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在动画电影中的重塑与解读
——以《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与高适为例

2023-04-19 09:23张瑞珂陈烨伟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3期
关键词:口吃长安李白

张瑞珂 陈烨伟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在中国众多历史人物中,李白和高适无疑是两座不可逾越的文化高峰。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个人魅力。然而,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故事被重新塑造与解读,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感受。从片名来看,《长安三万里》便已经暗示了电影的主题。“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是诗人李白和高适心中的理想之地。而“三万里”代表着他们与理想之间的距离,暗指他们的人生道路充满了坎坷与艰辛。

1 《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与高适

1.1 李白的形象塑造

电影《长安三万里》成功地塑造了李白形象,不仅展现了他才华横溢、放荡不羁的一面,而且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1]。首先,在电影中,诗歌是李白抒发和表达人生态度与政治理想的方式。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放浪形骸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他的才情和思想深度。其次,李白在电影中被塑造成一位不受束缚、自由自在的诗人,他醉心于诗词,沉迷于酒乐,不愿与世俗同流。这种放荡不羁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他的个性和对自由的追求。再次,电影中的李白被赋予了不愿与世俗同流的孤独形象,他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与政治上的失意感和无归依感相伴随。最后,电影揭示了李白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李白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他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人生追求也屡遭打击。这种内心的痛苦和挣扎通过电影的情节与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丰满的形象塑造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了李白的性格特点和个人情感,也让观众更深入地感受到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1.2 高适的口吃形象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高适被塑造成一个口吃的角色,这一设定为他的性格展现和人生经历增添了可塑造的元素。历史上对于高适年轻时候的记载有很多空白,因为他是大器晚成的人,年轻时也许遇到了不少困难。设定高适“口吃”的特征,或许是从司马相如、邓艾、陆羽、孟郊等古代具有口吃特征的名人中得到的启发。影片主创表示,高适口吃是艺术创作设定,历史上他是否真是口吃其实并不重要,口吃也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高适的个性。首先,高适的口吃让他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时显得更加困难。在影片中,高适常常因为口吃而无法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让他在与人交流时显得有些局促不安,这一情节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高适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其次,高适的口吃也让他在人生道路上遭受了更多的挫折和困难。在影片中,高适因为口吃失去了很多机会,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种坚韧和毅力,让观众对高适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2]。此外,高适的口吃也让他与其他历史人物产生了更多的联系和互动。在影片中,高适与李白因为口吃而产生了更多的共鸣和联系,他们之间的互动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两个历史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系。

2 历史人物重塑的表达效果——解读李白和高适的友情与矛盾

在历史中,李白比高适年长3岁,高适与杜甫是好友,李白与杜甫也有过诗歌酬唱,但与高适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来往。两人的生活轨迹和社交圈子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他们可能并没有机会相识或成为朋友。此外,由于历史文献的不足,也难以确定两人之间是否存在私人关系。因此,虽然李白和高适都是唐代文学界的巨匠,但目前尚无确凿的证据表明他们之间有过结交或关系破裂的情况。而电影《长安三万里》以李白和高适的友情为主线,串联起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李白与高适的友情也成为故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电影《长安三万里》以盛唐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安史之乱后,整个长安因战争而陷入混乱。李白与高适在战争中相遇,彼此产生了好感。他们在一起讨论诗词、文学和历史,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和见解。高适对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感到钦佩,而李白欣赏高适在边塞诗和政治诗方面的才华。然而,在政治和战争的背景下,两人的友谊也面临着考验,李白和高适的矛盾也进一步凸显。一方面,李白与高适的矛盾源于他们在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上的分歧。李白追求自由奔放,他渴望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用他的诗歌来影响和启迪人们的心灵;而高适更加注重实际,他以政治家和军事将领的身份,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3]。另一方面,李白和高适的矛盾体现在他们对安史之乱的不同态度上。李白对这场战争持反对态度,他认为战争只会带来痛苦和破坏;而高适主张采取强硬措施,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此外,高适想要利用李白的名声来为自己谋求政治上的利益,而李白拒绝了高适的要求。但是,在战争的混乱中,他们又重新获得了彼此的理解和支持。尽管他们之间矛盾重重,但是电影并没有将他们设定为完全的对立面。相反,电影通过展现他们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以及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相互支持和帮助,呈现出了他们复杂而真实的关系。在电影的高潮部分,李白与高适一起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痛苦,他们共同见证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死亡,彼此慰藉和鼓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友谊得到了升华,变得更加深厚和坚定。总的来说,李白与高适的友情是电影中一个重要的元素,电影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分歧,展现了唐朝时期文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相互理解,呈现出了盛唐时期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生选择、友情、忠诚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3 李白与高适在电影中的象征意义

