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2023-04-18 17:18耿云霄曹金湘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复学群体思政

耿云霄 曹金湘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更需要“精准滴灌”。退役复学大学生经历了 “学生—军人—学生”角色和身份的转变,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思想认知都有属于这个群体相对特殊的经验感受,需要高校充分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准培优理念,夯实“因材施教”的育人方针,有效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准确把握新时期退役复学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模式、行为规律、群体归属感等脉络,制定有差异性、互动性的教育内容,探索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是对高校教育管理者提出的必然要求,也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新时期高职退役复学大学生的表征

两年的部队生活给退役复学大学生打上了鲜明的烙印,“换装不换志,退役不褪色”成为许多退役复学大学生心底始终坚持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使退役复学大学生的身上具有一些鲜明的表征。

1.1 代际文化造就了新时期退役复学大学生更积极的品质

新时期退役复学大学生思维更活跃、接受不同事物的能力更强。第一,代际自豪感。高起点的青年人,在国家改革红利的滋养中,汲取了许多优秀的教育资源,这一代学生在个人眼界、生涯定位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自我肯定倾向,有明显的自信心。第二,传统习俗与国际视野良好兼容。从小就熟练使用手机等移动互联网工具的“00后”青年人,其国际视野早就超越了“80后”“90后”,习惯了融入国际交际圈。同时,受益于部队文化教育的影响,新时期退役复学大学生对传统美德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很高,认为自己需要具备善良宽容、自信自强、诚实守信等多样、全面的品德[1]。第三,对集体和国家的认同感很高。2020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针对14~35岁青少年进行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满分10分,受访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得分高达9.44分”。超过九成的受访者青少年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示“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认为“关心国家大事是青年的义务和责任”。这种现象在退役复学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受调查者几乎都表示“我会像做好自己的事那样去做好对国家、人民有益的事”。

1.2 相嵌的角色期待催生新时期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感受体验复杂化

从部队到校园,退役复学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客观上有一个过渡时期,“学生—军人—学生”两次身份的转变,使其身上同时存在军人和学生两种角色期待。正是由于这两种相嵌的角色期待,对退役复学大学生群体校园人际关系适应的主体性、主动性以及策略性产生了巨大影响,进而使该群体校园人际关系适应呈现出群内同质性强、群外异质性强的非常态化特征[2]。由于入伍服役,退役复学大学生普遍比同年级学生大2~3岁,加之部队生活习惯的影响和军队文化的涵养,使其在校园生活中普遍有“在场的疏离感”,主要表现为班级生活的“浅层融入”。价值观念的差异会促使退役复学大学生依据自身的思维定式去对人际交往进行调节和选择,容易形成异质群体人际关系的疏离和群际边界的区隔。对于“陌生人”的角色认同和适应,会制造与他群产生互动的特殊形式,不仅影响了个体意识,而且影响了个体实践行为。

2 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面对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要求,高校对退役复学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成长与发展,从学业、心理、生活等多个方面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3]。加强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指标。

2.1 顶层设计者与时俱进的工作意识不强

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呈现动态变化趋势,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与方式必须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退役复学大学生身上既有当代大学生共有的时代特点、思维方式,又有属于他们这个群体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目前顶层设计缺失致使大学生教育理念发展迟滞,学校顶层设计者观念意识相对落后,管理要求大多停留在“只要学生不出事”的层面[4],不少高校对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研究,集中教育、统一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常态,忽略了相关群体的发展诉求,未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与形式趋同于普通学生群体[4]。

2.2 依托退役复学大学生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高校作为青年培育的重要阵地,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理应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引导学生从更高的视野理解个人成长与国家建设的意义、将个人理想同家国情怀相结合等方面缺乏有利的帮手,存在“说与做,知与行”脱节的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尚未充分意识到退役复学大学生可以成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活力和影响力的群体之一。退役复学大学生普遍具有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与较高的政治素养,尤其在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具有强烈的认同感,有主动参与国家建设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退役复学大学生鲜活的部队生活经历,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案例,他们愿意用真诚热烈的情感去影响更广大的普通学生群体将爱国志化为爱国行,让爱国主义教育在更广大的学生群体中形成一种持久且强烈的内在情感力量。

3 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退役复学大学生这个重要的群体,需要给予其科学的帮助与关怀,可以从对象化、认同感、互动化等方面探讨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3.1 对象化——精准定位学生群体

精准定位应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基本点[5]。实现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了解新时期退役复学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发展水平和情感接纳等特点,在共性和个性之间找寻教育规律,以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为目标,牢牢把握学生的思想情感变化,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接地气、落实处。

3.2 认同感——夯实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课程思政改革为切入点,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真切了解退役复学大学生基于自我角色差异、成长经历弥散、发展境域分殊而在同质化表层下呈现的个性化内质,以及由此形成的迥异需求和不同预期[6]。创新教学模式,以传播军旅优秀文化为目标,鼓励学生参与课程建设,让学生成为主角,增强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和获得感,进而强化思政育人效果,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氛围更加浓厚。通过网络检索发现,很多高校已经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为退役复学大学生提供一个“能体现自我价值”或者“回顾部队学习生活”的学习环境,帮助其肯定参军价值,避免“切割式”的退役生活造成心理落差。例如,阜阳师范大学、宿迁学院等高校通过建立“师生国防教育主题研讨学会”,让退役复学大学生担任教学助手,使其获得独特的学习身份,强化自我认同感;安徽师范大学以优秀退役复学大学生为典型,创新形式宣讲中国梦和强军梦,开通网络直播微课堂,讲述优秀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把青春梦融入强军梦和中国梦的成长历程。

