合工艺对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
关晓博, 刘 勇, 赵 明(1-13)
单纱拉伸断裂实验测试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张朝辉, 李伟(1-20)
基于VOSviewer的玫瑰染研究文献分析
龙柳志, 马剑婷, 陈柏冰, 彭 梅(1-24)
汴绣中绣画艺术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王 诤, 乔 政, 李玉成, 杜鹦瞳(1-32)
多形貌六方氮化硼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孙长红, 孙为云, 代晓南, 张旺玺, 梁宝岩, 韩丹辉, 宜 娟(2-1)
现代女装设计中汉服元素的应用策略
王 诤, 杜鹦瞳, 李玉成, 乔 政(2-10)
花卉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纪亚红, 曾 慧(2-15)
纺织品中荧光增白剂的安全性与检测方式
杨玉斌, 张靖晶, 冯诺亚, 杨红英(2-23)
耐洗涤舒适型电磁屏蔽织物的设计与生产
赵怡帆, 卢士艳(2-30)
高压下TiC力学与光学性能的理论研究
李 帅,王臣菊,孙 斌,顾建兵,郑高萌,张星花,王 晗,张 冰(2-34)
微生物燃料电池电极材料及耦合体系研究进展
钱 莹, 刘金茗, 杨草原, 刘纪林, 马毅豪, 陈俭静, 王向飞, 李珏秀(2-43)
去合金化制备纳米多孔二元 PtCu 合金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王甜甜, 王雪涛, 孙俊哲, 王长通(3-1)
基于产教研融合的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以“粘合剂与助剂”课程为例
谢艳霞, 邹梨花, 王洪杰, 韩 旭, 魏安方, 凤 权(3-8)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产教融合发展探究与实践——以郑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孙长红, 刘永超, 孙为云, 晋玉霞, 代晓南, 丁紫阳(3-14)
敦煌宝相花纹样的多重艺术因素及其在家纺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王蕴锦, 闫 敏(4-1)
不同测色仪器重复性的评价与分析
杨红英, 赵世龙, 张靖晶, 杨志晖(4-9)
Gd3+掺杂对白光LED用Y2.88Al5O12:Ce3+荧光粉性能的影响
罗林龄, 钟多军, 何 君, 李 莎, 马明星(4-19)
近代中国童褂及童坎肩款式设计的变迁
刘 欢, 吕冠阳, 王 柯(5-1)
以纺织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邵伟力, 任改焕, 韩鹏举, 孙晓艳, 李伟涛, 李 想, 喻红芹(5-7)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设计探索
贾 旭, 焦书燕, 李文卓, 喻国敏, 朱根兴, 张留学(5-10)
波浪造型方法及结构设计要素分析
庹 武, 刘琼洋, 张启泽, 范睿鸽(6-1)
基于下肢尺寸与运动状态的裤装膝围估计
吴冬雪, 刘让同, 于媛媛, 李 亮, 刘淑萍(6-5)
纳米金刚石核/洋葱状碳壳材料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研究
梁宝岩, 王长通, 罗毅潼, 韩丹辉(6-11)
·电子信息工程·
T-S模糊网络化控制系统的事件触发控制
方建印, 李 鑫(1-37)
中频感应加热电源谐振频率自适应追踪方法的研究
巫付专, 周元浩, 王长通, 陈蒙娜, 向乃皇(1-42)
融合注意力机制的驾驶员接打手机行为检测方法
王 浩, 宋长明, 彭方达, 李 阳(3-18)
面向稀疏神经网络的软硬件协同加速方法研究
桑肖婷, 李环宇, 李春雷, 汤水利, 刘洲峰(3-27)
基于改进粒子群的混合金豺优化算法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
常新中, 岳哲鹏, 郜海超, 娄泰山, 关广胜(4-24)
基于多目标神经网络架构搜索的COVID-19图像分类
闫 李, 张志鹏, 王孔源, 陈培培, 杜 易, 乔百豪(4-30)
基于QPSO优化ELM算法的井下快速定位方法研究
高淑春, 于 蕾(5-13)
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工科数学综合能力培养的困境与策略
宋长明, 张洪涛, 高 冉(5-20)
软件工程专业(互联网营销方向)课程体系建设
高 亮, 张玉莹, 贾晓辉, 赵 冬(5-24)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魏 涛, 张鸿彦(5-28)
基于物联网的农作物生长过程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
齐仁龙, 朱小会, 翟璐璐(6-17)
·机电工程·
基于Plant Simulation的智能电表生产线设计优化
李 浩, 王军令, 文笑雨, 姜 伟, 张玉彦, 焦彦超, 张晓峰(1-49)
末端执行器切割机构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
张希峰, 巩 彬, 陈金利, 梁 刚, 刘同聪(1-59)
一种基于RCC调光的智能色温调节方法
周伟杰(3-35)
基于沙滩车的实验教学用混合动力车设计与开发
薛腾飞, 马宗正, 聂建军, 王赛飞(4-39)
创新创业教育与机械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中原工学院为例
李 强, 杨兴文(5-31)
·建筑与环境·
拟静力试验装置比较与改进
殷晓三, 李济苠(1-66)
基于CFD的光滑棒束通道内超临界水传热特性及网格敏感性分析
徐维晖, 翟禹鑫, 王为术, 王 杰(1-73)
车辆动荷载对明挖隧道基坑及其支护结构的影响研究
王 辉, 王子琪, 张晨爔, 史宝宝, 梁 斌(2-56)
盾构下穿施工对既有隧道变形影响模拟研究
李 鹏, 张文涛, 徐培文(2-64)
基于力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工程力学教学改革实践
常利武, 丁鹏初, 王锦燕(3-41)
结构参数对内螺纹管湍流传热影响的分析
张定才, 闫晓婷, 黄军亚, 王长通, 梁 冰(3-46)
基于改进YOLOv5算法的农村公路路面裂缝检测研究
逯长虹, 单 飞, 赵 毅(3-53)
地铁站空调系统变流量变水温控制研究
