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东女,林 艺,王军利,文彦茹
(1.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4;2.桂林旅游学院教学实践中心,广西桂林,541006;3.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广西桂林,541199)
学前期是个体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阶段,学前教育质量水平对个体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国学前教育的城乡质量差异长期存在,统筹学前教育的城乡差异可以让城乡幼儿得到公平均衡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在儿童发展的研究中,情绪表达规则认知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强调个体要按照社会文化所期望的要求来表达相应的情绪[1],是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高的幼儿,能够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2]目前,有关研究已得出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情绪情境、人际背景、性别等。[3]但现有的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研究大多在同一所幼儿园或小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地方选择研究对象[4],较少有对不同经济水平区域中幼儿的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进行比较。影响因素中的情绪情境和人际背景会受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的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的差异会显著地体现在城乡之间。[5]鉴于此,本研究聚焦于城乡中班幼儿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目标和策略发展,并探讨其在城乡、情绪情境、人际背景和性别等因素上的差异,为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提升城乡幼儿情绪调节和表达能力提出教育建议。
本研究从L市选择1所城市公办示范园和1所乡镇公办示范园作为研究地点,在每所幼儿园各随机选择30名中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总数共计60名幼儿作为本研究的实验对象。
本研究的情境故事材料选自幼儿情绪情境故事材料库,该情绪情境故事材料库的信效度较高,可用于3—6岁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的研究和训练。[6]本研究从材料库中选取了12个故事情境(基于6种基本情绪情境,每种情绪情境分为男孩和女孩),附上12张故事情境图片、2张人物图片(男孩和女孩)和13张表情图片(非常高兴、有点高兴、非常害怕、有点害怕、非常惊讶、有点惊讶、非常生气、有点生气、非常伤心、有点伤心、非常厌恶、有点厌恶、平静)。
本研究采用2×6×2×2混合研究设计,自变量为城乡(城市、乡镇)、情绪情境(高兴、伤心、生气、惊讶、害怕、厌恶)、人际背景(父母在场、朋友在场)和性别,其中性别为被试间变量,因变量为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目标和策略。
由主试在相对安静的空间里分别对每个被试进行一对一施测。首先,主试指导被试正确识别桌子上的13张表情图片。然后,主试出示空白人物图片,教被试区分真实表情和外部表情。最后,主试让被试从12个故事中依次随机抽取故事。主试先按照图片讲出故事内容,后让被试简单复述故事内容,提问:“如果你是小明/小红,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主试再让被试从13张表情图片中选择一个表情图片放在主人公的“心”上,再问:“你脸上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主试之后让幼儿再选择一个表情图片放在主人公的“脸”上,问道:“你为什么这样选呢?”
知识:幼儿的表情和心情一致,计0分;表情不等于心情,但表情不符合社会期望,计1分;表情符合社会期望,计2分。目标:幼儿不能说出选择的原因,计0分;幼儿能说出原因,但原因指向自己,则自我目标计1分;幼儿能说出原因,但原因指向他人,则社会目标计1分。策略:幼儿的表情和心情不一致,且表情为非平静,则掩饰策略计1分;心情和表情为同类型,但表情强度大于心情,则夸大策略计1分;心情和表情为同类型,但表情强度小于心情,则弱化策略计1分;心情为非平静,表情为平静,则平静策略计1分。
本研究运用SPSS 25.0软件,以城乡、情绪情境、人际背景和性别为固定变量,被试为随机变量,分别以情绪表达知识、两种目标以及四种策略得分为因变量,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对数据进行分析。
城乡主效应显著,F=7.881,p<0.01,城市幼儿的知识得分显著高于乡镇幼儿;情绪情境主效应显著,F=6.395,p<0.01,惊讶、伤心、厌恶情境中的知识得分显著高于高兴、害怕、生气情境;人际背景主效应显著,F=8.544,p<0.01,父母在场的知识得分显著高于好朋友在场。其他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1.社会定向目标