3.3 互动化——完成“筑梦工程队”角色转换要求

“筑梦工程队”主要由专任教师、辅导员、朋辈学生等人员构成,需要团队成员具有主动进行换位思考的能力和将主流话语转化为“生活化”话语的能力。针对新时期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情感接纳和认知结构特点,通过彼此分享构筑交互情境,以话语关系为依托,转变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叙事方式,使平等参与成为交往常态,让语义承载真实情感,使交融互动饱含温度,围绕双方关心的话题进行互动交流,用人“话”最终得以“化”人,正是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引领性的关键,用小故事讲好大道理,拒绝“自说自话”。

4 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路径

“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因材施教、精准培优让学生更加出彩,应是高等教育的初心使命。新时期退役复学大学生深受网络生活环境的影响,显著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其对实现自我价值有更强烈的追求和动力。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正确地引导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个性化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道德示范等[7]。

4.1 基于数字校园打造学生信息化共享平台

要做好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调研、分析、了解并掌握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消费习惯、个人喜好、心理健康水平等相关信息,量身定制的教育活动可以让这些信息得以量化和显现,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和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对落实精准“滴灌”理念的有效性、精准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各高校普遍使用教育教学管理平台,为构建跨部门的学生信息大数据共享平台提供了可能性。例如,教务处可以提供学生学习成绩信息,学生处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团委负责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轨迹的统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评估报告等。在保证退役复学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通过定点、定群、定人的“用户行为分析”方式粗线条勾勒出学生的行为逻辑,据此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消费水平、家庭状况、心理状况及其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动向,让数据发声[4]。

4.2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构建学生网络思政工作平台

网络上流行的“佛系青年”“丧文化”等网络亚文化对新时期退役复学大学生在价值观培育、健康人格塑造等方面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构建网络思政工作平台刻不容缓。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强把关,因势利导,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展思政工作宽度。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工具形式多样、内容繁多,其提供的海量信息资源可以覆盖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固有工作思路,做好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动利用易班、微信等新媒体工具中的新闻定制与检索、电子个性服务等功能,推送退役复学大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增强对不良思潮的“免疫力”。

另一方面,加强校园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保证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常态化、科学化和系统化,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退役复学大学生身处新媒体时代,面对海量信息,容易出现内容识别障碍。学校需要通过构建正规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良好的信息识别和筛选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和科学使用媒体的观念。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接受媒介及媒介信息知识的主动性,规范在网络中的言语行为,有意识地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等,让媒介资源成为学生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有效路径。

4.3 以人为本营造学生人文关怀平台

针对退役复学大学生群体面对的学习适应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群体归属感弱等具体问题,思政工作者应秉持以人为本之心,从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关注其生活方式、文化水平和价值取向,重视其人格的独特性、排他性和相异性,积极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以满足其差异化需求[8],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得到学生认可。有条件的高校要加强落实协同育人要求,由学生工作处牵头,学生所在二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保卫处等多部门联合参与,针对退役复学大学生建立“一人一档”管理与帮扶制度,为其“个人成长”提供精准帮扶。例如,积极利用朋辈群体的力量,构建“1+1+n”的“双导师制”结对帮扶组织,即由一名思政工作者作为管理者和导师,主要负责制度建立、组织监督管理工作;再由一名优秀的退役复学大学生为骨干和实际团队负责人,主要负责经营团队日常运作,以及组织开展学习和生活交流沙龙等活动;若干名学生构成一个小团队,该团队成员间互帮互助,可以在生活、专业学习、心理建设等方面帮助学生尽快度过适应期。

从生活适应到学业提升,从个人成长到群体归属,新时期退役复学大学生在许多方面需要获得更多的关注。学校和各级部门要积极为这一学生群体提供“被肯定”的社会场景和平台,如国旗护卫仪式、军训后备连、突发事件志愿突击队等,激发其深度融入动力,在与其他普通学生群体的良性互动中获取自信心和明确角色定位。通过显性和隐性的教育管理活动,为各类亚文化群体创造一个平等交流和文化尊重的环境,增加群体间的交流和互动,消除彼此间的刻板印象与偏见,帮助退役复学大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重新适应校园生活中的角色设定,建立与校园角色相匹配的行为模式。

5 结语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深刻研究新时期退役复学大学生群体的发展需求,根据退役复学大学生具有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自我表达的意愿等,积极思考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调动校园内外的多种元素实施协同育人,共建共享多层次的活动平台,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将以教师、课程内容为教育中心的教育活动转向“师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灵活实践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提高思政育人和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协调性、实效性。

猜你喜欢
复学群体思政
花开疫散复学日,少年逐梦正当时
——长春市赫行实验学校小学部一至五年级师生重返校园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开心复学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王伟平书记对学院返校复学防疫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指导
严把“四关”唱复学大戏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