3.1 李白在电影中的象征意义

首先,李白在电影中被视为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精神象征。他的个性狂放不羁,不受世俗束缚,喜欢自由自在地游历各地,创作出大量优美的诗歌。这种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在当时社会中显得与众不同,表现出李白对自由、对真实的自我和人类精神的追求。其次,李白在电影中还象征着才华和诗意。他有着非凡的文学天赋和才华,能够随心所欲地创作出优美的诗歌和文章。这种才华不仅让人们对他产生敬仰之情,也寓意着人们对艺术和文化的追求与创造。再次,李白在电影中还象征着对名利的追求。他为了追求名利,不惜放弃自己的尊严和原则,却最终陷入困境。这种对名利的追求与随之而来的困境和痛苦,让人们深刻地反思了人们对名利的态度以及应该如何正确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3.2 高适在电影中的象征意义

首先,高适在电影中被视为忠诚和勇气的象征。他作为唐代边塞诗人,多次出塞,历经百战,展现了他的忠诚和勇气。这种忠诚和勇气在当时社会中备受推崇,也表现出高适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以及在困难时期坚持不懈的精神。其次,高适在电影中还象征着智慧和谋略。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谋略,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这种智慧和谋略不仅让人们对他产生敬仰之情,也表现出高适在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应对挑战的能力。再次,高适在电影中还象征着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他不仅对政治和社会问题有深刻的理解,还敢于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这种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与敢于表达的勇气,让人们深刻地反思了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与如何更好地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4 由李白与高适形象对比引发人性的探讨

4.1 理想与现实

李白和高适在对理想与现实的考量中有着明显的差异。李白追求的是一种超脱现实的理想化境界,他醉心于诗歌和自由,不愿意受到束缚和限制;而高适更加注重现实,他追求的是稳定的生活和光宗耀祖。李白的理想强调追求完美和超脱的境界,他希望成为一个纯粹的诗人和艺术家,不被世俗所干扰[4]。他的人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对自然和自由有着强烈的向往,希望能够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李白却屡屡受挫,无法实现他的理想。他的作品虽然充满了诗意和美感,但是往往缺乏实际的价值和意义。高适的人生更加稳重、守规矩,他注重实践和行动,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行动来获得成功与认可。高适的作品虽然缺乏李白的诗意和美感,但是具有更强的实际意义和价值。他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认可。李白和高适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这两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代表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和取向。李白与高适人生选择和取向不同,但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4.2 个人追求与集体利益

首先,李白追求的是纯粹的个人理想和自由。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用诗歌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他不满足于被传统的束缚所限制,而是勇敢地追求自由和理想。这种追求让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但也让李白常常面临个人追求与集体利益的冲突。比如,李白的诗歌中常常涉及政治和社会问题,他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批判,这可能会引起当权者的不满和打压。同时,他也可能因为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忽略了身边人的需求和社会的现实。这种情况下,他的个人追求就与集体利益产生了矛盾。而高适更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的发展。他是一个理智而冷静的人,注重现实和冷静思考。他认为只有为社会作出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观念可能与李白的个人追求产生矛盾。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反映了个人追求与集体利益之间的人性考验。如何在个人追求和集体利益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挑战。影片通过李白和高适的形象对比,呈现了这种矛盾和冲突,并引发观众的思考。影片也暗示了个人的追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应该与社会的利益和发展相联系。只有将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影片带给观众的一个重要启示: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时,也要关注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为社会作出贡献。

4.3 追求与挣扎

李白和高适在盛唐时期都有着各自的追求和理想。李白追求自由、浪漫和诗歌创作的成就,而高适追求实际、政治权谋和为国家效力的荣誉。然而,在安史之乱后,两人的追求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李白在安史之乱中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和亲人,被迫流离失所。他虽然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但同时内心也陷入挣扎。他渴望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但又无法适应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试图找到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的精神境界。高适在安史之乱后也面临着困境。他身在朝堂,却无法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他虽然追求政治权谋和为国家效力,但又无法摆脱朝堂的钩心斗角和互相倾轧的局面。他的追求和理想似乎变得遥不可及,这让他陷入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之中。影片通过李白的诗歌和行为表现、高适的回忆和内心独白,展现了两人之间的追求与挣扎;通过历史背景、人物形象、诗歌表现等角度,深入剖析了两人在追求与挣扎中的内心世界和思想碰撞[5]。

综上所述,《长安三万里》通过展现李白与高适的人生观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性格差异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种探讨不仅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故事,也引发了观众对人性、现实和未来的思考。

4.4 李白与高适形象的重塑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李白与高适的形象被重新塑造,对当代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首先,李白形象的塑造启示人们要追求自由和独立。李白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这种追求也反映在他的生活态度上。在当代社会,人们也需要追求自由和独立,尊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反对各种形式的压迫和限制。其次,李白形象的塑造启示人们要追求理想。李白用自己的才华和诗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当代社会,人们也需要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与价值。再次,高适形象的塑造启示人们要关注现实和社会问题。高适在电影中不仅展现了自己的忠诚和勇气,还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种关注现实和社会问题的态度对当代社会也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引导人们用自己的行动去解决这些问题,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口吃长安李白
“维生素”大口吃
我们长安
水VS火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孩子口吃,家长巧应对
西游新记 2
口吃的哼哼猪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