城乡主效应显著,F=7.626,p<0.01,城市幼儿的社会定向目标显著高于乡镇幼儿;情绪情境主效应显著,F=6.475,p<0.01,惊讶、伤心、厌恶情境的社会定向目标得分显著高于高兴、害怕、生气情境;人际背景主效应显著,F=8.563,p<0.01,好朋友在场的社会定向目标得分显著高于父母在场;情绪情境和人际背景交互作用显著,F=18.026,p<0.01,伤心情境和厌恶情境中,中班幼儿在好朋友在场时的社会定向得分显著高于父母在场。其他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实验结果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用SAS 8.0和spss17.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份分析以及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析,显著性水平为p<0.05,数据以均值±标准差(means±SD,n=3)表示。
2.自我定向目标
城乡主效应显著,F=5.373,p<0.05,乡镇幼儿的自我定向目标显著高于城市幼儿;情绪情境主效应显著,F=5.770,p<0.01,高兴、害怕、生气情境的自我定向目标得分显著高于惊讶、伤心、厌恶情境;人际背景主效应显著,F=9.846,p<0.01,父母在场的自我定向目标得分显著高于好朋友在场;情绪情境和人际背景交互作用显著,F=18.597,p<0.01,伤心情境和厌恶情境中,中班幼儿在父母在场时的自我定向得分显著高于好朋友在场。其他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1.掩饰策略
情绪情境主效应显著,F=3.285,p<0.01,生气和厌恶情境中的掩饰策略得分显著高于高兴、害怕、惊讶、伤心情境;城乡和情绪情境交互作用显著,F=2.490,p<0.05,乡镇幼儿在厌恶情境中的掩饰策略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幼儿。其他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2.夸大策略
人际背景主效应显著,F=5.475,p<0.05,好朋友在场时的夸大策略得分显著高于父母在场。其他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这说明相较于面对父母,城乡幼儿在面对好朋友时会使用更多的夸大策略。
3.弱化和平静化策略
本研究发现,城市幼儿的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社会定向目标得分显著高于乡镇幼儿,自我定向目标则正好相反,且厌恶情境中乡镇幼儿使用掩饰策略多于城市幼儿。这说明城市幼儿情绪表达规则知识水平比乡村幼儿更高,更倾向于为他人考虑而调节情绪;乡村幼儿的情绪表达规则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更倾向于为保护自己而调节情绪。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7-8]究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乡幼儿园教师的保教观念和水平存在差异。前人研究指出,城市幼儿教师能积极询问幼儿不开心的原因,拥抱和抚摸幼儿,帮助幼儿尽快走出悲伤的情绪,但乡镇幼儿教师不会询问幼儿产生某种消极情绪的原因,而是直接让幼儿回到座位上听老师上课。[9]乡镇幼儿与教师间的关系大多是听从命令的关系,幼儿不断遵循着教师的口令,缺少表达自我情绪的机会。同时,家长的教育方式和“亲身示范”也影响着幼儿的目标选择。
第二,乡镇幼儿园办园基础本身比较薄弱,长期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的配置与建设相对较差和班额较大等问题。[10]乡镇幼儿园的教师待遇低,教师得不到良好的经济保障,对待教学的态度影响了幼儿。
第三,城市的幼儿家长除了希望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智力发展,还非常重视孩子的情绪情感体验;而乡镇幼儿家长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学到知识,对幼儿情绪方面的发展则没有太多的关注。[11]
第四,中班幼儿在考虑问题时主要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城市幼儿与同伴、教师间的交往和互动的质量更高,其间会获得良好的交往技巧,也会更多地为他人考虑而表现出社会期望的表情,使其表现出更高的社会定向目标水平。
本研究发现,幼儿在惊讶、伤心、厌恶情境中的情绪表达规则知识和社会定向目标水平显著高于高兴、害怕、生气情境,而自我定向目标则正好相反。这说明幼儿在惊讶、伤心和厌恶情境中的情绪表达规则知识水平更高,更倾向于为他人考虑而调节情绪,高兴、害怕和生气情境中正好相反。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12-13]究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惊讶是一种效价模糊的中性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对其的效价识别依赖于当时所处的情绪背景。很小的婴儿就对不符合预期的客体表现出惊讶情绪[14],随着他们进入幼儿园与他人和社会有了更多的接触后,经历的惊讶情境可能会越来越多,因此会不断地体验到多种惊讶情绪,其对该情境的理解水平也更高。伤心情绪是最早也是幼儿期间最常出现的情绪。前人研究发现,幼儿对伤心情境的理解能力要高于生气情境。[15]本研究的结果与此相符。
第二,伤心对于个体自身而言,能够使其找到自我安慰或积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促使个体对他人产生共情,进而为其提供帮助。这表明幼儿可能会在伤心情境中理解自己或他们伤心的原因,更倾向于为他人提供帮助,这可能就是幼儿在伤心情境中的知识和社会定向目标水平更高的原因。
