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延峰
(辽东学院 党委宣传部,辽宁 丹东 118001)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维度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术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党建的研究,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融合和利用不够充分,没有从高校党建的整体视角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造成融合的深度不够。在融入的方法和手段上虽有涉及,如许静波、王春朝在文中提出“从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党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构建融入载体、完善保障机制四方面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路径”[2],也是从学生维度展开论证,层面显得单一,创新与情感认同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按照“两个结合”重要要求,大力深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气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广泛,其中很多经典语句所阐述的道理影响深远,尤其是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为中华儿女所熟知,不知不觉影响着我们的言行,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坚定地传承与弘扬,对待和中国式现代化不适应的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摒弃、剔除,不能够有丝毫的侥幸心理。”[4]高校在加强党的建设中,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积极作为,自觉运用组织优势,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创建各种载体,在校内形成传播矩阵,丰富育人的方式方法,做到“根魂”强基、“根魂”育人,不断激发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不断引导青年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树立起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形态的文化共同构筑成中华文化,它们接续发展,相融相通,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完善,是一个辩证统一体,这才称之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高校引导师生坚持“四个自信”,必须向师生阐明文化自信的真正内涵,讲清楚其中的逻辑关系,讲清楚不同时代背景下价值观念的变化,讲清楚根源与发展,变生硬理论灌输为丰富的文化教育,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才能更好地坚持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两个结合”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就是因为我们坚持了本土化的方向,就是因为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和功能上展现出高度契合的精神意蕴。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赋能使其具有了中国血液和长久生命力。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高校党委办学治校,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源头活水,不断释放民族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在两者的融合发展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逐步清晰,使其更容易被理解与掌握。“两个结合”为高校党委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遵循,对帮助广大师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特别重大的时代意义。
从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出发,不仅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高校党建中存在的短板弱项,还要看到在融入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必须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不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去滋养,才能增进党建工作应有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高校党建核心功能是人的培养,党建工作要与日常育人紧密结合,营造出“人文归一”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高校应该始终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站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政治高度,站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激发内部各要素活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达到“心”往“育人宗旨”上想、“劲”往“育人目标”处使的育人效果。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面临主责不明、制度不全、缺乏整体谋划的困境,出现了育人资源分散,系统合力不强的短板弱项。有的高校虽然致力于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始终,由于方法单一、执行不力,也出现了育人的盲区断点,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在党建工作中为了凸显“先进性”,千方百计与国际接轨,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够,导致拿来的“经验”水土不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党建形成合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树立“大党建”观,在科学规范的培育体系内运行,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当前,一些高校党建队伍不健全,特别是专职做党建工作的组织员配备不足,上下联动的培育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还有的高校虽然已经配齐配足了专职党建工作人员,却因专业相关度低,加上专责界定不清,精神动力不足,难以推动其专家化,造成他们对党建工作研究不够深入,未涉及对传统文化在规律性、学理性上内涵的深层挖掘。有的高校在党课培训中会有意识贯穿讲解传统文化常识、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等,如湘潭某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将《论语》中的道德思想与个人价值观问题融入党课教育之中;某矿业大学在学生党课培训中将《大学》部分与民族复兴联系起来;等等。这些高校在创新党性教育方面做了探索与思考,在小范围内初步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但是依然存在高校党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部分高校党建教育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还停留在直接教育和宣传上,将其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直接向学生展示和讲解,难以形成理想的教育效果,导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效果不够理想。
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起了师生在课堂教学的关注,相关教材数量也不断地增加。“但由于体制机制的阻碍,政策执行的不完善,教师队伍文化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也是浮于表面”[6],部分高校教师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神的内涵及特征缺乏系统深入了解,也没有充分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涵养德行、处世哲学、内在修为等培养的重要作用和对民族兴盛和国家强大的重要意义,使其在教学中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另外,教师还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创新思路方法,融入教学之中。从现状看,部分教师说教式的授课方法,缺乏情感共鸣的新媒体融入方式,没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情感认同,容易造成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折射出的价值意蕴和时代内涵的了解浮于表面,从而影响融入效果。
“学习不是一种孤立的、封闭式的行为;同样,教学也不应该是单向度、无交流地说教。”[7]中华传统文化与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这种理解和滋养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是单一输送灌输的,而是需要一个认知、反思、批判的过程,需要一个深度学习、重新构建的过程,需要一个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桥梁、同伴沟通过程。绝不能简单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建就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几次阅读经典书籍、演讲比赛等实践活动,就能达到党建育人的目标,就能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当然,也不是简简单单地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参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历史古迹、博物馆等,就算是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实践活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些高校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上述思维定式,缺乏联动机制。
培养时代新人是高质量党建的应有之义。在高校党建工作中,要注重从“三全育人”角度,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党建与教育融合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巩固共同政治基础上要发挥重要作用,就要学习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高校党的建设中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党委必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引导全体党员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涵养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全体党员思想上的共鸣。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提上重要日程,借助当前高校比较完备的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和红色文化教育机制,将传统文化学习融入其中,搭建丰富的传播平台,挖掘更多的时代价值,创新有效的融合机制。要在思想建设上把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的优势发挥出来,在感情上亲近,在思想上领悟,在行动上体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升师生党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加深对“两个结合”的理解,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上的“钙”,将坚持文化自信推向更深层次。