何大四, 徐金贺, 孔会姣(3-62)
阜溧高速路桥过渡段软基沉降控制技术
汪 明, 谷亚陆, 吴鸿胜, 梁 斌, 李文杰(4-45)
内螺纹管湍流特性的数值模拟
张定才, 马静云, 梁 冰, 王长通, 黄军亚(4-51)
基于Choquet模糊积分的钻孔灌注桩施工风险评价
胡鹏志, 祝彦知, 纠永志(4-59)
基于BIM+VR的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优化
霍自强, 杨中宣, 张晓珂, 穆箫韶(4-64)
大吨位钢箱梁顶推施工中变截面导梁的导跨比优化分析
刘跃仓, 高健根, 李 磊, 梁向波, 李文杰(5-36)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研究
王云鹤, 宋思宇(5-45)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张轶斐, 祝彦知, 田光辉, 纠永志, 谷阳阳(6-23)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建筑垃圾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肖慧娟, 肖虹雁(6-28)
应力腐蚀环境下锚杆损伤行为研究进展
王亚威, 于水生, 杨鸿豪, 陆书灿, 赵庆祥(6-38)
·科技与社会发展·
博士立项建设实施路径及实践研究——以中原工学院为例
唐多毅, 张雪松(1-82)
新文科背景下设计学研究生“思政/专业”创新育人模式探究
王蕴锦(1-88)
普通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产学协同育人的几点思考——基于中原工学院的经验
黄新春(1-92)
“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在著作权法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金娣, 陈国敏(2-69)
国际竞争视域下我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研究
张秋芳, 刘嘉佳, 崔铭泽(2-73)
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申报材料撰写思路和技巧
齐仁龙, 赵亚君, 李海焰(2-78)
就业导向的法学专业人才全链条培养模式研究
王 肃(2-82)
应用化学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刘国群, 熊加斌, 艾文英, 乔辉杰,吴学领, 赵尧敏(2-86)
协同理论视角下课程思政融合研究与实践——以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为例
许志荣, 王建厚, 渠婉婉, 张 侠(2-91)
新时代高校学报编辑应具备的几种意识
张同学(3-68)
从观望到购买:加快中国农村地区户用光伏推广的策略研究
王庆丰, 刘晓慧(3-72)
基于学生差异性的MBA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营销管理课程为例
闫丽霞(3-78)
试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张 兵, 孙 杰(3-83)
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法治化保障路径研究
张秋芳, 万 慧, 黄 宁(3-90)
高校体育改革践行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
李 科(4-70)
新形势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牛晓山, 余黎峰(4-74)
传热学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与教学设计
张仙平, 陈晓鸽, 段敬民, 徐金超, 王 虹, 张 垚, 王 方(4-79)
高校学报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
张同学(4-86)
“三全育人”视域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吴腾飞, 许宁波, 孙永伟(4-90)
地方性行业学会在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张旺玺, 梁宝岩, 王长通(5-51)
地方高校全球胜任力人才的本土国际化培养路径研究
刘卫红, 安 然, 徐正威, 涂晓韦, 闫秋霞, 岳仲雪(5-59)
未经许可的电商销售中商标侵权问题研究——兼评商标权利用尽与销售协议限制
罗宗奎, 李明达(5-65)
数字时代河南红色档案开发利用研究
郑常青(5-70)
课程思政下新形态教材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
韦映梅, 李祖鹏, 范的玮, 贾慧敏(5-76)
馆校合作共同体“四课堂联动”思政育人实践探析
朱新荣, 曹 宇, 董俊青(5-83)
中华古陶瓷概览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刘国群, 赵本姝(5-88)
打造一流农业科技期刊的实践探索——以《河南农业大学学报》为例
焦 睿, 邵 龙, 邓俊锋, 曾庆东, 耿 倩, 李 莹(6-47)
辽西木偶戏造型艺术特征与创新设计路径探析
王丽丹, 李明书(6-52)
科技论文参考文献中非文献规范编校差错问题例析
常思敏(6-58)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创新研究
路爱林, 李小芃(6-64)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研究生课程团队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材料设计课程为例
王建军, 王艳丽, 李 梦, 郭 鹏, 杨林峰, 方莉俐(6-71)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视域下来华留学生管理服务优化研究
徐正威, 孙 玮, 刘卫红(6-77)
略论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中国形象的叙事基调
郑文辉(6-82)
基于年轻受众的中国文化典籍对外传播模式
余天敏(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