第三,厌恶情绪是由令人不愉悦、反感的事物诱发的负性情绪,也是重要的道德情绪。相比于中性情绪,个体在厌恶情绪启动时更偏向于做出道德直觉判断。[16]因此,幼儿在厌恶情境中的知识得分更高可能是产生了道德直觉判断,会判断厌恶情境中人物的做法是好还是坏,从而做出符合道德和社会期望的表情选择。
第四,高兴是个体感受到愉悦时产生的一种积极情绪,是为人们带来享受的重要来源;害怕与个体缺乏处理、摆脱可怕的或有威胁的情境的力量和能力有关;生气产生于个体内心的目的或愿望不能够顺利达到或受到挫折,尤其当挫折是源于不合理的原因或来自他人的恶意时。这三种情绪很大程度上都是个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偏向于自我中心情绪。幼儿在这三种情境中选择情绪图片时,会倾向于考虑自身的利益,因此他们的自我定向目标水平要高一些。
此外,幼儿在生气和厌恶情境中会使用更多的掩饰策略。究其原因,如果直接表现出来生气和厌恶情绪不仅会让自己身心不愉悦,还会产生不良的人际后果。厌恶情绪是会引发幼儿进行道德直觉判断的一种情绪。假如看见自己的好朋友或者父母做出了不道德的行为,大多数幼儿会希望他们能够尽快改正,从而通过表现出另一种表情来让对方改正错误。因此,这两种情绪是需要进行控制的,而掩饰策略就是幼儿选择的比较好且较易操作的方法。
本研究发现,幼儿在父母在场时情绪表达规则知识和自我定向目标水平比好朋友在场时更高,而社会定向目标正好相反。这说明幼儿在父母在场时,情绪表达知识水平更高,更多为保护自己而调节情绪,好朋友在场时正好相反。在伤心和厌恶情境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8]究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父母和幼儿生活相处的时间更长,也更为亲密,所共同经历的情绪情境也更为丰富,因而情绪表达规则知识水平更高。第二,与同伴相比,父母更能包容和保护幼儿,因而幼儿在调节情绪的时候,更多为保护自己而调节情绪。在好朋友面前,更多为对方考虑才更容易把友谊持续下去,因而会表现出更多地为对方考虑而调节情绪。第三,父母是幼儿最亲密的对象,幼儿在父母面前出现伤心和厌恶情绪等负性情绪,父母很大程度上会包容幼儿,幼儿即使做出保护自身利益的行为,父母可能也不会生气。但当面对好朋友时,幼儿表现出负性情绪可能会受到好朋友的嘲笑甚至远离,为了保护和好朋友的良好关系,幼儿可能会表现出社会期望的表情,从而维护良好的社会交往。[17]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城乡中班幼儿在好朋友面前使用更多的夸大策略。原因可能在于,幼儿和好朋友是较为平等的关系,在平常的相处中也会经常分享各种各样的事情。幼儿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长,幼儿可能早已习惯了父母带给自己的惊喜,虽然也会使用夸大策略,但是使用的频率不如在好朋友面前高。
本研究发现,城乡中班幼儿的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目标和策略水平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与前人基本一致。[4,18]究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近年来,男女平等的教育观念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男孩和女孩所接受到的教育不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幼儿的情绪表达规则认知水平不产生显著的差异。此外,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社会期望对他们的影响还不太显著,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接触到更多的社会交往后,其情绪表达规则认知水平会在性别中出现差异。
本研究发现,城市幼儿的情绪表达规则知识水平更高,更多为他人考虑而调节情绪,乡镇幼儿情绪表达规则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更多为保护自己而调节情绪。这提示乡镇幼儿在情绪表达规则知识和为他人考虑而调节情绪方面还有待提升。乡镇幼儿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和投放材料,促进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提升。例如,增加一些与认知情绪相关的绘本和音频材料,帮助乡镇幼儿从多元而丰富的媒介了解自身情绪的变化和发展。同时,城乡幼儿园之间可以进行帮扶结对,让城市幼儿园的优秀教师到乡镇幼儿园进行经验分享、模拟上课。通过提升乡镇幼儿园教师情绪教育的专业素质,引导乡镇幼儿掌握正确的情绪调节方法,将情绪教育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潜移默化地提升乡镇幼儿情绪调节的能力。
本研究发现,当父母在场时,乡镇幼儿会更倾向掩饰自身的负性情绪。但掩饰并不意味着幼儿的情绪就得到正确的处理与排解。因此,乡镇幼儿父母需要转变只重视幼儿物质需求的观念,重视乡镇幼儿情绪需求。当面对幼儿产生的不同情绪时,乡镇幼儿父母需要对不同情绪进行有针对性的应对。例如,幼儿生气时,父母应充分给予幼儿解释的机会,帮助其找到原因,有针对性地疏解幼儿的负性情绪,而不是对幼儿当下的情绪置之不理,甚至严加打骂。此外,父母还可以通过阅读幼儿情绪心理学书籍,掌握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以应对不同情绪情境中幼儿产生的情绪问题,并教给幼儿一些情绪调节的策略,有针对性地提升其情绪调节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