全程育人的有效推进要依托健全有力的组织保障。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联系服务师生优势突出,工作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工作活力得到有效释放。高校在推进组织建设,尤其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要注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程育人作用,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工作目标,做到润物细无声,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党的组织建设全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党员骨干队伍建设,引导党员骨干把组织建设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党的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组织建设中的浸润作用。要发挥党员骨干“领头雁”作用,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内涵,将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崇义轻利的义利观等主要内容设计为贴近师生、贴近生活、灵活多变的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党的组织建设中,让师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党建与教育深度融合是把党的建设体现在高校各个层面、各项工作中的必然要求,是培养更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勇担重任的党员干部的应有之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高校党委全力推进高质量党建,必须强化各级各类党组织政治功能,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内容和宣传形式,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融相通性,全方位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拓展优秀传统文化在全方位育人中的有效路径,找准切入点,结合现实维度阐明“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迸发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因素,激发师生掀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在党建与教育深度融合中,要注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塑造的重要作用,整体提升党员干部和师资队伍的文化素养,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中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价值认同,在教育教学中推进“两个结合”学理阐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党建,不能只做“虚功”,要站在高校党委办学治校的高度上,与“三全育人”一体建构,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塑造作用。
大学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办学职责,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纳入文化建设每五年的规划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顶层设计工作。一是在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教育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引导师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固本正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师生的使命意识。二是要在制度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加快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中,高校党委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制度,要调动各方力量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头脑。三是在行为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优良校风中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举办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等重要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感染人、引导人、教育人的目的。要在文明校园创建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创建活动的文化底蕴。四是在环境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各类建筑的命名、校园各类文化景观的设计、校园各类文化用品的制作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条幅、宣传栏、广播、报纸、新媒体等渠道的宣传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要利用学校宿舍、教学楼、食堂等各类场所,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墙或长廊的建设,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和行为自觉。
大学校园党团组织完备,活动丰富,是育人的重要阵地,能够很好地推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要充分利用党、团校课堂渠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员干部学习培训中,尤其是融入党校正式课程中,邀请名师讲授经典传统文化课,让党员干部在学习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要注重发挥共青团组织开展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为青年学生骨干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二是要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党日活动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组织党员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名人故居、文化遗址等活动,发挥基地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遴选一批制作精良的优秀传统文化节目,通过组织党员观影活动,感受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选取中华文化经典故事、经典人物和经典语句,通过开展主题鲜明的读书活动、朗诵活动、书画活动等,接受传统文化沉浸式教育。三是要充分利用各类党建宣传平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各类网络宣传平台种类齐全,基本上都由各级各类党团组织负责建设。高校党团组织宣传平台人才优势明显,在图文、短视频等新媒体制作方面有较好的保障条件。高校党委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建教育的融合,开展优秀作品创作,抓住传统文化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和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古语名言,以贴近师生学习生活实际方式,推出精品栏目,增强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要组织师生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等高质量网络平台,采用各种激励机制,激发党员干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堂教学和课下实践活动,是高校党建与教育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在教材选编上注重思想性与时代性。高校在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中,要选出一批兼具思想性和时代性的传统文化教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等思想与新时代的中国发展相结合,激发青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要在融入思政课程中注重内容发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不仅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遵循,也为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提供了重要路径。高校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发掘各门思政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契合点,将两者有机联系起来,做到既有惊涛拍岸,又有盐溶于水的教学效果。三是要在融入课程思政中找准切入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门专业课程,要求教师既要做到对其有整体了解又有结合自己主讲课程的专精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几乎涵盖了各个领域,传统文化与各门课程内容关联程度的强弱不同,教师在讲授中要培养主动意识,找准传统文化与各门课程教育的切入点,调动语言、动作和情感进行课堂渲染。
大学校园是文化活动丰富集中的场所,青年人对各类传统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高,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类文化艺术节开展传统文化活动。高校党委宣传思想部门要加强对文化艺术节的指导,设计推广系列适合学生特点的诸如民族服装秀、古典舞台剧等各类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文化素养。二是要积极引入优质传统艺术资源入校展示。全国各地都有较为丰富的传统艺术资源,高校要积极做好社会优质艺术资源的对接工作,将其引入校园,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震撼之美、经典之美。三是要通过社会实践开展传统文化活动。除了引导学生走进场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外,要发挥青年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通过“亲情陪伴”方式,走进乡村与留守儿童一起做传统文化趣味游戏、诵读经典等;通过开展“大手拉小手”方式,走进中小学校开展传统艺术活动;通过寻访民间传统艺术老人感受传统文化在民间的广泛影响,主动参与民间艺术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推进时代新人深刻理解历史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准确把握历史文化传统与时代新人培育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把跨越时空的思想文化和精神气质转化为时代新人不断前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9]四是要重视传统文化社团的培养。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要高度重视学生社团的发展,有目的地发动具有相应传统文化特长的学生成立书法、曲艺等各类社团,并积极为其联系配备指导教师,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加大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力度。
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者必须胸怀“国之大者”,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按照“两个结合”的重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高校党建工作,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